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雪莹 长春理工大学
痖弦,本名王庆麟,是台湾现代诗坛中不可动摇的存在。作为创世纪诗社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强调了新民族诗歌风格,将西方超现实主义与东方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同时,注重经验的运用,让诗歌不再被局限,更是有利于诗歌中“空无”“晦涩”的形成。痖弦的诗歌作为台湾诗坛的璀璨文化,不仅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意象构建等方面具有别树一帜的风格,在诗歌的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上更是引起了文学界对于其诗歌的关注。
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代诗都十分强调其韵味与含蓄,外在凝练不是内在的深沉情感。一般情况下诗人的抒情并非是真情表露与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会通过物景人来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感。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将意和象结合起来,诗人的内在情感会灌注在外在的事物上,所以意象不仅仅是对于现实事物的描写,又有诗人内在的情感倾注在其中。
感官意象包括触觉意象、视觉意象以及嗅觉意象,感官意象是人们视觉上的感受,触觉上的利用以及嗅觉上的刺激,许多诗人往往会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将其融会贯通,从而让内在的情感有了全新的诠释,不再停留以往单一的层面而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1.真切的触觉意象
诗歌的感官意象能够刺激感官,从而唤起内心的想法,读者通过诗人意象所指的方向,感受诗意。痖弦诗歌中出现了许多触觉意象,且常常还会将视觉意象结合在一起,如《山神》中的“怯冷的狸花猫躲在荒村老妪的衣袖间”,将狸花猫和怯冷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幅荒村老妇孤独的画面。另一作品中《红玉米》中的藏在棉袍中的“葫芦”又是凄凉又是温暖,诗人在运用触觉意象的同时,还将两个看似矛盾的触觉意象相结合,凄凉与温暖都是作者深层次的触觉意象,两个所谓的矛盾的意象更能够体现诗歌背后,人内心复杂的交错的情感,营造了荒凉的氛围,生动地描绘了底层农民在冬日饥寒交迫的场景。
2.变幻的视觉意象
痖弦诗歌有诸多的视觉意象,痖弦重视视觉意象中的色彩与线条表达。例如痖弦早期的作品《远洋感觉》当中就利用了大量的视觉意象。其中的食盘、菠萝蜜、鲟鱼以及褪色的口唇,天边线的直立与倒垂,远处的海面白茫茫的一片,不断晕眩的舱厅以及已褪色的口唇,这些线条与色彩完美融合的视觉效果下,勾画出了晕船的情况,诗人将这种晕眩的状态融入所见的食物、景色以及人物上面,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将景象变得动态化之后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3.强烈的嗅觉意象
痖弦诗歌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嗅觉意象,如《瓶》中“她”流出的泪水的酸的,心里的痛苦是涩的,实际上酸和泪水,涩和痛苦本身并不是大家逻辑上认为的正确搭配,但是痖弦将两个抽象名词意象化,反而能够更加强烈的、生动的体现出人物内心的苦涩与酸楚,这种戏剧化的意象化带来的效果是非同凡响的。再如作品《巴黎》中“你是任何脚印都不记得的,去年的雪/你是芬芳,芬芳的鞋子”的嗅觉意象,鞋子是芬芳的,芬芳和鞋子并不是现实中合理的搭配,但是痖弦却将鞋子嗅觉意象化,认为鞋子是芬芳的,实际上这个芬芳的嗅觉并非是具体感官感受到的感觉,而是人的心理活动。
色彩意象表现在诗人对于所看到的外在事物的色彩以及相关的造型而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意念。色彩意象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不只是对于客观对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是诗人内心世界与感受的主观化体现。
1.阴森冷峻的黑色
痖弦诗歌运用了大量的神秘的色彩意象。其中阴森冷峻的黑色出现在了痖弦诗歌当中,痖弦擅长运用大量的视觉色彩与浓重的意象以此来达到诗歌意境化。例如:
诗人,我不知你是如何/找到他们的/在那些重重叠叠的死者/与死者们之间/你灰石质的脸孔参加了哪一方面的自然?……而这一切都完成了/奇妙的日子/从黑色中开始。(痖弦《焚寄》)
又如,《弃妇》中的“她底裙再不能构成/一个美丽的晕眩的圆/她的发的黑夜”,《从感觉出发》的“一面黑旗奋斗出城廓”等,都运用了黑色这一色彩意象。诗人通过黑色的元素来宣泄自己内心无法直抒胸臆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2.深沉悲凉的白色
白色色彩意象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学者们大量运用的色彩意象。痖弦诗作的一个特点,是其现实色彩与口语化的情调。在诗人痖弦的眼里,白色意象大多带有深沉悲凉的氛围。其中痖弦的《秋歌——给暖暖》作品中的“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形成了一个秋日的独有的氛围,叶子都落下了,纯洁的话也消失了。整首诗弥漫着一种秋日的温暖,哀而不伤的感觉。
