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
摘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命题[1],并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又专门研究国家治理问题,这足以显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困境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变革时产生的危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否成功,关系着我国是否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本文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困境形成的原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这三个方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形成原因;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困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发展有着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实质上越来越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对抗和社会制度的竞争。无论是从国内背景来看,还是从国外背景来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都面临着诸多困境。
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供给不足
目前的各项制度供给不足。罗荣渠提出了“一元多线”思路,在同种生产力上可以构建不同的生产方式。那么中国的治理现代化实际上是服务于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基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后多元社会需求的增加,又表现了我国综合治理能力的巨大提升。许多经验和做法尚在探索之中,还未上升为统一的制度。总的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制度设计的价值定位很高,可实施性不强。(2)许多制度之间存在抵牾甚至冲突的地方。(3)很多领域缺乏制度供给,比如生态、社会、文化等等。
2.多元治理格局尚未形成
“治理”更加强调多个主体相互协商。“由于国家治理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即使是一些非政府性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也参与国家治理,或者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政府管理的事务太多,权力范围过广。政府必须赋予其他主体一定的治理权力,构建协商式决策、执行的治理格局。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的力量过小,缺乏号召力。“企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赖于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 市场力量強劲,但是却没有发挥相应的力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3.思想分化、共识缺失
思想的分化与阶层固化密切相关。马克思提到,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思想,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他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每个人的思想代表着他的利益站位。表明上激烈的思想冲突,都可以找到利益相对的迹象。资本主义国家本身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因此其权力虽然表面凌驾于任何阶级之上,实则在劳动者一方根本不具备正当的权力。我国虽然存在教育资源区域、城乡不平等的情况,但与资本主义国家相较,具有较为平等的发展机会。但是,经济地位的差别仍然造成了群体之间的思想差异,一部分民众直接处于治理主体的范围之外。
4.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政府公信力在于政府形象的展示,以及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目前,政府未能协调人们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能很好地满足民众的诉求。“官本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员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5]目前,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得“官本位意识”的流毒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同时由于权力结构配置不平等,政府与公民的信息落差等等。由于社会矛盾的变化,公民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利益的实现, 而是更加注重政治参与、社会公平公正、自我价值等需求, 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诉求的变化,那么就会丧失公民的信任 。
三、治理困境形成原因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一种积极的和主动的回应。”。[6]我国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多重治理体制的变革,又深受着长期计划经济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新领域、新问题尚缺乏治理体系的供给。另外一方面,长期横亘的落后治理体系难以改革。
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1978年之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经过四十年的改革,我国为除经济以外的其它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我国真正有精力、有资源来建设非经济领域。各项制度之间存在冲突,也来源于我国各个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我们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其他领域发展的关系。我国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但是我国的治理体系仍然是片面服务于经济发展,因而与文化、生态、民生等方面的制度体制频繁发生冲突。因此,国家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才能调节这些领域的矛盾。关于执行力的问题,由于之前生产力不能跟上先进的制度,因此,空有制度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和优势。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们为制度建设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计划经济模式的制度路径依赖
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就长期实行了计划经济模式,国家进行统购统销,基本上排斥了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1978年改革,国家推行政企分开,恢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是政府权力越界干预经济运行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这是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留下的制度痕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以有效消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弊端和不良后果。但是,这一点在计划经济的模式后遗症下政府在执行经济服务与调控功能时,更倾向于粗暴的干预和管理。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始终是一种进步的未来趋势。社会治理实际上是缓和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重要力量。
3.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分化
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生产模式导致的思想一致性,混合所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利益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阶层。阶层之间基于自己的经济立场对政策措施、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群体之间容易产生思想冲突。这一冲突在网络空间中容易放大,并随着民间发言人的引导渐趋分化,淡化了对主流价值观体系的信仰。精英共谋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优势的发挥,最终阻碍了人的现代化。中国以人的全面发展与多数人的幸福生活为价值旨归。虽然中国内部存在阶层,先富和后富的区别,但始终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进行改革。但是,在现有社会阶层中,由于获得财富的差别,一些阶层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利益。
4.公民利益诉求的新变化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根本仍然是在利益的协调之上。无论是处于哪一种社会形态的国家,政府本身都具有公共管理的职能,从而凌驾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之上,不能够单方面满足某一集体的利益。“经济增长不仅会用某一速度改善着人们的物质福利,同时还会以更高的速度增加着人们的社会挫折感”。[7]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层次更高,而且处于各种表现形式的矛盾之中。这时候政府的治理成本就会增加,治理压力就会加大,如果无法实现治理的现代化,就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受滞则陷入治理无力的状态,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找出解决办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才的领导,只有坚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坚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才能够使得国家治理有序进行。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里,共产党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西方的多党制轮流执政造成的政策措施断裂,以及互相攻讦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为争取执政机会做出的民粹主义式的妥协与短期的投机行为,都阻碍了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但是中国的国家治理特色,也是国治理现代化取得重大成果的根本保障。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域广的国家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能够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凝聚共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有着与群众的天然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站立在人们的立场上,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2.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为了实现科学有序的国家治理,培养现代公民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的主流话语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思想观念多元化问题也随之产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巨大的文化支撑、精神动力。培育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意识与能力,可以实现公民意识现代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导向
“治理的现代化改革,将是一个价值导向调整优先于治理技术革新的过程。只有深刻把握了这一原则,治理现代化才能够从社会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支持。”[9]坚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国家治理坚持以资本为中心,对于贫富差距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视而不见,这也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治理危机。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人民对于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就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多元的社会主体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协调机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4.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1]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而国家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能力,则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集中体现。“坚持,不是固步自封、不是路径依赖;完善,不能停留于零敲碎打的调整和碎片化修补。”[12]相较于以前单一的现代化目标,目前的国家治理是多领域同时进行的全面现代化,这对国家治理主体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维为.中国震撼三部曲: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求是,2013(22):3-18.
[7]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001).
[8]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