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丹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上海 200234)
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继承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具有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属于国家软实力,可彰显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各种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提高民族自豪感,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文化传统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以及和谐外交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公平正义、平等包容的国家形象。对于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文化传统与国家形象的塑造这一主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二字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取向。“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在建立和谐世界过程中,“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之一,“和合”可以实现和谐的理想状态,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关系状态[1]。“和合”作为伦理道德的领域,处在社会秩序的核心位置,因此,“和合”文化也是中国独特的社会秩序哲学[2]。作为规范社会行为体相互关系的基本观念之一,就社会秩序而言,“和合”概念基本含义就是认可世界的和谐本质,倡导以和平与合作的精神构建和睦的社会关系。
中华秩序观就其内涵而言有两个重要的突出特点:一是强调打造天下秩序,首先要从自身修养做起,就像古人所说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3];二是强调这种秩序是以和谐为特征,不但人与“天”要和谐,人与人要和谐,而且“国”与“国”也要和谐。这样的一种秩序观,其中最精髓的东西,概括起来就是“和合”文化。在中国战略文化中,“和合”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决定古代中国人看待人际关系或者“国际”关系的态度,还能决定今日中国人建立国内社会秩序与对外关系秩序的目标与途径,对当今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合”作为一个概念,在中国产生很早,最早是在甲骨文和金文那个时代被发现的。“和”的本义是与声音对应,而“合”的本义是嘴唇合拢。后来,随着历史和文字的逐渐发展,“和”代表着和谐、和睦等,“合”则代表结合、合作等。这二字在春秋时期渐渐开始连用,“和合”思想也逐渐形成。中华文化中包含着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思想,中贵、持中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与社会、人与他人或自身及人与文明之间关系的谐和。“天人合一”可以解释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将其分割;“中庸”则强调处理任何关系,都要维持中正平和,不要越过事情的临界点,以避免产生矛盾和对立。
在中国历史上,以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作为基础去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认为,道包括阴和阳两面,自然界及人类社会都有阴和阳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同时,这也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生存的基本法则。《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先秦诸子也对“和”与“和合”进行过阐述,[4]“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和合”这一概念的出现,中国原始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汉时,“和合”接受了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主张“因缘和合”“和而不同”,而后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自此,“和合”理念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思想融会贯通,其他学术流派的思想家也纷纷接受这一理念并运用起来。为了适应“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则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实际上,他是以儒学思想为本位,汲取了道、法、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将礼治与法治两者结合在一起[5]。
倡导“和合”的和谐合作理念,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类矛盾和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对塑造开放包容、爱好和平、公平正义、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尚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它强调尊重“和”,提倡按照“和”的要求做事;体现在儒家文化中,主张人们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时,应重视“和合”,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则建立了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国家关系规范,体现在兵家的“止戈为武”等思想中[6]。这些都表明,“和合”这一理念逐渐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处理不同关系,包括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这体现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和合”文化传统,为中国和谐世界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结合了一个国家对自身和对其他国际组织或行为体的行为认知,是对国家与国民的生活模式、文化文明、经济政治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整体印象,是国外民众及国内民众对一国的国家行为、国家自身及国家的各种事务、所取得的成就做出的整体评价和认可。这其中,既有对一个国家的感性认知,也有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7]。国家形象充分展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及文化的传递。而中华文明中的“和合”理念所传递的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世界这一理念的重要文化来源,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其意义非凡,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国家形象能够增强一个国家凝聚力和生命力,让民众充满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还能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可度,有助于维护并巩固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合法性,为国家带来国际声望。换言之,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形象,它间接地对国家的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参与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形象隶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代表着国家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观念,也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另外,国家形象还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体现出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通过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提高国际认可度,赢得国家荣誉。在应对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等挑战时,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让我们取得主动权,将西方国家的错误言论和虚假宣传揭穿,形成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文化精髓,也是中华文明的首要价值,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内政与外交。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是中国提出的新理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核心内涵为:政治上民主平等,和平共处;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安全上互相合作,共同安全;文化上对话交流,求同存异[8]。和谐世界理念不仅是中华文明中传统的“和合”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还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结合新世纪国际国内的新局面所提出的世界发展观,它是国际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为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建设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和谐世界希望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在各种文明之间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让国家之间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对“和合”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是“和合”文化传统在新形势、新阶段的运用与发展。建立和谐世界代表着在解决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争端时,需要采取合作协商的方式来处理,从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局面。和谐共处、共同繁荣是各国关系的理想状态;人类世界的理想状态是消除战争、贫困,是世界上各民族之间没有尊卑之分,和睦相处,没有边界争端、不存在恐怖主义、不侵犯他国领土。在创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将人类共同进步与自身发展相结合起来,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安全、和谐、互利共赢的世界。
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和谐世界理念中有了新的解决思路,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共建和谐安全的世界。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仍旧是发展与和平,和平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而战争只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和痛苦。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的发展;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国家间的互利共赢。因此,各国应对全球问题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时,要相互合作、携手共进,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实现相互信任、互利互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集体安全机制,减少矛盾,预防战争,共同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维护世界和平是推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必要前提条件,只有保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全球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世界文明才能传承下去。有和平才有和谐世界,因此,各个国家应该坚持多边主义,摒弃单边主义,通过互利合作的方式处理好国际争端,共同发展。
第二,坚持互利共赢,推进各国共同发展。发展问题与各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世界和平紧密相连。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各国之间更要和平共处,相互合作,有效沟通交流,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共建繁荣。
第三,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构建和谐世界。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各个国家在民族传统、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但也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的差异和多元化,世界才充满生机与活力。针对存在的文化差异性,我们更应该提倡开放包容精神,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自主选择权,尊重不同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9]。
我国的和谐外交理念提倡各国相互合作,互利共赢。从经济角度来讲,和谐外交旨在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推动各国共同发展进步,消除贫困,保障各国人民的发展权利和基本人权,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使得人类文明进步的硕果可以让各国人民共同享有,实现共同繁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和融合,加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一贯提倡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促进国家间的互利共赢。多年来,中国一直坚定地将自身发展和全人类的共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在积极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一直通过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创发展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文化方面,和谐外交理念展现出了我国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也就是说对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当今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应该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和合”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我国一直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我国提倡文化交流要坚持“互补共荣”的基本原则,贯彻“亲、诚、惠、容”理念[10],这一和谐外交理念可以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和谐外交理念在安全上表现为我国加强与他国的合作交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从而达到共同安全。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和冲突,以合作的方式来寻求世界各国的稳定与共同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国际政治格局。我国一直坚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倡导和平发展理念,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追求综合安全,与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各种全球问题和挑战。
在国际秩序上,和谐理念塑造了中国民主正义的国家形象,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秩序上的原则和立场[11]。我国的和谐外交理念主要包括:一是主张世界各国应该和平共处,坚决打击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坚持通过对话等方式来化解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注重协商和谈判,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二是提倡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12]。保障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各国不论大小强弱,都要相互尊重主权,不以强攻弱,不侵犯他国领土,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权和主权的独立。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和合”文化有利于树立符合中国实际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良好国家形象;不仅能弘扬以人为本、平等和谐的中华文化精神,还能树立民主、公平公正的民族形象,体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弘扬,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家形象、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法,“和合”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国家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好的国际政治环境。
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文化传统,既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也有利于和谐理念的传播。我国提出的和谐外交理念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13],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始终将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和合”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和谐外交理念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国家形象会得到巨大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