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

2021-11-24 10:29曲芮萱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素养旅游

曲芮萱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旅游作为朝阳产业,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高中开设的旅游地理课程,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展旅游地理实践教学,能够促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促进旅游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旅游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知识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主要研究人类旅行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加侧重于服务人类的精神层面。因此,教师要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功能,不仅以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教学重点,还要重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原则与优势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原则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与弊端逐渐凸显出来,不仅教学质量不佳,而且两极分化严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加强地理实践力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实践性原则,设计多方面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活动;每一次的活动设计都要落到实处,在原来课堂讨论、参观访谈、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在地理实践中特别强化考察、实验和调查三种方式,该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原则:

1.课内外结合原则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在课堂教学基本形式前提下展开的,包括布置学习目标、制定分组计划、学生实践探究、汇总成果、学生汇报、评价成绩六个环节。教师不仅要根据课堂内容创设合理的探究情景,还要强化课程、学生、实际生活三者之间的自然联系,以提高课内外结合效率,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愿探究,以培养其旅游素养和专业技能。

2.合理分组原则

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确保组间差异性小,根据性格特点、知识储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分组,以保证各组之间具有相似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达到全班共同成长的目的。

3.以生为本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不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践行了以生为本原则,将学生的需求、兴趣、认知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根据新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主性及课堂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逐渐朝着多样性、先进性、有效性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变通,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利于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相较于传统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1.促进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单向传输的尴尬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该模式下生与生交流,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降低了学习的束缚感,促进了其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2.促进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索,可以实现不同个体知识水平的差异互补。比如不同成员可以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进而突破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充分发挥1+1>2的优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适当引导、辅助、点拨,让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对比分析,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提升。

3.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传统的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不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还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以学生活动为课堂核心,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学习“自然旅游资源”内容教学时,学生不仅要探索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差异,还要在水文、土壤、地貌、景观等基础上,通过小组探究对比分析旅游开发对原生地的巨大经济效益,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用现状

(一)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小组活动的设计与表现形式并不尽如人意,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探究问题过于简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高中旅游地理知识较为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枯燥无味且实用性较低的地理知识,导致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增大了教学难度。

(二)以课堂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高中旅游地理是实用性较高的一门学科,既研究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还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简单地讲述理论知识,还应增加实践和应用环节。但是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师普遍以纯理论知识为主,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外出实践活动、地理考察,降低了旅游地理的实用性。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少数性格活泼的学生积极发言,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多余人”,真正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较少,没有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活动缺乏监控,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内涵,导致活动缺乏监控,甚至杂乱无章。在合作学习时,部分教师仅负责布置学习任务,虽然依次听取了各组的汇报,却缺乏必要的辅助、引导、点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没有实质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不友好、不分享、不倾听的现象,导致部分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影响了小组学习效率,还造成了班级发展不均衡的尴尬局面。

三、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优化策略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按照自己的思路分析、对比,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发言参与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其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目前该模式虽然趋于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给出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实现人文、自然、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

旅游地理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旅游与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还要通过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类型,了解环境保护现状,进而提升知识与技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与普通地理知识相比,旅游地理更具实用性,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人文、自然、区域地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完成旅游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融合。比如针对“旅游资源的分类、特性和价值”这一考点内容,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旅游景点,并逐步分析该景点周围的经济、地貌、人文等因素,总结旅游景点对原生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活动结束后形成文字汇报材料,进行成果展示,既有利于地理素养的提升,又增强了其对社会环境、旅游环境的认知。

(二)优化小组内部配合,实现外部良性竞争

教师在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时,不仅要平均分组,还要根据个体的能力选择出正副组长,组长要尽己所能成为小组与小组、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润滑剂,以提高组间竞争力和组内配合度。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配合,在探索过程中难免由于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产生争执、误解、矛盾,此时教师与正副组长就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尽其所能将争论控制在合理限度内,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探究成效和旅游地理教学效果。

(三)切实遵循教育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旅游国情,结合实际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以生活性、实用性为基础,进而延伸出区域地理与人文、自然之间的联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知识与旅游素养。比如“现代旅游及其作用”内容教学时,各个小组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景点进行资料收集、对比、汇总,形成3—5分钟的介绍,对旅游市场、资源特色、原生地接待能力进行综合说明,既完成了整体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协作能力。

(四)精心设计实践过程,创新合作探究内容

旅游地理侧重于与地理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知识,教师应该挖掘当前热点问题,用专业知识解读各种自然关系与人文现象,并在宏观上把握学生小组探索方向,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首先,教师要注重旅游资源分布,按照区域划分将相关的气候、交通、民俗、环境与文化内容与小组活动有效衔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旅游资源,也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更加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优势,以旅游设计为例,大部分游客习惯跟团出游,被动“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整个景点,无法体会景点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此时教师可以布置题目,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时通过网络查找景点相关知识,并做出科学、合理的旅游设计,既满足游客出行轨迹和偏好,又通过创新和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新课标提出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也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表现性评价不仅是要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实施表现性评价一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来确定表现性目标,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反应,来评价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倾向与素养。表现性目标的确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准绳。第二部分,选择符合教学情境的表现性课题,课题必须具备真实性,要以课题的形式完成表现性评价。教师在选择表现性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课题的目的、面向听众选择的课题、设定的真实情境、形成的表现和作品及评价标准等程序都要进行如实评价。第三部分,确定表现性评分方法,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通常有核查表、分析性量规、整体性量规等方法,在《旅游规划》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运用分析性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性量规是对学习过程中每个可能涉及的表现成分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评分的方法。教师通常依据表现性课题设置几个评分点或评分等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成分进行评分,分数与成分质量水平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结语

随着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实际需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在进行高中旅游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基于新课改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在培养其探究意识、合作精神的同时,结合实际旅游案例,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积极践行未来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素养旅游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旅游地理
旅游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