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现代汉语对叠结构“A长B短”为研究对象,从对叠结构的基本义入手,讨论对叠结构“A长B短”的语义增值和功能拓展,“A长B短”的基本义在主观化后产生的语义增值可以分为消极倾向和积极倾向两大类,其中积极义表示符合正向预期的选择和行为;消极义种类较多,有空间上缺乏规律性、话语逻辑缺乏条理性、动作上反复多次超主观期望、与普遍价值取向相背和隐含道德批评。
【关键词】A长B短;语义增值;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122-03'
一、引言
当若干个动作或现象重复出现表现为较复杂的语义范畴的时候,这种现象叫作反复,其中对叠是反复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为套接词语将两项词语对举迭结起来(李宇明2002),因而具有这种特点的结构就叫对叠结构。一般对叠结构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例如:“东A西B”“A前B后”等,“东西”“前后”套接表示相对义的词语,其中相对义的词语所指虚化,表现出复杂的语义范畴。
“A长B短”与一般对叠结构不同的是该结构中相对义的词语所指在现代汉语中处于过渡阶段,根据嵌入项的不同,既有相对义的词语实指,也有所指虚化,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语义增值。
二、“A长B短”的基本义
“手长腿短”“昼长夜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都是在日常生活使用频率较高的“A长B短”式对叠结构,常项“长”“短”在对叠结构“A长B短”中主要表现为两种释义:一是形容词,指时间或空间上两端之间的距离;二是名词,“长”指长处,“短”指缺点(《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常项的名词释义是由形容词释义转喻而来的,如“寸长尺短”:语出《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喻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亦指微才薄技(《中国成语大辞典》)。现今汉语中部分“A长B短”的对叠结构的常项呈现的词义界限也并不那么明确,随着对叠结构“A长B短”的整合度渐高,常项的语义也不断虚化,最终固化为熟语。
基于CCL语料库,对嵌入项“A”“B”进行语法功能分类,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語、数量词或数量短语三个角度解析“A长B短”的基本义。
(一)“A”“B”为名词
①城市境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6℃,总日照1976小时,雨量1869毫米,一年四季夏长冬短,气候宜人,景色秀丽。(1994年报刊精选)
②对蜜月的焦虑,比她嫁给一个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贵族所引起的蜚长流短给她的打击还要厉害。(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从例① “夏长冬短”可知“长”“短”为形容词,结构基本义表达对客观事实的具体描述,如时间或物体的长短对比。例②“蜚长流短”里的“长”与“短”是对“流言蜚语”的一种形象化描写,表达“流言”的数量种类多。通过对CCL语料库检索发现如下熟语:
③鹤长凫短:比喻事物各有特点。
④喉长气短:比喻事情麻烦、费劲。
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结构原来均有比较实在和具体的意义,而现在的通用义是对结构整体隐喻的结果,形成意义凝固的熟语。
综上例句可得,当“A”“B”为名词或名词短语时,根据对叠结构“A长B短”的整合程度高低,其基本义可以概括为:
(二)“A”“B”为动词
1.“A”“B”相同
(1)一般动词
⑤他对自己运用锤子和凿子的本领信心十足,因此他认为干长干短,都看他自己怎么选择。(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
⑥为了讨好白科萝莱,他不时地送长送短。(薄伽丘《十日谈》)
⑦现时对土地评产何必那么认真评长评短,多找麻烦呢?(1955年《人民日报》)
以上例句中,当“长”“短”为形容词时,如例⑤“ 干长干短”,则可以在中间加上“或”,变成“干长或干短”表达选择的基本义,若动作动词为双宾语动词时,如例⑥ “送长送短”的“送”为给予类双宾语,意为“又送长的蔬菜又送短的蔬菜”,并且“送”这一动作重复多次,这时对叠结构的基本义为动作行为多次反复发生,在此条件下的对叠结构有部分已熟语化,表达含义凝固;例⑦“评长评短”,可转变为:“评长短”,其字面表达的意义为“评论……的长处和短处”在实际运用中表达的范围更广,包含“所有”之义,因此该条件下的结构基本义为表达动作周遍覆盖。
