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性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11-24 13:16蓝燕燕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性善论人性论荀子

蓝燕燕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先秦儒家人性论在古代人性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仅在儒家内部而言,据王充《论衡•本性》记载,除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之外,言人性者,还有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的影响最为深远。关注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大启发作用。

一、先秦儒家人性论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产生,都既与提出者的家庭有关,也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人性论的产生也是如此。

1.家庭背景

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的先祖为宋国(河南山丘)贵族,孔氏传家的好家风千年不坠,经久不衰,不为任何朝代的更迭或政治变化所动,这样的良好的家风对孔子提出人性论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先祖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其母亲极度重视孟子的教育,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曾有“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在良好的教育下,孟子从小就学儒习礼,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仁义礼智的道理,为其性善论的提出埋下伏笔。此外,由于孟母重视教育,孟子十五岁就寄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下。受子思门人的影响,那时孟子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以孔子为人生典范,并立志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在人性论上做了独特的发挥,提出了性善论。史料对荀子的家境背景记载很少,荀子十五岁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中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荀子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他后来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提供了一定依据。总的来说,人性论的提出,离不开提出者家庭带来的生命体悟。

2.社会背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提出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一,从政治方面说,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导致“人人争富,交相利”的社会现状,引起人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其一,从政治格局的转变来说,由于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社会动荡,这无疑给社会思想意识带来巨大冲击,自然也会给社会道德生活和伦理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由稳定到紧张,道德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道德的主体是人,思想家对道德问题的思考首先从人的本性开始。其二,从政治环境来说,“礼崩乐坏”的局面使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阶级分化之后出现新的阶级,各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不得不宽松政治环境,任人唯贤,使更多的思想观念广泛传播。人性论的观点,容易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产生。

第二,从经济方面说,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转变,经济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观念的转换、交往的日益频繁,都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一方面,就贫富悬殊而言,钱是万恶之源,贫富两极分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嫉妒、愤恨、不满等情绪,后者就是“恶”的表现。因此,人们会不择手段地获得财富,必然会激发各种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混乱。另一方面,就观念的转换和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说,土地的自由买卖,使人们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赚取利润的问题,用已有的商品去换取想要的商品,人们的交往日渐频繁,各种恶端日渐突出。由此,人们开始关注交往中的公平、诚信、道德等问题,引发人们对善恶问题的思考,人性问题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第三,从文化方面说。其一,西周之后,人们忧患意识开始觉醒,把礼乐看作宗教的仪典形式,宗教观念开始淡化,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先秦学者继承并发展了这种人文精神,用理性的态度分析这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把人的自身价值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引起了人们对“人”的思考。其二,中国古人非常注重道德的作用。在西周,就有“修德配命”的说法,认为只有“修德”才能取得政权。到后来把宗法道德和个人品德也概括为“德”,以及任人唯贤,使道德成为鉴别人才和招贤纳士的标准。这都说明崇尚道德的风气日盛,而道德的主体是人,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人”的思考。其三,《周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周易》中含有许多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价值、理想人格的培养及环境对人格的塑造的问题。简而言之,人文精神的产生、崇尚道德的风气、《周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们对人性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背景。

二、先秦儒家人性论的逻辑脉络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和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对人性作了价值判断,由此开始,更多的学者对人性论展开了系统的论述。

1.孔子的性近习远论

孔子对人性问题论述得比较少,他对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没有明确表态,仅提到了“性相近,习相远”。从“性相近”来说,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相差无几的,自然属性是相近的,是天赋予人的性情、道德情怀;从“习相远”来说,“习”有两层含义,其一可以理解为后天的练习及实践养成,其二可以理解为环境的习染,人们可以通过后天实践和环境拉开差距,这说明人的社会属性是可变的。总的来说,人性是可塑的,引导受教育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实践养成,是可不断进步的。

2.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以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为基础,提出了自己性善论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善”是人的基本属性。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他举例,倘若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落入井中,我们会第一时间救助,对于孩子的救助并非源于外力和功利动机,而是人内心的“善”自然的流露,孟子肯定了人“性善”的基本属性。

第二,“人性”先天固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向善的本心,人有内在道德的知、情、意,这是人固有的道德属性,是与动物的区别所在。人性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所谓的“仁、义、礼、智”的四端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人类共性。

第三,人性“四心”是先天的,但也是可失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人内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是人内在固有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孟子将其称之为“良知”“良能”,即合称之为“良心”。即便如此,孟子又认为“善”是可失的。人后天之所以会丧失“善”的本性,是由于人们不善于保养,由此孟子提出了“求放心”,要求人们通过扩充,从而达到善的本质。

3.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性论的理解。理解荀子的“性恶论”,一方面,从“性伪之分”深刻理解人性之恶。在荀子看来,“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可学”“不可事”的。通过后天习得的是“伪”,即是“人为”的。比如说礼仪道德,就是通过人后天习得的,是经过人反复思虑形成的行为规范。因此,从“性伪之分”出发,荀子对人的自然本性进行了道德评价,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性恶”的。另一方面,从“化性起伪”中理解弃恶从善的必要性及途径。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更需要“性伪合一”。虽说人性之“恶”,但却可以“化”,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人是可以为善的。如果不对人性进行礼义制度的教化,人性就不能自然变善。因此,正因人性是恶的,需要后天的礼乐教化,从而改变人之恶本质,引导其向善,达到“性伪合一”。

总之,孔、孟、荀的人性论虽存歧义,实则殊途同归,说明了人性是可塑的。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养成而服务于社会的。

三、先秦儒家人性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至今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是可塑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德滑坡事件屡见不鲜,这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显然也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绊脚石。由此,“立德树人”成了高校的灵魂和使命。从先秦儒家人性论来看,人性是可塑的,人是可以通过引导弃恶从善,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因此,要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先秦儒家人性论对于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启发作用。

1.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人性是可塑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净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如此,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为主,教为导,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素养也不可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受教育者将学习的基本理论注入实践,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的生活,让学生不再只学习抽象的理论,这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了解与实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填鸭式的灌输。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创新,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性,要从单纯的说教转为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受教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需要,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从主动感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实现自我教育。

2.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孔孟荀三人对人性的看法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需辩证地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对环境的改造,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抵制不良的环境因素,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逐渐淡化,家国情怀淡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一些不良的腐朽文化思想、黄色暴力等层出不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阻碍;因此,要及时正确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加强法制教育,坚持法制和德治教化并重

荀子的“性恶论”注重外在约束力,他认为仅仅依靠德育的教化,不足以维护社会秩序,还要注重“刑法”,用外在约束力制约自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些高校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法制知识欠缺,特别是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仅靠道德的教化是远远不够的,需加强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将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心中的道德律与外在的约束力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用。

总之,先秦儒家人性论有其合理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性善论人性论荀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经典语录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