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021-11-25 01:32严征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公共品管理体制国有资产

严征

(陆军勤务学院训练基地,重庆 400050)

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内容方面与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工作之间存在的联系越发的密切,并且受到后者不断变化的影响,管理体制内容也在同步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工作成果,相关管理体制必须以实践需求相匹配,这将关系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呈现。因此,针对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围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且纵观以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理论研究历史发现,由于缺乏系统性理论基础的支持,导致管理体制整体的系统性较弱,难以形成对实践工作的一项指导。在公共财政理论不断完善的今天,该理论对于财政工作形成的指导作用越发的显著,尤其是其中的核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已经成为大多数财政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故此,在展开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基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一、公共产品理论与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纵观国内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在经历多年的沉淀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有关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分析,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现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可知,政府的责任是对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以及服务的供应,更多的私人品生产以及提供则应当由市场和企业负责。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应当局限于提供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对应的资产管理,结合政府承担的维护社会公平以及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责角度进行分析可知,有关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范围还覆盖国家进行使用,用于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关资产, 如社会保障金就位列其中。但是相关工作实际进行过程中,大多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心集中在私人产品的生产以及供应上,考虑到国家控制的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在私人品生产和供应领域过多财力的占用影响了在社会公共需要领域财力的分配。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其关注重点同样为私人品的生产和供应,无论是从中央或者是地方的不同层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盈利性国有企业,很少涉及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内容。此时就需要思考具有盈利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部门出了其直辖部门机构之外,为何还需要专项负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参与其中,而非盈利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指围对应的直属管理部门机构。从该现状可以得知,现阶段有关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所需的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二)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可知,当私人品的生产和提供职责由政府承担时,若选择集中性公共生产模式必然会面临技术、资源条件限制导致较为高昂的性费用成本,且会阻碍经济效率,呈现出的效率远低于由市场主导的同类活动。针对公共生产进行分散,能够有效弱化集中性公共生产所引发的高昂信息成本以及激励问题,但是同样面临着所产生的运动员和裁判员角色冲突问题。若由政府承担市场,执法者以及盈利性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角色,意味着政府同时扮演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其内部存在矛盾冲突,试图通过裁判权力租借的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这种行为通常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实现短时间内经营业绩的提升,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侵害消费者应得效用以及其他经济主体对于经济活动公平参与的权利,最终结果是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下降,而国有企业自身也会因竞争力不足而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积极寻找各种方式促使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十分关键,使其逐渐具有供应社会公众所需的性质,并获得持续增长,完成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准满足社会公众所需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非盈利性国有资产。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且考虑到进行制度转换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制度成本,关于盈利性国有企业的存在依旧有其现实价值。

(三)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由于公共品和私人品的不同属性,因此在提供主体以及对应的管理技巧考核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关于私人品的供应,往往伴随着盈利的属性,其对应的考核标准应当是长期盈利情况,而关于公共品的提供,多数情况下不具备盈利属性,对应的考核重点若同样采用长期盈利情况作为标准,显然无法发挥其公共物品的属性。其主要原因是针对公共品进行收费难度较大,若因为无法收费而阻碍公共品的提供,就会导致整体社会发展效率的下降。而关于准公共品其适用道理相同。部分准公共品虽然能够实现大量收费,并且通过收费的方式还能够抑制浪费的情况,以此提高准公共品的使用效率,但若无法克制过度收费现象,同样会引发该类产品或者是服务消费不足的问题,同样会对整体经济效率产生危对于公共品和准公共品而言,它们的“保值增值”是不能像私人品那样通过直接的出售价格或收取服务费用来得到的,所以,很明显,把那种通过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并直接取得可以会计价格计算的收入为中心内容的“保值增值”作为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管理目标是不恰当的,由此可见,关于国有资产对应的管理目标,无论是在性质或者是类别方面的差异,若无法实现有效区分,必然会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遭受淘汰,这一点已经从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中初见端倪。有必要积极进行解决,否则必然会影响到现有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化升级。

(四)公共产品的层次性理论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公共品的供应应当遵循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的原则。其中中央政府的职责是面向全国提供公共品,而地方政府则主要负责将公共品提供给所辖范围内的人民群众,这种运行机制的目的在于保证纳税和受益的一致,发挥激励机制作用,以提高公共品的供应效率。若区域公共品的提供由地方政府负责,也就意味着供应主体为全国纳税人,这种运作模式导致的后果是导致区域受益者因支付代价较少而出现浪费公共品的情况,而另外一方面,区域范围内的其他纳税人则无法保证应得消费者剩余的使用,显然,这种模式违背效率原则以及公平原则。并且区域受益公共品的供应主体为中央政府还会引发下列问题,首先是相较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居民的偏好更为了解,且地方政府在当地公共工程进展控制方面表现出的力度和效率更优于中央政府,也就意味着当由中央政府负责区域公共品的提供时,最终的结果很难保证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依照层次性理论,有关公共品的供应需要一层次进行, 姐姐意味着对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需要体现出层次性。根据相关规定可知,国有资产的提供人为全国纳税人, 因此受益人也应当为全体纳税人,此时国有资产属于全体国民共有的资产。而国有资产的提供人为地区纳税人,则其受益范围仅局限于地区范围内的居民。国有资产管理隶属于社会公共资产管理体系,想要保证其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就必须设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如此才能够保证国有资产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这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根本。这其中就包含着对于地方公共资产和国有资产之间的准确区分,若出现混淆情况,很有可能导致中央财政的不正常倾斜,或者是存在过度投资的情况,引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问题。

二、公共产品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基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基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应当遵循以下标准。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覆盖范围应当以不包含竞争性领域资产内容为主,且位于国有资产序列中的大部分应当为提供社会公众所需必需资产类别,但极少数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行业排除在外。

(二)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应当是最大程度对人民群众所需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同时还需要兼顾对社会资源最大程度的节约。

(三)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在运行机制关注重点应当为公共财产的成分和收益考核,而非传统的会计价值增减考核。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所改革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具有民主属性,也就意味着针对国有资产的形成以及管理业绩,实施评价都应当遵循民意,这体现出国有资产源于提供社会公众所需的本质。

(四)注重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特征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并成立单独的管理机构独立负责。例如区分自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模式,无论是在具体管理方法或者是管理目标方面都应当单独设立。前者的管理目标是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对应的收入,而后者则是保持对社会公众开放资产,建立分口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五)注重公共资产管理体制在内容上的层次化,区分全国性和地方性公共所需差异,更好的遵循公平和效率统一的原则,这也关系到公共资产效能的发挥。基于当前利益和体制格局现状,想要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全改革,仍有不小的差距,结合公共产品理论确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设定科学正确的长期目标,随后,设计分部执行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完成体制改革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探讨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一些问题,随后结合现状,提出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要点,体现公共产品理论指导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服务社会公众的效能价值,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公共品管理体制国有资产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公共品提供与税收遵从的关系探讨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差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