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
【摘 要】“十三五”规划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东部地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对流域统筹规划的长期缺乏,致使淮河流域存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论文在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产业结构、城镇化建设、科教投入、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持续发展。
【Abstract】The "13th Five-Year" Plan rai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eco-economic belt into a national strategy, which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region. However, due to the long-term lack of overall basin planning in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such as low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eco-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eco-economic belt.
【關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
【Keywords】Huaihe River; eco-economic belt;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127;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049-03
1 引言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不仅是实现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填补淮河流域区域发展战略空白、加快沿淮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缺少具有提升经济实力的自主产业,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同时,必须关注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 淮河生态经济带基本情况及绿色经济概述
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基本情况
淮河流经我国中东部地区,全长约1000km,是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交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主体区域包括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由苏、皖、豫、鲁、鄂5省的29市(县)组成,规划面积24.3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48亿,地区生产总值7.27万亿元。但由于我国缺乏对流域统筹的长期规划,致使淮河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较低、区域发展竞争力较弱、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没有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地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另外,局部水域还常年存在水旱灾害,缺少完备的供水蓄水措施,造成了“有雨有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较高的资源能源耗费、超标的污染排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日益严峻,致使淮河生态经济带在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层次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
2.2 绿色经济概念的界定
季铸教授是绿色经济系统理论的创建者和实践者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他认为绿色经济的含义可以表述为: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其发展目标是和谐、效率、持续,其基本内容是循环工业、生态农业和持续服务产业。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用新的发展目标替代了过去长久不变的单一目标,用新的人本自然的理念替代了传统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新的以绿色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替代了传统的以农业、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用新的和谐、效率、持续的增长方式替代了旧的冲突、低效、间断的增长方式,新的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也替代了传统社会。
2.3 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经济正在绿色经济强大的逻辑力量推动下发生着转变,发达国家已逐步转向了绿色经济,并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优化。
在我国,季铸教授以“结构增长+绿色经济”为指导理论,使中国四川遂宁完成了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2010年11月20日,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管理监督机构授予四川遂宁全球首个“绿色经济示范城市”称号。此后,《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也由北京智能经济研究院连续发布多年,其相关数据为我国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可靠有效的科学依据。事实表明,新的经济结构将逐步弱化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进而发展为绿色经济,并将以其更加和谐、效率、持续的增长方式,成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经济社会之后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全球共识和发展方向。
3 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3.1 产业结构未完成升级转型
2018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未来江淮流域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引导产业集中布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相关省份都在努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由表1可以看出,各省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在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正在升级转型的进程中,并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通过后的近两年除河南省外的各省均已达到了50%及以上的比重,说明已引起各省的重视。但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大部分沿岸省份中第二产业还是占据了30%~40%的比重,而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第二产业多是造纸、煤炭、电力等污染较高的工业,这也使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付出了较高的代价。而相较于珠江、长江等经济带的农业占比,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一产业中农业的占比相对较高,说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还不够充分,尚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3.2 各省经济发展不均衡
淮河生态经济带所涉及的29个市(县)中并没有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缺少政策或制度的助推。由表2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省份间经济水平有一定差距,人均GDP水平差异突出。江苏省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在这十年间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安徽省和河南省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其他省份经济状况差距比较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省份对所涉及的市、县的经济战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淮河沿岸的5个省份中,山东省将省份东部的沿海城市作为其发展重心;江苏省的经济重心在其南部;安徽省的发展重点在省会合肥市以及长江经过的经济带;湖北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作为其重点发展目标;河南省的经济重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城市群。淮河沿线的城市没有针对性的、统一的绿色发展战略,相关政策和优质产业部署方面的缺乏不能带动各省经济均衡发展,更影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的发展[1]。
4 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绿色经济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要求产业发展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为主,这对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部分产业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但从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来看,其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稍显不足,还应多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多学习其他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实战经验,深挖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区域优势,联合各省市共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1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各省的第二产业占比还相对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寻求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已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作为我国重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淮河生态经济带要在夯实原有农业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科技兴农,以农业科技、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作为其农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减少对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高度依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发展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从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第二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能耗高、污染高的第二产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对于效率低、效益低,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严重的企业进行淘汰,而对于依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可进行升级改造的企业,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先进智能制造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节能、节财工艺和技术的普及,全力推进区域内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绿色化改造,切实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
最后,具有污染低、能耗少、效益高等特点的第三产业可以有效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因此,区域要主动掌握市场、了解市场,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体制,深化服务业改革。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淮安、蚌埠、信阳必须发挥好自身的产业优势,如软件园、文化创业园、电商服务等,并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促进绿色、环保、生态的新产业成为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4.2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速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并不理想,而城镇化水平低对绿色经济效率有着抑制作用,因此,淮河生态经济带必须寻求新的城镇化发展方式,打破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将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其次,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好生态环境空间布局,推动淮河生态治理,优化河道岸线植被品种,建立多样性物种防护林带,提高河道周边景观性、经济性和生态性;最后,要挖掘乡镇特色优势,结合生态河道建设,协同推进以水生态为基础的乡镇文化、旅游等,以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3]。
4.3 加大科教投入,提升全民生态素养
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于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农业、工业、服务业、生产、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不断的绿色升级革新,而这背后则是对人才的极大需求和全民生态素养的提升。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各市(县)要充分考虑不同市(县)的经济情况,协调好经济水平与科教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徐州、泰州、扬州等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经济增长对科教投入有较大的可控空间,应有计划地增加科教投入。而对于六安、驻马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则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稳步增加科教投入,并联合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对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技能培训等,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从而达到全民生态素养提升的目标,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4],以此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4.4 建立投融资协同机制,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通过前文数据可知,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各省经济发展不均衡,而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共同发展区域,应主动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统一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在区域内要建立投融资协同机制,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对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其职能及业务范围内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步发展投融资主体,活跃投融资市场。其次,应提升区域内开放合作水平,在做好区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重点引进绿色、低碳、智能的企业投资建厂,将招商引资转为招贤引智,在外力的支持下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于法稳.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21.
【2】彭娜.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统計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8.
【3】戴浩.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实施 引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J].江苏水利,2019(S2):18-20.
【4】杜晗.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