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平
(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部,武汉 43002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将体育课程中所涵盖的各种思政教育知识,通过教学的方式,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视角。将“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中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工作中,有利于体育课程对于现代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开展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是每个大学生需要担负的使命,对于高校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精神,重新定位了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不足与缺陷,对推进新时代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三全育人”的提出。“三全育人”的具体内涵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载体,如高校综合测评、奖助学金、生源地贫困资助、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文明建设等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以实现全面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性为目标。
课程思政是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将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把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通过不同方式体现在课程思政中,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立足点[1]。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简单传授知识,关注人才的“三观”培养,而是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整个社会体系中,甚至将这种教育观念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针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避免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分散化、碎片化,从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出发做好整体设计[2]。具体而言,就是将思政的主题与整个课程的脉络设计好之后,再对细节部门进行处理,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好课程的主题,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的主体走向,其中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主题包括竞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遵纪守法等内容,这些主题都是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须涉及的。因此,在全程育人理念下,体育课程思政应该对主题进行梳理,确保课程价值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在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的主题与整体脉络后,需要教师从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做到体育专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发展,二者的融合能够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体育教育目的不只是在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而且更加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突破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这也是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因此,高校要将培养体育人才的技能与体育精神同步,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内涵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课程思政教育观念能够深入到教学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体育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体育学科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下开展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对体育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对学生的体育技能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体育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与职业化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理念在学生的体育理论课程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明白体育课程的价值;最后,艺术院校作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应该积极组织体育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竞争精神。
2020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心教师队伍建设中强调了“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性,突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就是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在育人上还需要从教师角度出发,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的重心在于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专业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科学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在教学工作中实事求是,坚持用课程思政理念武装头脑,在为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合起来。与此同时,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培养人才中,教师要从体育课程的专业性特点出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学校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不再拘束于现有的课程教学环境,而是走入实践环境中,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需要教师充分地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理念,逐步加强课程设计,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来推动课程改革,其中包括改革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法。体育人才作为我国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院校人才培养中,以其自身专业的竞争优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体育专业学生最终将走出学校的大门进行提升。例如,高校可以定期地开展体育竞赛,根据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教学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布置,这样能够将教学实践操作点落到实处,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个人来说,体育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对于国家来说,体育课程思政是国家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建立管理制度,为教育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一般而言,思政课程的实践主体有两个,一是高校管理者,二是专业课教师,而这两大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能够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管理。因此,高校要不断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与理念,通过监督与考核的形式来实现对课程思政的管理。当前,许多高校在课程思政管理中采用“学校—二级学院(系)”两级管理,这种管理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目标,对管理者的责任进行细化,也是现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强有力的“助推器”[3]。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规范教学管理,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改进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评价机制是检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成果的唯一标准,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责任感、道德的养成,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与体育政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制度的建立,需要高校立足于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高校要逐步加强人力保障并建立专兼结合且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逐步加强管理考核并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从根本上引导学生重视体育课程思政的学习。此外,还要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教师要从体育课程的特点出发,将课程思政元素纳入各种考试与考核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打造属于自身特点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思政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能够深度挖掘体育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模式,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体育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培养新一代体育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