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宇 姚 昌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1306)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随着近些年研究生教育普及率逐年上升,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上不断扩招,导致研究生在校人数不断增加,进一步优化改进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研究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体量逐年扩大,加之研究生学制“二改三”,使得在校研究生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生源结构组成更为复杂,其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呈现多元化特征,导致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重要挑战。
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压力巨大,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部分研究生党员对党的认识、党的发展历程知之甚少,对党章、党内各类学习文件的了解十分有限[2]。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社交媒体软件如微信、QQ、抖音、微博等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各种思想充斥在网络空间,研究生党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仍较容易被错误思想观念冲击,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仍会影响部分师生。部分党员研究生正值成家立业的年龄,家庭和科研压力巨大,只是走形式地参与党支部活动。“重科研、轻思想”的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一直存在,认为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支部活动占用了自身科研学习的时间。个别导师也存在类似问题,他们不重视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唯论文为重,无法正确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有甚者认为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与自己无关。
研究生教育学籍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学制3—5年,博士研究生期限更宽。随着对研究生科研学术成果要求的不断提升,延期毕业现象十分普遍。在弹性学制下,传统的按照专业、年级设置党支部的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3]。在不同导师组的研究生,因研究方向、项目进度等差异,与班级同学在各个阶段差异较大,尤其部分导师组在学习中经常外出,参与项目、社会实践和交流访学等活动,学习、生活和管理方式相对分散,导致研究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得研究生党支部在开展各项支部活动时党员参与度不高,教育活动覆盖面窄且成效不显著[4]。
研究生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未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成立支部委员会,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也未按要求执行成立党小组的规定。研究生党建工作队伍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组织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较为薄弱,因此,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一般从研究生党员中按照惯例选举。前文提及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学生较多,针对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多编入下一级研究生党支部,但实际上开展党建工作较为困难。
党员不仅要在思想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要在科研、学习、学生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同学做好表率。当前,部分研究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不强,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精神状态不够振奋,奋斗意识有所弱化;部分研究生党员在工作上担当意识不强,在碰到与己无关事情或问题时,时有懈怠,求稳、求不出事、求过得去的现象较多,没有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当学校、学院或是班集体需要党员出力时,部分党员不仅不主动作为,反而找各种理由推脱,团队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薄弱,脱离群众,无法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研究生作为高校学术科研主力军,是高校最高学历群体,具有年龄跨度大、群体组成复杂、学历层次较高、目的明确、世界观价值观已形成等特点。高校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是研究生培育的重要方面,是党联系研究生的重要纽带,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宗旨的重要保证[5]。
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指出,研究生群体主要以科研团队或导师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科研和生活,导师对研究生、思想、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指导义务,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6]。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强调,要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不断强化和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要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国内高校的研究生党支部大多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设置,而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项目团队或导师组相对于班级联系更为紧密。因此,以科研团队或导师组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支部内成员有导师、各年级研究生。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与科研学术工作结合,有利于推动导师组内部“传帮带、老带新”,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教工和研究生党支部的纵向共建模式,不仅可以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研究生党支部理论学习和实践水平,也为科研团队或导师组开展科研学术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途径。开展教工与研究生党支部纵向共建体系研究,既是研究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创新,也是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党支部有助于强化支部功能,不仅可以扩大党支部,育人功能的辐射面,广泛团结和凝聚党员同志,还能进一步为加强和提升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提供组织保障[7]。根据“便于开展工作、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采用教工—研究生“纵向党支部”模式,打破传统的按年级、班级建立横向党支部的设置方式。一方面,以科研团队为依托,使同一科研团队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同在一个支部,可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以党支部引领党建和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党员政治站位,增强学术抱负;另一方面,根据以往支部设置模式,一旦毕业生毕业离校,就要撤销党支部,新生入学再新建党支部,不利于发挥党支部的延续性,极大地削弱了研究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
在探究如何开展教工与研究生党支部纵向共建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要义,大胆创新,推动发展。传统的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以理论学习为主,形式单一且枯燥,学习效果甚微。在教工—研究生“纵向党支部”模式下,遵循党员教育与研究生全面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研究生科研学习和生活特点,积极创新符合导师—研究生党员性格特点、符合新时代党建育人的组织生活形式。
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使教工—研究生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切实开展原原本本学原著工作,教工和研究生党支部应结合整体文化素质和全体党员综合能力,精准施策,详细制定学习计划,精准规范学习内容,突出活动的政治性、严肃性、规范性,强化“仪式感”、增强“庄重感”、提升“自豪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专题报告、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开展理论专题学习活动,并严格按照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要求强化执行,确保理论学习“党味”浓厚。
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其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让党性教育变得具象化,教工—研究生党支部应立足于红色教育基地的资源禀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为提高支部活动的参与性与活动频率,保障支部活动的便捷高效,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云参观”“云走访”,或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开展线上交流分享活动,加强教师和研究生党员交流互动,克服时间、地域等限制,提升支部活动的实效性和便捷性。
在教工—研究生“纵向党支部”模式下,为使研究生打好科研基础、提升科研能力,党支部可以通过搭建科研互助、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平台,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学习氛围。利用导师组组会时间,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学术沙龙活动,支部研究生党员带头准备、做好服务和总结工作,激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党建工作引领学术创新。
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同志要以自身行动做好先锋模范。支部通过“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寒暑假、周末时间,主动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助力农民工子弟教育。在校期间,在支部内设置“志愿服务岗”,建立支部内党员轮流值班制度,日常协助老师同学做好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卫生清洁、假期值班等工作,每月固定时间参与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如有序摆放非机动车服务活动、倡议“光盘行动”活动、校园防疫志愿服务等。
研究生来自各个高校、不同专业,专业基础相差较大,尤其新生入学面临学业压力、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常会产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的情形。支部内部建立党员“1+1”结对子帮扶机制,要求高年级党员给予在适应校园、科研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困难的低年级同学以关心、指导和督促,实现科研团队或导师组、党支部内部的良性互助机制。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本文从创新理论学习形式、走入红色基地重温红色记忆、积极拓展线上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支部内部帮扶机制这六方面探究如何开展高校教工与研究生党支部纵向共建工作,为推动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发展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