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存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要坚持“三化”。议题的确定要坚持开放、包容、多元的原则,可以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也可以从人文性出发,同时也要兼顾文本特征和单元教学的重点。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要坚持情景化原则,及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分组学习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关键词群文阅读;议题确定;预设生成;分组学习
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重构的开始。在本次“寇永升(民勤)名师工作室”单元主题多课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笔者承担了《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阅读教学任务,感觉收获多多,遗憾也多多。
一、议题确定要多元化
不管怎么说,笔者很喜欢“青春点亮中国魂劳动托起中国梦”这个富有人文精神的议题。它磅礴大气,醒目亮丽,启人深思,催人奋起,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彰显了民族的品质,高度吻合单元的主题,形象展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突显了人物通讯以人物精神感染人教育人的思想特质,也让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学生在课前拟写的颁奖词和结课时候“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感想畅谈以令人振奋的方式告诉我们,一颗高贵的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破土而出。
在这个议题之下,笔者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内容。第一,人物形象大展示,明确写什么;第二,事例细节大探究,清楚怎么写;第三,读后感想大碰撞,明白为何写。第二板块“事例细节大探究”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突破。一是从“真”的事例看精神,二是从“实”的细节看品质,三是从“亮”的语言看思想。
三个板块相互独立,又融合延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一个板块主要是从阅读与鉴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第二个板块主要从梳理与探究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提取筛选文本信息,从事例和细节中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第三板块主要从表达与交流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想,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如果要突出人物通讯教学的实用性,笔者认为想最好的出路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出发制定议题。比如如何选取材料,如何突出细节描写,如何选准新闻评论的角度,如何闪亮新闻的标题等等。结合最初的设想,如果以“让人物‘活起来”为议题,将这样设计教学内容。
保留“劳动托起中国梦”基本框架的一、三板块,重新设计第二板块“探索写作方法”的内容。1.事例“真”起来,人物“活”起来;2.细节“实”起来,人物“活”起来;3.结构“俏”起来,人物“活”起来。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事例和细节,事例和细节离不开结构上的巧妙组合。合理的结构才能塑造出丰满的形象,丰满的形象才能承载人物丰满的精神品质"。结构“俏”起来,从小标题、线索、过渡三个方面开掘突破,让学生逐步掌握人物通讯的结构技巧。
小标题结构全文的好处是让文章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的小标题一则表明了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培养杂交水稻,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过程。一则也表明了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比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等。在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将把“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四个标题中的第一和第四改写成和第二、第三个小标题一样的模式,即“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梦想”。这样做的目的一则让学生掌握拟写新闻标题的艺术手法,一则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探界者”钟扬》中的小标题则是表明了钟扬的不同身份和精神品质,暗示了他对于生命的高度和宽度的探索。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线索是写作的抓手,也是我们阅读的抓手。《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的线索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世界级的科学家?”显然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的线索是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同样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表明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根源。《“探界者”钟扬》中的线索是“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種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生命的边界,直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线索与小标题紧密关联。
这三篇人物通讯除了靠小标题和线索来结构全文,过渡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这种巧妙既表现在板块之间的衔接上,也表现在段落之间的衔接上。板块之间的衔接,比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中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结尾“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会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与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的开头“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前呼后应,融为一体。段落之间的衔接,比如《“探界者”钟扬》中“种子达人”部分的第10自然段,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第11自然段讲钟扬出现高原反应的“惊险”,第12自然段讲钟扬带领学生在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鼠曲雪兔子的“惊喜”。三个自然段过渡自然,了无斧凿之痕,足见作者文字功夫之深。学生要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体会感悟,才能不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当然增加了“结构”内容,必然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可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事例重点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细节重点分析《“探界者”钟扬》,结构重点分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然后再互相渗透,融会贯通,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时间。
议题确定应该坚持开放、包容、多元的原则。以本课为例,如果要突出单元的劳动主题,还可以从擦亮劳动的价值原色,打磨优秀的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伟大的劳动精神等方面确定议题。
二、预设生成要情景化
事例和细节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中在很多时候也是合二为一,语言本也属于细节的范畴,但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主要以人物语言写人物,所以笔者将语言从细节中剥离出来,另外又预设了两个小板块。
一是人物经典语言。
袁隆平: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张秉贵:一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钟扬: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一是人物标准形象。
袁隆平:挽起裤腿走下稻田。
张秉贵:你瞧他拿糖,一抓就准。
钟扬: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
人物经典语言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仿佛进人了文本描绘的场景中,在一次次与他人的情景对话中,一步步靠近了问题的核心,找出了最能体现人物思想之光的语言。但关于人物标准形象的描写教学就不尽人意了。根本的原因是没能够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问题生成环境。只是在机械等待生成的奇迹出现,没有跟上学生问题生成的步伐,没有及时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从已。
知走向未知。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分析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典型语言的绝好机会。特别是在学生分析钟扬采集植物种子常常是“惊险”和“惊喜”并存的时候,没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文字对接起来,失去了为学生思维搭桥铺路的绝好机会,让柳暗花明的喜悦,在山重水复的隘口悄然溜走。尽管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一门取舍的艺术,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分析人物通讯,不能不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不能不分析人物“标准形象”或是“经典形象”。钟扬“戴着大檐帽”,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极限的形象应该让学生
铭刻于心。
三、分组学习要灵活化
分组学习虽然不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标配,却是群文阅读教学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分组的好处毋庸置疑,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细化了教学的任务,使学生对某一文本或者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为进一步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分了三个篇目组,保证了单篇文本学习的完整性;在每一个篇目下又分了专题组一事例组、细节组、语言组,突出了学习任务的专一性;还采用了希沃白板助手,将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讨论交流的情况及时呈现在电子屏幕上,以促进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交流碰撞,强调了群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性,使单文本向多文本渗透延伸。
分组学习还应把精读和粗读、浏览结合起来。拿本课来说,三篇文章按照篇目来分组,就是要学生精读一篇,粗读一篇,浏览一篇。而不是只精读一篇,其他的就不管不顾了。否则只是走了过场而已,不可能有大的收获。
客观上讲,要教师在一节课内完成三篇文章的阅读,即便是分组,也难以高效完成,因为每一篇文章都很长,学生很难能够深人理解。这样的话就非常有必要将阅读前置,也就是提前让学生阅读预习。笔者的做法是提前下发任务单,共三项内容:一是依据文本,采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写法,介绍其中的一个人物。二是找出文本中典型的事例和細节,并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三是依据文本,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想。三个任务,对应三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都很优秀。笔者的真切感受是只要教师能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定能给自己一个春天。
假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三篇文章,那么分组的意义就不大了。让学生把三篇文章都认真读完,自己比较思考,然后再与同学交流,理解也许会更加深刻,毕竟被动的接受总是不及自己的理解感悟。当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充分前置阅读的前提下,还可以按照专题继续分组讨论,进行二次交流碰撞。不管怎么说内容决定形式,不一定非要分组。守正也是创新,守正的路只有一条,创新的路有千条万条。
有人说,群文阅读要抓住主题,不及其余。笔者认为,确定议题是关键,简单是王道。
参考文献
【1】裴培.浅析写好人物通讯【J】.新闻传播,2011(04):70.
【2】高德峰.文章斯有路,遵路识斯真【J】.语文月刊,2014(07):1.
【3】陆春芳.开展群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9,38(09):21.
【4】施丽聪.群文阅读教学“倒逼”学习方式的转变【J】.福建教育.2015(25):65.
【作者通联:甘肃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