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素养考查全面而深刻

2021-11-24 18:28费明富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思维品质

摘要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全面阐释,我们认为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试题对考生思维素养的考查可谓全面而深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及的“思维技术”在试题审写中都有要求,而且要求深刻,要求考生综合使用多重思维,在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上更是多层次的要求。

关键词思维素养;思维品质;人生智慧;任务驱动型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之后,试题分析成为中学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怎样理解高考,就会怎样准备高考。理解出现偏差,备考难免出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理解决定着备考质量。因此,我们务必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分析高考。首先要求我們指导备考的的标准是科学的,这标准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考评价体系》以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其他相关理论建构。求实,就要客观审核试题,全面分析,科学评价,长短互现,把握规律与方向,看清楚本质的东西。基于这样的思维考量,下面谈谈我们对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试题特点的看法。

一、思维素养全面考查

近些年来,我们始终在关注高考作文与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之间的关系,颇有感触,撰写了系列论文,有的论文公开发表,如《要正确理解高考作文驱动任务之所在一由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说开去》(《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9年第2期全文转载)、《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文命题——2018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分析》《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0期A刊)、《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辨能力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1-2期上旬刊)、《高考进人思维立意新阶段之我见——2019年高考全国卷I试题分析》(《作文》2019年第7期)、《批判性观照,个性化配置——2020年高考全国卷I试题分析》(《教学考试·高考作文》2021年第6期)、《精准落实评价体系全面考查能力素养》(《作文》2020年第7期)等。针对高考作文试题的思维立意倾向,我们也提升了思维素养在作文训练中的地位,开发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作文训练校本课程,部分公开发表,如《如何提出观点?——基于“标准”的阐释与凝练》(《大学A版·阅读独唱团》2018年第9期,国内连续出版号CN50-1178/G)、《学会用“从(在)这个意义上说”表达批判性思维》《大学A版·阅读独唱团》2018年第12期)、《习得“辩证+因果”思维的语言建构》(《大学A版.阅读独唱团》2019年第2期)、《积极尝试说“不单单是……”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大学A版.阅读独唱团》2019年第3期)等。但是,既往的高考试题在思维技术考查上有选择性,或侧重辩证思维,或侧重批判性思维。即使是2021年全国卷的两道作文题,也仍有这样的特点,如甲卷作文题侧重辩证思维的考查,乙卷则侧重批判性思维,具体情况参见语文报社《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与新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高考评价体系6月8日和9日文章。

今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试题对思维的考查可谓全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阐释分作三个部分:一是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其中提出直觉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培养;二是发展逻辑思维,其中讲到“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的提升,强调“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文文字作品”;三是提升思维品质,强调“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观察漫画、欣赏书法,自然要有“直觉体验”。平时看“人”字真的没有这一次看它感受多,觉得卷面上的“人”稳健(犹如儒将、大师、政治家等从我面前走过一样)、饱满(指笔法,就如想到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的人生感受一样)、动感(富有生命活力)、堂堂正正、规规矩矩、不卑不亢……似乎能形容美好人生的词语都适合于它。这样的“人”字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以果溯因的分析能力,于是我们发现四幅图中存在因果关系。而系列漫画中的前三幅各有不同,其间需要读者的“辨识”和“比较”。第一幅是“逆锋起笔,藏而不露”,第二幅是“中锋用笔,不偏不倚”,第三幅是“停止迂回,缓慢出头”。不同的笔法、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的应对与方法。这是归纳与概括。“描红”尊重笔法、笔锋,接受它的引导与规范,却又掩盖了笔法、笔锋,会让简单的人忽略它们的存在。这里颇有几分哲理在。但是,这里的图不止是书法,更是漫画,是艺术,是借书法题材寄寓作者关于“人”的思考。而作文题更是明确要求考生写文章以“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所谓“认识与评价”,要认识“人”字,更要评价“人”。所谓“鉴别与取舍”,则是需要自己基于一定的标准对“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止迂回,缓慢出头”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审查,从而判断它们之于做“人”的作用与价值。考生还要注意这里的“人”是有限性的泛指。这样的人,若借用一种说法,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这里需要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高阶思维。所谓“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这基本上对“人”的思考。由书法(漫画)到人,由“人”到“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联想和想象。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标准或条件,这对思维品质就提出全面的要求。总之,这道作文题着实有难度,首先难在对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全面的检验。

