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强化研究

2021-11-24 08:05:13孟红瑶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思政

孟红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融入到课程思政当中,不仅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较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如今,学生考试作弊,“翟天临”现象,买专利作品参赛都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越来越追求洋节而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为纪念爱国英雄屈原的端午节以及为敬老感恩、饮宴祈寿、登高健身的重阳节;大学生大量阅读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而忽视了中国经典读物。以上现象都是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世价值。

(二)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

随着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国外大量影视作品的流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全面,容易产生盲目追求外来文化的现象、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产生历史虚无主义。如受韩国“饭圈文化”影响,中国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导致出现大学生盲目追星,出现粉丝“互撕”的现象,从而扰乱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高校的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熏陶,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促进优秀文化进入课程,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课程中渗入中华优秀传统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且涉及领域广泛,在高校课程中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启发和帮助。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近些年来,由于韩流文化的不断入侵,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许多青少年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盲目追星追随网红的脚步。相反的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当中却很难见到青少年的身影。相比之下,我们的确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形成崇尚中华文化新风尚,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優秀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推进社会进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一)依托校内社团,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依托学生社团组织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校园活动能够拉近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使学生身处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追求先进文化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实践教育。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通过参加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将社会资源纳入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学校增强与校外组织的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寻访、调研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自觉自愿参与,让他们在体验中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三)利用校园传媒,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创建线上线下一体的宣传机制,线上利用校园微博、公众号或者短视频等渠道积极邀请大学生参与组织线上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线下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宣传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

大学是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主要阵地,而思政课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过程中是实现学校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