(2)特殊动词
⑧各人摆的龙门阵,可长可短,一次摆不完,下次接着摆。(马识途《让子弹飞/夜谭十记》)
通过对语料库的全面考察发现,“A”“B”为相同的动词时,进入对叠结构“A长B短”的动词只有特殊类动词即能愿动词,此时,常项“长”“短”只能为形容词,这时对叠结构“A长B短”的基本义为事物可应主观需求随意变化,如例⑧“可长可短”指龙门阵可以根据摆阵者的需求进行长短变换。
2.“A”“B”相异
(1)“A”“B”近义
⑨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2017年《人民日报》)
⑩他说:我觉得自己如同过街老鼠,又怎会去对别人评长论短呢?(王小波《东宫·西宫》)
当“A”“B”近义时,与“A”“B”相同时表达的效果不同,我们将例⑨的 “嘘长问短”与“问长问短”比较即可知,当“A”“B”为近义词时,“A”与“B”描述的场景更具体生动,富文学色彩,同时将例⑩“评长论短”与例⑦的“评长评短”比较得“评长论短”的语气平缓,相对更具有韵律,而“评长评短”有强调意味、且语气较强。
(2)“A”“B”反义
⑪呼与吸的时间比例,最好是呼长吸短,约2:3或3:4(即二步一吸、三步一吸、或三步一吸、四步一吸)。(BBC语料库)
⑫在战法上,善于扬长避短,巧施诈术,避实击虚,多路出击,迂回突袭,速战速决。(《中国历代名将——成吉思汗》)
例⑪和例⑫的“呼长吸短”“扬长避短”都可以在中间加上“并”或“且”,此时对叠结构“A长B短”可称为并列短语,其基本义是并列动作关系。
(3)“A”“B”关联
⑬但缝鞋时,又不能用尺子去量全家人的脚,也不能寻长问短,只能靠姑娘自己估计着做。(1997年《人民日报》)
⑭花的消费周期将由长变短,由自娱延伸到社交,由少量变为多量。(CCL语料库1994年报刊精选)
“关联”是指动词“A”“B”在语义上的关联,如例⑬“寻长问短”“寻”与“问”表并列结构关系的同时,隐含着“寻”是对“问”的修饰及补充说明的语义,其结构可以变换成“寻问……的长和……的短”,而意义不发生改变,“寻”形象化和场景化动词“问”的过程。例⑭“由长变短”的“由”是介词,因“由”是动介兼类词,且介词大部分从动词演变而来,因而划分在此类进行研究;“由长变短”描述了“花的消费周期”变化的过程,变化结果是“花的消费周期短”,背景是“花的消费周期长”。
(三)“A”“B”为数词
《中国成语大辞典》中“A”“B”为数词的对叠结构“A长B短”有:
⑮一长二短:1.指意外的变故。2.一五一十,原原本本。
⑯三长两短:1.指意外的事故、灾祸。2.特指人的死亡。
对叠结构的“A”“B”为数词时,构式中的常项和嵌入项的数词已经弱化,只是一种虚指的用法,此时构式高度整合,意义熟语化。
(四)小结
“A长B短”結构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具体的格式对应点基本义如下表显示:
三、“A长B短”的语义增值
通过对“A长B短”的对叠结构基本义进行分析梳理后发现,该对叠结构除了基本义的表达之外,其所在的句子部分带有主观评价的语句,如例⑬的“寻长问短”前有否定词“不能”,且为主观上制止此行为,缘由是说话者主观感受此类动作是不符合社会价值或道德伦理的行为,因而带有主观否定的态度,显示说话人的主观意图,这即可表示对叠结构“A长B短”的语义发生增值,而增值的情况各不相同,以下我们将“A长B短”的语义增值分成积极义和消极义两大类展开讨论:
(一)积极义
⑰他认为,经过整理的书目都应当达到结构上,能长有短,前后连贯。(1984年《人民日报》)
⑱所谓交换,就是指人们互相交流认识,取长去短,拾遗补缺。(1991年《人民日报》)
例句中的“A长B短”式对叠结构都含有褒奖、肯定积极的建议与期望的含义,说话者主观上持有积极的态度,因而积极义表示符合正向预期的选择和行为。
(二)消极义
1.空间上缺乏规律性
⑲一个整日嘈嘈杂杂的竹木市场,还兼卖猪仔,一声长一声短的尖叫直让人坐立不安。(1994年《人民日报》)
⑳镯子用剪刀给他铰短的头发,一垄长一垄短,像是狗啃的一样。(冯德英《迎春花》)
“一声长一声短”“一垄长一垄短”从同一个角度描述同一件事物的巨大差距来表达所描述的事物缺乏空间规律性,易带给人不适的感官。
2.话语逻辑缺乏条理性
㉑女娃娃家脸怎这么厚?爱情长爱情短的,都不嫌臊!人家说你不正经,一点也不假(路遥《青松与小红花》)
㉒有的领导同志,说起来也是辩证法长辩证法短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却不能按辩证法的要求进行操作,当添柴时不知添柴,烧温吞水。(1993年《人民日报》)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说话者对议论的对象“爱情”“辩证法”等某些事物持有过度的关心,围绕此话题的语句论证维度较单一,且多是在非理性状态下的结论,没有科学论证流程,结论不可靠,因而话语逻辑表现缺乏条理性。
