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初探

2021-11-24 11:45李松妍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微电影理论课载体

李松妍

(浙江省安吉艺术高级中学 浙江 安吉 313300)

走进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学的主要途径,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也要重视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接受度。由此,以“微电影”为载体,牢牢把握“铸魂育人”的核心使命,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位,通过寓情于景的塑造与呈现,提高青年学生参与度与认同感,将所学内化为信仰精神,从而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一、对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相关解读

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微时代”,在追求速度的“快节奏”生活里,“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一系列微文化成为大众的日常必备,睡前、起床后、出行途中、工作学习之余的一切闲暇时间,人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启“刷机”模式,接收五花八门的信息。将“微电影”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题材多样,易于传播,顺应时代发展下“碎片化”所需,从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的最佳契机。

1.“微电影”之意蕴

近年来,“抖音”“快手”“火山”等直播视频软件爆火,很多网络红人也纷纷在直播间带货营销、展示自我抑或分享生活。2020年10月12日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以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超越了即时通信,另外,超六成网络用户每日观看”。[1]

“微电影”,顾名思义即微型电影,与微视频略有不同,但终将以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受时空限制,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著名学者冷治夫认为:“微电影即微制作、微小剧情、微小纪录和微小投入,短时间观看,以视觉为主的影像形式。”[2]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认为:“微电影是一种新的电影现象,虽微小,却不可等闲视之。”[3]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微电影”是一种选材丰富、故事完整,制作简单、投资少、耗时短,内容具深层次主题意义的影视创作形式,特别适合在移动状态或短时空闲下观看。

2.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之发展进程

自2011年以来,国内外大学生微电影节愈演愈烈,青年学生纷纷将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在各大官方网络平台中分享,众多高校逐步进入“微电影时代”。[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互联网革命既影响着生活状态与价值引领作用;也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以“微电影”为载体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是思政教学工作创新的重要路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每年开展以“我心中的思政课”为主题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鼓励支持青年学生以“微电影”为载体,在创作微影中呈现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精彩故事,真情演绎,体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情怀与亲和力。

二、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重要意义

“微电影”发展恰逢其时,短短近十载,以喜闻乐见的独特优势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不仅内容形式因不同领域所需而不断转变,也将这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创作推向大众,更加平民化,更加生活化。与此同时,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适应了新时代青年学生主体特点,促进了新时代思政教师创新思维,也体现了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学特色。

1.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后,大多为家中独宠的“90后”“00后”群体作为青年学生主体,温室长大,不愿听取逆耳忠言,加之课堂时间有限,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内仅为“纸上谈兵”,应用实践能力相应薄弱。

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方面,无论编剧创作,还是拍摄剪辑,整个过程都需要团队间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明确分工,密切沟通。从拟定主题达成框架体系,到故事情节撰写润色,再到拍摄录制角色演绎,每一环节困难分歧势必存在,需要智慧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着眼微影成果的完成,必将经历其过程的曲折,在人际协调中客观承认认识问题的存在,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走出个人至上的“舒适圈”,体验学习之外的组织实践合作性,培养团体荣誉感与集体大局观。

“微电影”不单要靠好的剧本,关键在于如何演绎。思政理论最具时代性,紧密关注社会时政热点,更能有效汲取背后蕴含的实际价值理念,升华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塑造鲜活角色形象,把学到的演出来;转化青年学生思政理念,情到深处理自明,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回归生活,培养思政理论课学习兴趣,从而创造性思维、文学艺术表演能力,道德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也得以全面提高。

2.有利于拓展思政教师专业技能,终身学习

信息轰炸的“微时代”,办好思政理论课教学,教师扮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既是对思政教学者的自我完善与重新定位,也是对其更高标准的期盼。

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对思政教师的考验,作为教学者,应当具有终身学习观,不停留在自身所学专业范围内,努力跟上时代步伐,适当学习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扩展知识储备。艺术文化作品形式多样,情感认知的共鸣以解锁新技能的交流学习作为媒介,超越师生年龄的鸿沟,能够与学生无代沟、有话讲,形成思政理论课教学师与生的专业技能合力,从而使思政教师满足现代化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对学生创作微影提出可行性的建设意见,正确处理好思政理论课教与学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3.有利于提升思政理论课工作实效,与时俱进