纵观诗人痖弦的诗歌可以发现少有甜蜜氛围,而多的是痛苦,这些苦主要有对现实生活的窘迫,对于异乡漂泊的失落,对于爱情折磨的苦楚,以及对于城市生活的恐惧。痖弦对于城市意象的描写往往会选择充满冷色调的意象组合,这些都构成了消沉的冷淡的画面。例如:
自雕花的香料盒子/自破旧的红领巾/自骆驼的双峰/自大马士革刀黑暗的长萧/自我忧郁的胡髭的阴影/或人哪,夜已来了/自我忧郁的胡髭的阴影/远远的小城里藏有很多的死亡……(痖弦《阿拉伯》)
整首诗歌的基调是黑暗的,重复的语句,忧郁的分量,最后的小城收尾,城市意象象征着诗人对于城市日常的讽刺以及内心的冷肃。痖弦的诗歌中,最有名的非《深渊》莫属。《深渊》一直被众人誉为生命悲凉诗歌。整首诗的基调是极为黑暗冷淡的,充斥着人性的恶与残缺,诗人对于其人性的观察是极其深刻且正确的,诗人这双超脱于世界的慧眼使得诗歌增添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而我们为去年的灯蛾立碑。我们活着/我们用铁丝网煮熟麦子。我们活着/穿过广告牌悲哀的韵律,穿过水门汀肮脏的阴影/穿过从肋骨的牢狱中释放的灵魂/哈里路亚!我们活着。走路、咳嗽、辩论/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现在正在死去/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痖弦《深渊》)
诗歌充满了晦涩的美,这种晦涩如同鲁迅先生的《野草》,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痖弦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尴尬境地,西方文明对于东方文明的冲击下知识分子们除了生存别无选择的无奈之情。
在这类意象中,诗人并非有意的去营造陌生化的鲜奇的意象,而是从现实生活里较为熟悉的事物中随手拈来,在较为朴实无华的语言里追求一种淡远优雅的景致。但在这些熟悉的景物意象中却仍有一种沉甸甸的生命体味。
1.戏剧化的实景场面
痖弦所处的时代较为动乱,早期受到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的熏陶下,其诗歌风格充满了冷酷意味,而后又处于“白色恐怖”时期,痖弦看到了工业社会冲击下数千年传统文化腐蚀下破败不堪的心灵。
如痖弦诗歌《盐》,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化现代诗,通过对戏剧化的实景场面的描写,农民在上层的剥削下渗透出来的悲凉与绝望。
诗歌充满了戏剧性,二嬷嬷在饥寒交迫中只为了求一把盐,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见到所谓的“托斯妥也夫斯基”,但是直到死去也没有见到,最后只剩绝望。表达了诗人对于上层社会对于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感到不满与愤怒。
2.淡远优雅的景致
痖弦的诗歌风格随着自身处于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特征。前期的痖弦诗歌中的部分意象柔软婉约,让人感到丝丝甜蜜,痖弦通过各类常见的意象来形成甜蜜的意象群,让诗歌的氛围都变得优美起来。如痖弦的诗歌《希腊》中的宫殿、露水、五弦琴、爱情海等等这些日常的生活景象构成了一幅淡雅优雅的景致画面,阅读的时候就仿佛让读者亲身体验到这如沐的美好风光中。
痖弦作为现代诗人,在短暂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就确定了自身的独一无二的风格,痖弦的诗歌巧妙地结合了东西方,是民谣风格和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完美融合,在其意象构建上存在着独一无二的特性。
痖弦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的同时,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思想的神韵。痖弦的意象构建方式是现代化与古典美完美融合的产物,在早期受到了西方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以后其诗歌的意象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后期痖弦又受到了中国诗人何其芳的影响,其意象又往那些温婉的、精致的方向转变。因此通过痖弦的诗歌可以发现,痖弦的诗歌里一方面会出现如胭脂、荷叶、雁子等古典诗词意象,另一方面又会出现十字架、地狱、教堂等具有西方色彩的意象,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意象构成的意象群,能够带来极具戏剧性的冲击力。
痖弦的意象构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是大量的意象组合而成。如其作品《红玉米》当中,“屋檐、红玉米、道士们、荞麦田、表妹与缕、桑树、唢呐”等等意象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童年的生活片段画面,在字里行间中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痖弦能够将中国汉语言的魅力挖掘出来,且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诗歌当中,通过卓越的词语构建方式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增添了更多隐晦的深层的意味,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美感。诗人对于这些意象的词语结构的把握是游刃有余的,使得这些普通的词语在不同的搭配下具有不一样的节奏和旋律。
