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乔乔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山东 济南 271199)
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管控和主导的,这样的管理体制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在客观方面却抑制了金融行业的创新,尤其是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渐渐出现同质化现象,使其国际竞争力变弱。所以进一步深化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和国际发展形势相适应已经迫在眉睫。
1.促进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
通过发达国家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经验能够发现,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会给整个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模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使利差收入在整个银行利润之中所占的比重下降。银行为了能将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上去,实现利润的进一步增长,并提升国际竞争力,通常就会将中间业务的基本发展速度与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提升,这时传统的商业银行就会渐渐向着投资银行的方向发展。在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前,银行的上述几种行为完全会受到整个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和控制,所以其自主经营的程度相对都比较低;在实现改革之后,整个金融市场当中各项条块分割的程度就会有所降低,其界限也会逐渐消失,使银行混业经营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2.促进商业银行的创新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当中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国家也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持以宏观审慎的态度,同时还将一些关键的商业银行进行国有化或者国有控股,以此来达到垄断金融资源的目的。这样的发展体制长期以来都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有效的作用,但是却也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之中的积极性不高。例如,在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属于国有控股或国有化的背景下,金融资源自身的稀缺性导致整个银行业完全不需要进行相应的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垄断利润,但长期垄断形式并不能让银行获得持续发展,相反还会使银行故步自封,经营效率降低。此外,商业银行将地方政府以及国有的大型企业等作为贷款优先考虑对象,而其他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就导致国有企业和地方债务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却得不到发展。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这些情况就都会得到改善。一方面,因为利差的降低,银行短期利润降低,所以这就使商业银行必须要进行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使得商业银行与市场发展更加贴近,会将资源更均衡的进行分配。
1.利差与盈利下降
在整个行业实施严格管控的形势之下,商业银行实施的分业经营监管,使得盈利方式比较单一,行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都开始呈现出现同质化趋势。据国家银监会统计,在商业银行之中存贷款收入占利润比重超过了80%,其中中小行业银行的比重有些还超过了90%,但是中间业务的平均比重却不超过20%,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所以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后,其业务同质化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就会导致各大银行之间大力争夺储户,进而资金的使用成本与贷款议价空间将会增大,而利息收入所占总利润的比重将会降低。
2.金融脱媒快速发展,银行中介能力变弱
所谓金融脱媒就是在金融管制相对比较放松,并且资本市场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资金的供给方直接把资金输送给资金的需求方,绕过了银行,进行了资本体外循环。所以能够发现,它的产生完全是以金融自由化作为基础的,而实施利率市场化会导致整个金融行业更加自由,由此资本循环不再仅仅以银行为媒介,而各种交易灵活的资本市场在未来将会是主要的投资方向。另外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有效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以及网络危险性的问题,使得银行的融资份额进一步降低。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银行融资成本变大,融资规模缩小,由此使得行业想要通过规模化来降低成本变得更加艰难。
3.利率风险加大
在理论层面上,利率和金融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利率都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所以利率对于货币政策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反应。在实施该项改革之后,整体利率的弹性有所增大、变动不确定性变大,而商业银行自身又缺乏相应的经验来有效规避其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所以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变大。这样一来不但会产生相应的破坏作用,还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再加上通货膨胀,我们国家的利率一直都比较低,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中,大部分的银行其贷款都是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由此极易出现腐败现象;另外其投资的项目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所以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后,就会致使还款成本增加,进而使违约的概率增大,进而产生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就可以依照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实施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以此来通过差别定价的方式实现对风险的精准控制。实施该利率政策主要就在于银行要精准了解客户所需要的各种金融服务,进一步建立客户数据库。全方位了解客户的基本贷款需求和资金的利用方式,进而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将自身与银行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项问题予以解决,实现双方共赢。另外,在实施该政策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相应的定价策略,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另外,银行要进一步确定管理利率风险的目标,加强监测风险,并及时通过各种手段将利率缺口予以平整,从而有效化解利率波动给自身经营所带来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顺应整个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潮流,不断将自身的盈利渠道予以拓展。第一,银行需要仅仅抓住金融脱媒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投资业务,最终实现盈利的增长。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后,大部分的企业都因为自身资金雄厚等优势,具备给资金需求方提供低融资成本的融资服务,成了整个金融脱媒的主力军,同时这也成了银行的竞争者。对此,银行就需要加大与这类企业的合作,并积极介入到其融资业务之中,改善自身发展以存贷差业务为主的局面,获得这类企业的结算性存款。第二,要确保存款来源的多元化。目前,整个社会的供应量都已经渐渐放缓,并且其储蓄资本增量有限,所以结算存款就是最主要的一项揽储来源。对此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网点优势,实施联动营销平台,将客户上下游的资金链打通开,以达到重构存款内生机制的基本目的。
银行需要将自身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在资产结构上,银行不但要从将小型企业及微小企业的贷款比重扩大来优化信贷结构来实现,还应该要将资产结构予以改善,确保通过资产结构的多元化来使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依赖性降低。在负债层面上,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将自身的客户基础夯实,进一步实施替代性的负债产品和发展理财业务,以实现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在收入层面上,要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的收入来源。我国的商业银行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物理网点密集,所以通过对该优势的利用可以开发出来适合于不同企业与民众非利息业务的收入,进一步脱出金融产品与附加值业务的相关服务,使中间业务收入能够进一步增加。
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需要减少过度竞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研究能够发现,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管制之后,还需要使用另外一种机制来防止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无序竞争的行为,比如“高息揽储”,而这种机制就是在银行同业之间实施定价协调机制。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弥补因为政府不参与管制利率之后的真空,进而将整个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秩序有效维持好。详细来说,银行可以通过将最优的贷款利率机制引入,以此形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风向性的非强制性的利率标杆,防止因为过度竞争而给整个金融机构带来各样的系统性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越来越成为对基准利率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打破了我国长期存在的稳定存贷利差,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存贷利差的降低,不但将其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了,还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并同时对商业银行管控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要抓住契机,迎接挑战,变被动为主动,立足银行经营效益战略高度,加快转型,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断崛起。商业银行想要将自身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客户的监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盈利渠道,有效完善和健全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与内控机制,进而不断拓展自身的竞争优势,使银行自身可以向着稳定、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