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策略

2021-11-24 13:16:58张美丽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情感性陶渊明中学语文

张美丽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情感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情感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它的产生是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是否一致而引起的[1]。情感教育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即学生切实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是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二是能力目标,即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这些技能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比较高的教学目标要求,而且在新课改下对这个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目的在于使学生摆脱眼高手低的现象,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三是情感目标,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格高尚、心灵美好的人。现代教学论和现代认知理论都强调指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实现和实施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牢记这三个目标,针对这三个目标备课,并且要在每节课中都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实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性、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和教学方式的情感性实现。

一、教学内容的情感性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要有丰富、充沛的感情。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打动学生,使他们在情感教育磁场中感受到强大的情感引力。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秦牧就曾指出:听着教师娓娓动听、亲切真诚、能够表达教师个性的独特语言、肺腑之音,在教师的强烈的抒情氛围中,能使学生产生如和故人对坐的感觉,这样就能做到学生整个心灵都被抓住的良好效果。中学语文课本选了很多古代诗词,在讲《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时,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晚唐时期有一位著名诗人,他写了《燕台四首》,同学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不知道。他还写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同学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了吧?对,是李商隐。李商隐的弟弟李让山在洛阳吟诵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有一位叫柳枝的洛中里娘听后备受感动,就问“谁能有此(情)?谁能为是(诗)?”谁能有如此要渺幽微的情感?谁能写出如此精致优美的诗篇?这个故事是当代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讲的,叶先生是加拿大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是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叶先生说她每次读古诗十九首,都会和那位洛中里娘一样产生谁能有此(情),谁能为是(诗)的疑问。《古诗十九首》是好诗,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行行重行行》。教师用这样充满感情的内容开场,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喜欢上所讲的内容,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讲作品内容时,自己必须有充沛、深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正所谓“巧把金针度与人”“未成曲调先有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情感就好像肥沃的土地,要把知识的种子播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梁启超先生亦曾说过:情感是人类最神圣的一种情绪体验,用情感激发人,就像磁对铁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那样,吸引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2]。其次,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也指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对学生直接进行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多种情感。爱国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国主题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他以死殉国的悲壮情怀至今都使人感动不已。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陆游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既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的南宋朝廷不积极北伐的痛恨之情,这种情感至死都不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古代的爱国诗人数不胜数,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除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如何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很多有良好情感教育意义的篇目,如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苏轼“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歌颂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杜甫“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歌颂的是朋友间深厚的友情;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陆游“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歌颂的是坚贞不渝的美好纯正爱情。这些内容对中学生有直接的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所讲授的这些内容的情感教育意义。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任务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旷达、积极、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中学生尤其重要。现在的中学生抗压能力普遍堪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据报道,现在中学生跳楼等恶性事件发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实在让人痛心、痛惜又痛恨。中学语文课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良好人格的塑造和教育,教材上选的那些作家在面对人生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乐观豁达的态度。讲到这些作家时,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向他们学习。比如讲到苏轼这位文学大家时,语文教师引导同学们要像苏轼学习,学习他像天地那样宽广、平和、崇高、坦荡的人生境界和他“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品质,而这样的人格和品质对他们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作为重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对每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教师的教学意义更重大。情感性语言指在表达一定话语内容时饱满、充沛的语言,教师运用情感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知识的溪流是一个源泉,是从教师的嘴中发出的。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情感性语言,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时,教师可以运用这样充满情感的语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苏轼是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他非常崇拜陶渊明;他说李白、杜甫也比不上陶渊明,晚年想学陶渊明但是学不到,所以苏轼说“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与苏辙书》)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也非常喜欢陶渊明,他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水龙吟》)他说陶渊明没有死,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心中。清代龚自珍说:“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杂诗》)他说陶渊明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有豪气,他家乡浔阳的松、菊也成了高尚气节的象征。陶渊明能穿透功名欲望的迷雾,能在日常所见的山水田园和农家生活中发现美,能捕捉到沁人心脾的诗的美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寄托自己丰富的情感,把普通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审美的层面去欣赏和考量,能在俗世红尘之中为自己营造精神家园,过一种充满诗意和诗情的人生,“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的这种能将世俗生活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追求,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他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他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用心去学习。教师这样富有情感性的语言,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并对陶渊明、苏轼等作家产生热爱和敬慕之情,从而爱上他们的作品,并去深刻、透彻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样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方式的情感性

教学方式的情感性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讲授教学内容时,其讲授的方式是充满情感的,采用了亲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或是以训斥的方式在授课。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要以一种充满爱的方式讲授。可以这样来讲:这首词是作者在1076年中秋节写的,是一首借月抒怀的节日词。这年的中秋节,作者是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山东密州度过的,但是月亮并没有叫他孤独,因为他的心中有思念。他最思念的那个人是弟弟子由,兄弟俩已经有六年没有见面了。这首词主要写了欢度中秋佳节的愉快之情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词中在抒发怀念弟弟之情时,同样表达了热爱人生的旷达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解决的问题,可是总希望人能够长久而健康地生活着,这是一种十分超脱而且格调很高的美好祝愿。我们说“文如其人”,苏轼词如其人,他的词品与他的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融合,体现了苏轼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自信的崇高品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是对他弟弟一个人的美好祝愿,而且是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这样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教师讲课的方式是否充满情感,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喜欢的是充满爱的亲切的方式,而不是板着面孔说教。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对教学内容充满情感,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也要充满情感,这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行之有效的策略。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对学生进行良好人格和高尚情操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情感性陶渊明中学语文
你好,陶渊明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不为五斗米折腰
后现代椅子设计中的情感性语义表达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5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