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成都市住房保障中心 财务科,四川 成都 61003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可为事业单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强大的支撑,可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确保国有资产的收支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力度,优化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政策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方面还存在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工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造成支出和预算存在较大的差异,未能全面发挥国有资产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调整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效和深度结合,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率,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我国有些事业单位尚未针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的职责安排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明确,预算审核缺乏标准的工作程序,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及时也不够深入,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久而久之影响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某些单位未能针对资产管理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造成预算资金支出和实际资产采购支出不符、多项支出内容有出入等问题。此外,有些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有待提高,难以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导致某些部门出现项目资金超额使用、项目资产超标准配置、违规购买资产、采购项目随意变更、不符合流程擅自购买资产等行为。
资产配置标准是资产购置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国有资产增值预算的必要条件,是开展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资产配置阶段尚未充分融合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事业单位在使用资产时,资产使用年限和资产配置的相关规定并不健全,存在较多不足,资产配置标准没有明确统一,资产配置制度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划分资产类型时种类不够明显,影响了资产存量数据,容易出现资产闲置或者不必要的资产重复购置行为,资产配置和预算管理不协调,不利于预算管理工作以及资产处理和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规范的工作流程可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但是有些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并不规范,比如在编制预算时未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状况,信息数据有缺失,预算执行力度不够,员工擅自处置国有资产,资产处置未按既定程序进行报批。
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加强监督力度,成立相关监管部门负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工作,制定相关资产监管工作制度,包括资产定期盘查计划、闲置固定资产评价和处置方案、固定资产盘活和处置办法等。事业单位需要肯定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部门的地位和权限,下放相应的权力,使其能够严格执行相应的监督工作,定期监督单位各项资产的使用状况,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管作用,一旦发现有违规现象,应当立即进行处理。事业单位可通过开通社会监督反馈平台,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上级单位应及时对下级单位进行监督,定期开展调研和考核工作,实行常态化和公开化监管。
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开发或引进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调配,合理配置和分布国有资产,同时可替代人工作业,减轻资产管理人员的负担,降低资产管理的出错率,实现国有资产的动态化和透明化管理。比如在资产入库和资产处置环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可凭借相关的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并且在资产管理系统的“资产卡片”功能模块登记资产的权属、权责、使用人、使用部门、存放位置、资产增减等信息。同时要定期进行核对确认,对比资产台账和财务台账的数据,资产台账和“资产卡片”的数据,确保“账卡相符”“账账相符”,起到一个良好的资产监管作用。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工作融入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中,对员工形成相应的约束力。资产绩效考核评价应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实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固定资产完整率、固定资产损耗率、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闲置率、固定资产超标率等指标内容,囊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维修保养、资产处置的全过程。为了保证绩效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绩效考核人员应围绕三个问题来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包括资产是否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资产是否可最大限度利用,资产使用是否和预期目标相符。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地计算绩效目标所消耗的成本,降低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此外,事业单位还应针对员工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成效实施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举措,奖励内容包括发放奖金、岗位晋升、公开表扬等,从而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更多员工参与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中来;同时,也要给某些未能按照规定开展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员工给予严格的警告处分,并追究相应责任。
事业单位应优化改革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资产分配标准体系,在对资产进行预算编制时,资产分配标准体系是预算编制的核心内容。之后再按照预算安排的资金量,确保资产购置数量,避免出现资产浪费的现象。首先,要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的差异以及相应的资产配置需求科学合理地分配资产和编制预算,设置科学合理的预算项目,使资产来源和资产去向更为清晰,如实反映资产的增减状况,保证国有资产存量信息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保证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科学有效性。其次,在资产分配执行环节,事业单位应注意观察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资金分配,及时更新资产库存数据,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最后,还要加强资产到位的检查力度,相关员工应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报批审核,填写相应的资产配置审批表。
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内部控制,构建完善的工作流程,规范资产配置和预算编制流程。首先,事业单位可借助财政预算系统来进行预算管理,并且补充增量资产支出计划的模块。在预算执行环节,应当根据单位当前的具体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方向进行合理评估,完善经济项目运行成本,以提升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前提,增强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其次,事业单位应梳理现有流程,建立资产运行定额机制,有效管控资产的使用,完善预算编制的程序,确保工作流程更加紧凑和有序,一旦出现超出预算标准的情况,财务管理部门应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和沟通,与业务部门共同寻找预算超支的原因。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人员要分析车辆、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运行费用,保障这些费用尽可能充足。此外,事业单位还应突出重点,尤其是要重点关注资产管理和大型国有资产配置,比如在开展大型国有资产预算业务活动时,在购买固定资产之前需要掌握此设备是否存在重复购置的情况,并且要和采购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掌握当前设备的市场价格,从而合理编制预算,减少漏洞,逐步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事业单位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加强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是事业单位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应加强监督力度,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的资产分配标准体系,构建完善的工作流程,根据资产管理的实际状况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实现国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资产配置的公平公正性,确保资产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提升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促进单位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