钟敬平,杜 波
随着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高校足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地方高校获得优秀成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传统观点认为高强度训练才能得到高质量的训练成果,而实际情况显示,训练强度与运动损伤发生率成正比,地方高校足球人才储备普遍较少,运动损伤的危害较大。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地方高校校园足球在有限资源基础上发挥更大增长潜力的重要手段。
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足球训练运动损伤的主要形式是韧带损伤、肌肉拉伤、关节挫伤和骨骼损伤。按损伤的产生方式可将运动损伤分为两类:一是必然性损伤,如疲劳引起的肌肉拉伤劳损等、技术不当造成的损伤等;二是偶然性突发损伤,如身体对抗中碰撞、被粗野动作侵犯、场地天气等客观因素突变引起的急性运动损伤。地方高校足球队训练中常见轻度的急性运动损伤和疲劳性损伤,以及急性损伤迁延成的慢性损伤。
准备活动是提高兴奋程度,克服机体生理惰性,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和工作状态的必要措施。当准备活动运动量过大时,容易使球员的身体提前疲劳,活动量过小,不能达到充分预热。地方高校足球校队普遍重视准备活动,但存在教练员不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练习量得不到有效控制。
疲劳是运动损伤产生的重要基础,放松整理活动能有效缓解训练后的疲劳状态,提高新陈代谢效率。地方高校足球校队的训练后放松活动形式普遍较为简单,存在活动量不够充足的隐患。绝大多数球队训练后放松整理活动会进行一定时间的慢跑和大肌肉群拉伸措施,但时间短,组织形式较为随意,在进入大强度的训练周期时容易使球员疲劳的效果叠加,从而增加受伤的风险。
教练缺乏全面的科学训练理论知识,地方高校缺乏相关的医疗检测设备,无法根据球员的实际身体情况设置训练内容。大部分教练员过于重视技战术训练,轻视体能训练,在高强度训练和比赛时,运动损伤事故也极易发生。
年轻球员干劲十足但容易冲动,地方高校球员专业足球经历普遍较少,缺乏合理处理球经验和预判意识,在使用不合理的技术时,例如二分之一球的处理、停球过大、跑位不对等。
运动员具备一定的运动医学和康复知识,可以有效促进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恢复,反之会加重运动损伤的程度并延长恢复的周期。地方高校足球校队球员普遍缺乏相关知识,轻度运动损伤的处理措施经常不当,加重伤情的程度。
球员的心理意识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大原因,地方高校球员大多安全意识薄弱,训练中不戴护腿板、使用危险动作处理球。球员在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神经不够兴奋,致肌肉工作效率低下,反应迟钝、心情低落、消极训练等行为,都易造成运动损伤事故。
不是所有地方高校都有条件建设高质量的足球场地,条件较差的场地,造成突发性运动损伤的几率很大。而高温湿热的环境能加速人体能电解质的流失和消耗,极易发生肌肉痉挛,严寒气候致体温过低时容易拉伤肌肉。
教练员要强调科学训练的重要性,加强校队球员科学意识。教练员还需亲自设计、并把控好球员训练前后的专项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督促球员穿戴好运动装备进行训练。
加强球员运动医学和康复知识培训,提高球员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在地方高校足球校队缺乏医疗保障的情况下,球员自身的运动损伤处理能力对球队训练质量和战斗力形成起关键作用。
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基本技术练习和身体素质练习,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技术和身体素质基础,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但必须注意科学安排训练方案,关注球员个体差异,合理控制训练强度,避免疲劳加剧,有效形成超量恢复,提高机体基本素质。
训练中后期,通过针对性的战术组合练习或比赛实践积累,运用语言法和情境法等手段,加强球员正确处理球的技术和意识。
有条件的地方学校要尽量改善自身条件,没有条件的可以与周边场地较好的学校或部门展开合作,尽可能地为球队提供安全完善的场地设施,教练员必须重视球员安全装备的佩戴问题。教练员必须要在不同天气状况及不同时间段开展训练,让球员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确保球员在雨天、雪天和酷热等环境下能发挥出高效的运动能力。
地方高校足球教练员地位特殊,在承担本职工作外,还需担负领队、队医和心理咨询师等其他工作,所以地方高校足球教练员必须切实加强训练理论学习,同时较好的掌握运动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教练员要积极引导并督促运动员,培养他们良好的训练习惯,锻炼运动员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并使其具备一定的运动医学知识能够合理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为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大强度的训练必不可少,地方高校足球教练员必须采用积极的措施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从各个细节入手,科学的提高训练效率,促进地方高校校园足球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