在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配合不到位,青年学生很容易滋生群体的消极情绪,评判学懂学会的标准依旧是靠成绩,当突击式恶补仍然小有成就时,学生自然觉得思政理论所学毫无价值。

思政理论学习是有意义的、被需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6]。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升科学文化创新性,赋予思政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不落伍、接地气,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具说服力。

除此之外,思政“微电影”的创作成果不仅可视为检验思政理论课教学成果的重要一环,也可作为思政理论熏陶的结晶。微影创作掀起的一番浪潮,河北大学作为典范高校,6年来高产创作数千部思政微影作品,将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打造为精品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形成品牌影响。

三、思政理论课教学载体“微电影”创作要求及应用

不同的时代社会孕育不同的教学载体,不同的教学载体造就不同的教学特点。在笔者看来,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是“微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有效产物,也是倾向于年轻态的新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无论是使用他人制作的“微电影”还是自己带领学生创作“微电影”,笔者认为应重视四个方面的要求,才可有效应用于思政教学。

1.在组织动员方面,重视微影主题与核心价值的一致性

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那么,重视微影主题也是“微电影”创作的首要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乃至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指明前进的方向,重视微影主题与核心价值的一致性,取决于在众多价值取向里,优先选择统一的价值标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了国家、社会科学的价值指向,才能确定公民个人内在的精神支柱,才可以客观正确的认识世界,在多样化的文化视野里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贴近思政主题的兴趣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鼓励调动自身创作。

2.在指导创作方面,重视以小见大与以情融影的认同性

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主要以40分钟课堂教学为主,校园“微电影”通常时长为5—10分钟。重视以小见大与以影触情的认同性,在于将一节课所传递的思想政治理论与思想政治精神浓缩于10分钟以内的“微电影”,通过“微电影”精简、刻画与还原,折射出整节课的核心要义,并通过该影片故事情节感染观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疫情大考下,一系列战“疫”微影的创作,感动了众人,鼓舞了士气,唤醒了家国情怀。当然,剧本创作非一日之功,反复修改,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用小道理启迪大智慧,用真情演绎微影,才能潜移默化地渗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思想本身,从而创作出好的剧本。

3.在拍摄制作方面,重视学生参影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若一味以思政教师教授内容为主要途径,很容易造成单方灌输、被动接受,从而为思政理论课教学贴上“天文”“空洞”“无用”等几大标签。重视学生参影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青年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通过有兴趣、有方向、有需要的主动实践,去提升对树立正确“三观”的思考,使得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思政,而应该从实践探究中去理解思政,明确聚焦于行,这样一来,学习思政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有效防止形成机械而片面的观念。

4.在成果展示方面,重视典例教学与普遍教学的递进性

通常,“微电影”是以一个原型主角围绕主题故事展开,只代表一个典例个案,但却反映了某类青年学生在故事设定下思考、行事的一种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视典例教学与普遍教学的递进性在于抓住典型,以榜样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周围青年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坚定个人理想信念与凝聚社会共同理想相联系,拓宽思政理论课教学受众面,促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

5.在思政教学应用微影方面,将课堂育人落到实处

自幼时起,人们就爱听故事,以“微电影”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更能增进思想道德的感染力,提升课堂育人的获得感。一节思政理论课,全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明显有困难,精简的影片课堂呈现,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大家一起看,远远超过教师一堂灌”,既拉近思政理论课与学生共同体的距离,也通过完整的故事意蕴实现了青年学生情感的升华,将艺术手段与思政教育相融,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学魅力,打造思政金课,将课堂育人落实到位。

四、结语

信息化发展的今天,“90后”“00后”群体作为青年学生主体,年轻型学生群体更加倾向于年轻态的教学方式,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不仅以新型教学载体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也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创新与挑战。综上所述,思政微影是时代社会所需,亦是思政教师及青年学生所需。实践证明,利用好“微电影”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更高品质的发展提供条件,深入加强对青年学生精神文明引导,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其树立正确三观。

猜你喜欢
微电影理论课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