二、思维素养深刻考查

这道作文题,对思维的考查不仅全面,而且深刻。由漫画“人”字想到“人”,而且是特定范围的人。这类人具有怎样共同的素质素养,或者铸炼出怎样素质素养才能成为这样的人。这个范围要界定,这些素质素养都要建构,而建构又离不了思维的“五性”。基于事实建构标准,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建构标准需要事实,而事实在哪里?在漫画里。需要考生去探察、挖掘、选择。从“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止迂回,缓慢出头”中,我们或许能发现并联想到人生的各种,智慧——如何适时正确地处理慢与快、直与曲、刚与柔、进与退、个人与集体等多方面的关系。这里需要辩证思考。

所谓“适时”,就意味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灵活考虑自己的选择与应对。譬如处理刚与柔的关系。有人说对待工作的要求要“刚”,要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和工作纪律,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而对于生活则可以“柔”一些,事事计较,甚至斤斤计较,不仅伤了彼此的和气,而且会养成无原则的“内卷”。有人说对待自己的要求要“刚”,从严要求自己,在原则问题上不与自己妥协,决不像有些贪官那样以“却之不恭,下不为例”为自己变“红灯”为“绿灯”;而对于他人则要坚持宽以待人,充分尊重,真诚关怀,精诚合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张中行先生《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就赞美了这样的“人”。有人说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要“刚”;而对于自己的个人进退荣辱,则实行柔性管理。“主权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当年为了香港回归,中方与英国沟通的“刚性原则”。想一想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的大义凛然而在廉颇面前的几番避让,想一想王毅外长在反华政客面前的义正词严而在国际友好人士面前的亲切平和,我们更容易理解刚与柔的智慧。假如有谁以有利于个人为标准来确定刚与柔,把对自己有利的视为刚性要求,而把对自己没有好处而对集体、国家和社会有益的视为柔性要求,那么短期(真相未被发现)内或许会占到一些“小便宜”,远期则必然会身败名裂或臭名昭著。这样的人怎能站得稳!这里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是将公正(现实公正、人心公正、历史公正)作为一种潜在的标准,这也是思维批判性和深刻性的证据。

再譬如处理进与退的关系。从思辨性思维出发,或许会有诸如以进为退(佯攻)、以退为进(诱敌深人)、当进则进(当仁不让)、当退则退(激流勇退)之类别的认知。由如此抽象的类属想到具体的人事,这需要联想,需要必要的储备。即便有了一定量的储备,也需要思维敏捷,毕竟高考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这些都是人生智慧,其中都充满辩证法。

思维考查的深刻性还表现在考生的自得上,表现在考生的作文过程也是自我化育的过程。作文不是为了说理而说理,说理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力行。假如考生对慢与快、直与曲、刚与柔、进与退、个人与集体等有了新的认知,他应该或最好能以此为标准去检视自己,从而或坚信自己,或完善自己。如在直与曲关系处理上,或者什么事都是直来直去,或者什么事都是迂回曲折,这都存在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或能接纳直来直去,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迂回曲折。该直来直去的,非要迂回曲折不可,很可能会贻误良机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该迂回曲折的,非要直来直去不可,很可能上来就把事情说死,让对方把合作的大门彻底关上一时机不成熟,不能乱来。只有适时正确,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会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不卑不亢,堂堂正正,风流儒雅。

在我们看来,“在当代语境下,用批判、发展、联系、辩证等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深度观照现实”是驱动型任务作文题的本质特征之一。今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试题对思维的考查可谓全面而且深刻,试题中又有“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的硬性要求。基于这一标准,我们还是认定这道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型,而不是什么回归原来的材料作文或漫画作文。当然,这道作文题还符合任务驱动型的其他条件,只是本文尚未述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2】费明富.要正确理解高考作文驱动任务之所在【J】.中学语文教学.2018(8):70.

【作者通联:河南潢川高中】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型作文思维品质
让学生参与命题,师生协作训练任务驱动型作文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休矣!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高三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
浅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
高考新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导写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