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师素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机制研究

2021-11-23 16:29魏影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存在教师资格缺乏独立与精准分类、教师资格认定缺乏职业化教育特征、教师引进渠道单一等问题,建立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借鉴国外高职教师资格准入模式、完善具有高职特色化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产业化导向探索校企联合招聘共同培养人才机制,从而构建一套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路径。

关键词 双师素质导向;高职院校师资;教师资格准入;“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6-0037-04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培养和建设好教师队伍是其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有133.2万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有45.56万人,其中高职“双师型”教师有19.14万人,占高职专任教师的39.70%,高职院校师资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准入评价标准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资格缺乏独立与精准分类

1.缺乏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格独立认定体系

2008年国家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第四条规定:我国教师资格共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七大类[1]。没有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单独列出资格条件。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也没有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具体条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审核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时,都是套用普通高校教师的认定标准。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资格认定时却没有独立的认定体系,这是准入制度上的缺失。

2.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单一[3]

由于在《教师资格条例》中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列,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在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与程序上完全相同。这仅仅体现出了高校教师的普遍性特点,没有凸显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特点。教师资格认定中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一般不涉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单一。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是先行招聘录用后再申请教师资格,且评审委员会往往缺乏第三方的客观考核,程序上存在一定争议。

(二)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及人才评聘缺乏职业化教育特征

1.教师资格缺乏对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要求

高职教育同时具备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但高职院校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招聘考试时往往忽略了职业性的特点。如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中,规定了学历学位要求,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考试科目以及试讲要求,却未能体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诸如具備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践测试能力证明等。

2.人才评聘上缺乏实践教学技能考察

很多高职院校是按照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的,追求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注重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和职称结构改善。在招聘引进过程中,一般通过试讲、结构化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侧重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情况),重点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很少考察其实践教学能力,履历上的个人社会实践情况仅作为评价的参考内容。

(三)高职院校教师引进渠道单一

由于高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都没有按照高职教育特点来设置,加上高职院校人事招聘制度等原因,大量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成为教师主力,这些教师往往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花了很大力气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但对于没有任何实践基础的理论型教师来说,从转变认识到行动起来参加实践学习,再到具备较高的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尚需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政策激励导向、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双师型”教师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更多措施,教师个人需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内涵及建立双师素质导向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双师素质内涵

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12条》)提出“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考核制度”“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改革新教师准入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机制”[4]。文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应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根据“双师型”教师相关定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扎实的理论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是这类教师的基本素养与要求”[5]。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就是要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层素质”。其包含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德育教育理论水平和德育教学能力;二是应具备较长时间的企业从业经历,而非短期的企业体验;三是不仅要熟悉企业岗位技能、生产工艺等,还应对本行业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有较为深入的体验认同,具备工匠精神。

(二)双师素质引入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能够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6],《职教师资12条》也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考核制度”,是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证。

三、基于双师素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机制构建

(一)标准单列,革新认定机制

1.借鉴国外先进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国外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要求有实际工作经历,一般为3年以上,其次才是学历要求。例如,加拿大要求教师有5年及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对学历要求不一样,可以是本科,也可以是研究生。在德国,进入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入职前必须在相关企业或者行业接受职业培训1年以上;培训后,职业教育教师还要在技术类大学学习5 年,并完成与职业技能和普通理论知识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后要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7]。工科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来源于企业,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有的还是企业高管,他们返回高校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瑞典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2~7年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瑞士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毕业于工程师学校,具有至少4年的学徒经历,并且要有3年以上的工程师实践经验。挪威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有技术工人资格和4年职业实践经验,接受过至少2年的相关职业理论学习[8]。我国应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同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道路。

2.构建高职教育特色化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一是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独立分类体系。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开展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列,形成独立分类体系。在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中,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环节,将“双师型”教师资格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的前提条件。

二是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尽快建立适合高职院校选拔教师的考试体系,在报考条件中,首先应明确考试资格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还应具备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比赛获奖证书等,以体现专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人才招聘引进中,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笔试和面试环节结合专业实际,设置双师素质能力的考核项目,如专业技能测试、实践操作考核等;同时引入职业测评机制,采取心理测试、专业能力测试、面试、履历档案分析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公正地选拔“双师型”教师。

3.精准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聘任工作

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制度,探索开展分级分类认定。针对工科、文科等不同学科,高、中、初等不同级别,分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结合1+X证书制度,在工科专业试点推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明确考核管理细则,实行双师聘任制,发挥不同双师的作用。

(二)多元混编,创新引入机制

1.加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化和职业化师资供给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强调职业性(能做)、师范性(会教)和发展性(善学)“三性”统一,培养的是职业教育所需的专业师资人才。目前我国已有37所高校开设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專业,有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类别超过了150个,但由于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的特殊性和灵活性,目前开设的职业技术师范高校和专业类别,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需要,所以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建设,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双师型”师资。

2.吸纳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

建立双师素质导向的准入制度后,高职院校可以吸纳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这将会改善人才来源单一的问题,实现引进渠道多元化。许多愿意从事职业教育,也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的企业人员,可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

3.拓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来源

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和薪资收入均不具备相对优势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新教师的招聘工作,尤其是诸如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工科专业新教师的招聘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可通过加大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引进力度来拓宽双师来源。实行兼职教师资格认定,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开展省、校级“产业教授”选聘,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与科研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校企联动双师队伍建设项目”,鼓励企业人员更多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之间互聘互用,让企业人员走上讲台传授技术技能。高职院校应设置特聘岗位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等,不断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

(三)校企合作,更新培育机制

1.校企联合招聘、联合培养“双师型”师资

打破高校人才引进制约瓶颈,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政府出政策、搭平台,由学校、企业、高校毕业生三方签订协议,符合学校需要的专业人才优先录用为企业员工,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工作,3年后按协议规定录用到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样教师在入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企业经验和专业技能,又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2.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严格落实高职院校教师每五年中有6个月专业实践要求,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熟悉行业、企业操作流程、技能要求、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专业实践是帮助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9],而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则为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搭建了平台。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校外培养培训基地,通过“学校+企业”模式,由学校作为牵头单位,企业作为基地建设主体,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遴选建设与各专业相契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聘请企业基地技术骨干、项目主管等担任导师,采取“师带徒”方式,对教师开展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使教师在企业真实场景中直接了解专业,真正体现在做中教、做中学,快速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3.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升双师素质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对接1+X证书制度,参加各类技能证书师资培训,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通过社会服务提升双师素质。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到大型企业开展访问研修,担任高级访问工程师,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挥专业理论知识优势[10],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联合攻关,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双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刘静慧.论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25-27.

[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1-08-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潘亞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构建探索[J].职教通讯,2012(2):65-66.

[4]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9-23)[2021-08-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1-08-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7]李晓.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之管见[J].职业技术,2019(11):62-66.

[8][9]王强,吕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11):81-84.

[10]杨飞方.新高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涵、问题与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9(6):10-16.

Research on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Admission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Double-quality Orientation

Wei Ying

Abstract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admiss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and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teacher qualification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 qualification recognition, and the single channel of teacher introd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qualification admission and cultivation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 from foreig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 access modes, improve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roaden the source channels of“double-qualified”teacher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joint recruitment and joint training of school-enterprise talents through industrializ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set of paths for the qualification admission and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riented by double-quality.

Key words  double-quality orient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 qualification admission;“double-qualified”teachers

Author  Wei Yi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作者简介

魏影(1970- ),女,苏州市职业大学组织人事部部长(苏州,215104)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双师型教师引领下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机制研究”,主持人:郑洪静;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2019JSJYDJ0

2126),主持人:魏影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