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然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 063000)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作为党在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承担起教育党员、组织群众等各项历史使命与重大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基层党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这一角度讲,国企基层党建与企业思政工作本质上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因此,将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进行融合不仅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措施,也有助于通过融合取得“1+1>2”的效果。尤其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复杂局面中,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相融合既能实现彼此相辅相成、互帮互助,更有助于全面发挥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凝聚共识,团结带领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重大作用,因而已成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优化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在指导思想层面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的理论体系,这一指导思想层面的高度趋同决定了二者的融合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党的决策部署等全面落实,同时要自觉承担基层治理带头人的职责,团结并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主动投入生产建设,持续推进国企各项改革措施有序进行等。
与此同时,国企思政工作则是要大力引导企业职工群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观、事业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在企业各项生产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推动者。
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包括了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多个方面,其中思想建设处于核心与首要的地位。思想建设因而成为国企基层党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企思政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其主要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同样居于核心与首位。在这一范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爱岗敬业思想、社会责任意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极为一致,双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和依托。因此,这也是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相融合在本质上具有的扎实基础。
虽然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在多个环节与层面具有高度一致和趋同性,但二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既是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确有必要的一面,也是部分国企在实践中出现各种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差异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概念差异。国企基层党建指国企基层党组织基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上级党组织指引、指挥下,着力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制度、组织、作风、执政力、先进性等的各方面建设。国企基层党建既要着眼于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发挥与强化,又要着力于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现实困境、急难愁盼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还要紧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与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
国企基层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具有典型的政治学特点和属性,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特点,而思政工作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范畴,涉及政治伦理学,最突出的是其价值观导向的特点。因此,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在这一理论基层层面存在明确的差异性。
国企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组织基础,党建是思政工作的组织保障。利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与战斗力保障,国有企业才能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覆盖到生产建设的每个环节、职务和工作岗位,才能充分发挥出基层党建工作强大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依托基层党组织的系统性实现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模化、规范化、完整性,才能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进而对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产生持久和牢固的影响。
意识决定行动。思维模式的改变将左右行为模式的改变。正如前面提到的,基层党建首先是思想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思想教育,国企思政工作也在为基层党建做好思想指导。
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历史转折时刻,不少国企的生产经营同时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世界经济形势持续疲软的多重不利影响。加之一段时间以来,多元思想在全社会的传播已成常态,企业中部分职工群众的意识、观念有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企职工队伍思想的高度统一性。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为国企部分普通职工对职业、事业的定位有所偏差,也表现为个别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操守作风等成色不足。越是在这种极其微妙的关键时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显得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国企基层党组织才能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才能始终坚定党员先锋模范的革命底色,才能坚定革命理念信念毫不动摇。因此,国企思政工作的长期性、常态化、系统性正是为基层党建做好思想指导、指引基层党组织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国企思政工作的成效将决定基层党建的成败,因此格外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
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时刻受到来自市场的外部因素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内部因素的影响,且不同行业、产业中的企业,无论是生产建设还是管理实践,都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和不同。这些特点决定了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必须立足本地,采取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方式,探索一条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国企要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发扬经过时间检验的各种优秀传统,使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基础牢固、成熟稳重。另一方面,无论是开展党建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引导工作都要本着以人为本原则,采取爱民、为民、亲民的策略,才能取得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认同和信任。这是决定党建融合思政工作成败的核心。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新时代企业员工无论生活环境还是受教育程度都与前人有着显著不同,这些时代因素决定了年轻一辈国企员工中的党员和普通群众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避免一成不变的陈旧套路,也需要结合新时期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创造之法,深入基层一线,形成接地气、质朴纯粹的实用机制。这是提高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品质与效率的重中之重。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两层皮”的不良倾向,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也损害了党在广大基层党员和职工群众中的良好形象。究其根源,在于传统模式下的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忽略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陷入读报告、讲文件的程式化怪圈,以至于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脱离群众,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新时期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提高针对性。尤其是对于广大年轻党员和职工来说,来自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众多,不仅容易导致其在思想上出现困惑与迷惘,也容易动摇其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因此,党建与思政工作者当保持高度敏锐,及时发现问题,与这些困境中的党员、职工共同分析问题,带领和帮助其积极应对、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是实现基层党建融入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以此达成共识、提高认识、增进互信与认同的重要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同样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实现优质高效。因此,坚持实践原则,提高有效性必不可少。
一方面,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相融合需要充分细化措施与手段,避免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要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执行到位、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坚持党建与思政和企业生产密切关联,紧紧围绕生产建设推进党建融入思政工作才是让二者发挥实效的正确道路。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基于党建融入思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也可以是基于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激发广大党员与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在生产实践中力争上游。总之,只有基于实践的基层党建融合思政工作才是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策略。
正是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教育重点、方式方法等多个层面高度的趋同性,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奠定了相当扎实的基础。而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彼此交流、互通有无的融合发展还有助于双方不断巩固内在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使二者在信息、资源等各环节加强交互而促进双方焕发更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因此,这一融合发展机制也在促进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不断优化创新。这对处于剧烈变化环境中的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因此,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既要着眼于双方的重点与优势,又要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一条立足本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个性化道路。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使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能够切实解决生产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企业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才能基于融合发挥出不可预估的叠加效应,促进国企全面提高凝聚力、向心力,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与企业相向而行。这既是新时期国企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提质增效的积极措施,也是在外部环境剧变背景下国企应对竞争压力、市场挑战的重要手段,更是基于思想统一、提高共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