3.动作上反复多次超主观期望
㉓为了讨好白科萝莱,他不时地送长送短,有一日送了她一把新鲜的大蒜。(薄伽丘《十日谈》)
㉔他们假借那娘儿的名义,问他讨长讨短,什么象牙梳子、钱袋、刀子,都讨到了。(薄伽丘《十日谈》)
在上文我们概括了对叠结构其中一个基本义为动作行为反复多次,凸显程度之高;通过对语义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行为反复多次是超主观期望的,并且说话者对此是带有不耐烦的主观态度。如例㉔中“他们”“讨长讨短”的行为是超出了被“讨”者的主观预期的,并且被“讨”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态度是不耐烦和厌恶的。
4.与普遍价值取向相背
㉕据统计,仅因变更设计多用钢材30吨,截长取短滥用钢材25吨。(1988年《人民日报》)
㉖我又何必舍长求短、非要跟着别人‘一窝蜂’地去种瓜种菜、养鱼养蟹?(2001《新华社》)
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对“长”是采取积极和保守维护的措施,而对“短”则施行消极和激进调整的选择,而例句中对“长”与“短”的采取的行为则是违背普遍价值取向的,例句中的“截长取短”搭配“滥用”,“舍长求短”搭配“何必”,都表示说话者对此抱有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
5.隐含道德批评
㉗你当然也不能像旧社会的无聊妇女那样东家长西家短地传话。(CCL语料库)
㉘我派宋部长去上海向你们筹款,你们居然说长道短,实在不像话。(《宋氏家族全传》)
与前一项“与普遍价值取向相背”的消极义不同的是,前者为人类共同的社会经济生活直接经验演化而来,其与生活普遍价值观相符与否有大众认可的明确分界,后者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的选择问题,更为隐蔽和不同,因而说话者采取的叙述方式为说话者的自我道德价值观念的体现,如上例句则隐含说话者对“东家长西家短”“说长道短”的鄙夷态度和反感之情。
四、结论
对对叠结构“A长B短”的基本义、语义增值情况和拟声化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A长B短”结构的基本义为对事实的描述、动作的选择或多次反复发生、动作周遍覆盖、并列动作关系、动词之间的修饰及补充说明、描述事物的变化、熟语化。“A长B短”结构的语义增值的积极义表现为符合正向预期的选择和行为,消极义为空间上缺乏规律性、话语逻辑缺乏条理性、动作上反复多次超主观期望、与普遍价值取向相背和隐含道德批评。此时说话者附加表达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A长B短”构式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此后我们也将继续深入挖掘“A长B短”更深层次的特点,不断探讨学习,丰富“A长B短”结构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为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
[2]李宇明.论反复[J].中国语文,2002,(3).
[3]刘丹青.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J].中国语文,2009,(1).
[4]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何伟,郭笑甜.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与语篇功能的体现方式[J].当代修辞学,2020,(1).
[6]蒋稻成.论现代汉语中的对称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6.
[7]周娟,邵露瑶.“有一X没一X”结构的时空类型及其语义增值[J].语言科学,2018,(11).
[8]周红.对叠结构“X来X去”的语法化和修辞化[J].当代修辞学,2017,(1).
[9]张苗苗.共变条件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生成机制[J].汉语学习,2019,(12).
作者简介:
张紫琪,女,汉族,广东河源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法理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