1.形容词的活用
在对意象进行相关的描述时,痖弦擅长利用形容词对于这些意象加以渲染,能够让意象变得更为强烈,带来视觉冲击感。在诗歌《秋歌——给暖暖》中踏残、小小、破碎以及幽幽这些形容意象的形容词塑造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面,让诗歌节奏欢快、语言流畅,增加阅读的张力,产生完美的视觉效果。
2.动词的妙用
在诗歌当中,可以将没有逻辑的词语进行组合,如温暖的寂静这种组合,表明上存在着矛盾,但是却反而能够让诗歌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以此更好地表达诗歌背后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诗人痖弦在动词上的运用也十分卓越,动词的运用能够增加意象的动态美,让诗歌变的充满活力与张力,同时动词的活用也能够让诗歌更具有节奏与旋律。痖弦的诗歌《深渊》中对于动词的运用就是十分完美,其中诗歌当中反复运用动词“穿过”,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了在工业社会背后人性的磨灭,同时诗歌当中另外的片段中,“舌头在摇动”“青蝇啃着女人的脸”“旗袍在荡漾”,这些动词的运用,营造了颓废的、欲望的氛围,深刻地描写了作者所认为的现代工业社会下人们生活的颓废奢靡等。
3.连词的巧用
痖弦的诗歌前期主要其中于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到后期开始强调连词的运用,实质上连词的确在诗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连词,诗歌的结构总会存在着缺陷。
如痖弦的诗歌《伞》反复运用了连词。诗歌当中反复出现了“和”“即使”“也”这些连词,一方面从诗歌的节奏与旋律角度看,连词的运用让诗歌充满了节奏美、旋律美以及语感美,一首优质的诗歌会让读者在阅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从诗意以及内在精神来说,这些连词反复的运用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能够在这反复在语言技巧之上向读者内心深入,痖弦的意象的语言构造的确独具匠心,具有独一无二的风格与无与伦比的诗意美。
诗人痖弦所处台湾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出现巨大变化的时代,这个时期下的台湾催生了一大批现代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台湾当局的影响,许多文人诗人通过作品来抒发自身对于台湾社会的担忧以及乡愁之情。另一方面战争之后西方文明对于台湾的入侵,导致了台湾文坛增加了西方现代主义风格。
痖弦的诗歌完美的结合西方的现代主义与中国古典美,并非将西方现代诗根植到中国土壤里,而是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主要内容,保持了民族抒情的风格,展现出现代主义温和的一面。痖弦的诗歌主要为抒情诗,虽然痖弦善于利用西方的文学思想,在诗歌的写作技巧上糅杂了大量的西方文学技巧,但是在诗歌写作技巧的背后可以发现其内涵与本质依旧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痖弦并没有抛弃中国古典文化,而是将其运用且适当的活用,让中国古典诗词承载更丰富的内容。
痖弦的诗歌具有一定的西方超现实主义风格,这是由于痖弦早期受到了西方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西方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文人对于理性的现实的精神产生了怀疑,其认为通过现实无法反映本质,只有在现实之上才能够反映事物的本真,西方的超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的出现开拓了文学领域。其情调将梦境与心里潜意识运用到诗歌当中。而痖弦的诗歌是西方超现实主义风格与中国古典诗词美的完美结合,痖弦认为西方的超现实主义能够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出诗人的内心活动,可以发现痖弦诗歌中有的时候会忽略所谓现实的理性这一点,这是由于痖弦认为人的内心的潜意识思想是混乱的,不必强调所谓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痖弦诗歌凭借着超现实主义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诗人尤其关注社会以及个人的不幸,进行社会现实的批判。痖弦诗歌的出现以及在诗坛大放异彩让更多的诗人明白其诗歌的风格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相对于诗歌的技巧语言,其诗歌的思想性、世界性更为重要。痖弦的诗歌达到了诗歌艺术与诗歌意义的双重和谐,为台湾文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进一步促进了台湾超现实主义诗观的形成,从早期的被批判到后面受到越来越多诗人的肯定,可见痖弦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