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玉,叶枫林,黄 慧,王璐璐,姚文静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4)
心脏瓣膜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且高发的一类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先天畸形、炎症反应及心肌缺血等多种原因而导致的心脏瓣膜结构或者功能出现改变,限制心脏舒缩功能,在国内最为常见的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而引起的二尖瓣狭窄情况[1-2]。心脏瓣膜疾病主要通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该置换手术能够将瓣膜病变而引起的心脏动力不足问题解决,对心功能进行改善[3-4]。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危险性大、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慢,极易出现并发症,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本次对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部分患者行路径式护理模式干预,探讨路径式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管理认知水平及自我保健能力的影响。
1.1对象 研究对象全部为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进行编码,其中编号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各55例。纳入标准:(1)符合心脏瓣膜疾病确诊标准,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2)心功能分级Ⅰ级到Ⅲ级;(3)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加入。排除标准:(1)精神智力存在异常,不具备正常交流能力;(2)肝肾等其他器官存在严重性器质病变;(3)不能全程配合或拒绝加入本研究的患者。对照组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2.10岁,其中25例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15例Ⅲ级。观察组中男26例,女29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2.55岁,其中21例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19例Ⅲ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我院相关部门批准,通过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0第211号)。
1.2方法
1.2.1对照组干预方 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医护人员在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凝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学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手册》,重点进行灌输式抗凝宣教。
1.2.2观察组干预方法 观察组接受路径式护理模式干预。科室抽调医疗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路径式护理小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路径式护理方案,同时每天对其进行干预。具体计划内容如下:(1)置换术后第1 d、第2 d计划。小组向患者发放《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健康教育手册》,同时结合手册展开疾病专题宣教,重点向患者讲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方法、所用抗凝药物的名称、方法、使用时间、使用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宣教方式为1对1宣教。(2)置换术后第3 d计划。小组再次重点进行术后抗凝重要性宣教,同时在抗凝期间对患者RT、INR情况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1对1宣教,使患者能够认识到抗凝的重要性,并对上次干预情况进行检查评估。(3)置换术后第4 d计划。小组组员严格监督患者是否根据宣教手册中相关要求按时正确服用抗凝药物,详细记录药物服用时间、服用剂量,1对1宣教,帮助患者养成遵医嘱治疗习惯。通过术后前4 d干预,提高患者疾病、置换术等知识认知水平及重视度。(4)置换术后第5 d计划。小组组员指导患者观察抗凝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量使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用量不足等症状及相应危害,通过干预后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抗凝药物的作用、危害性。(5)置换术后第6 d计划。小组组员对患者进行营养饮食指导。将影响抗凝药物效果的食品、药物等逐一列出,并为其详细讲解影响原因,通过干预使患者及其陪护亲属能够正确使用药物与饮食。(6)置换术后第8 d,第9 d计划。小组对患者抗凝知识等内容知晓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加强薄弱环节的干预力度。(7)出院前宣教计划。出院前1 d,叮嘱患者严格执行医嘱要求,确定回院复查时间,并定期返院复查。心理疏导,针对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指导,缓解其负性情绪带来的影响。(8)出院当天计划。协助患者陪护亲属办理出院手续,再次叮嘱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确定好随访时间。
1.2.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护理质量:护理质量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时间、住院费用四方面进行评价。对比患者抗凝管理认知水平:由院医疗护理专家、本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抗凝管理认知水平问卷,在患者术后第7 d对其展开问卷调查,该问卷满分100分,包括置换手术知识知晓情况、抗凝管理知识知晓情况两个维度组成,单方面评分0-50分,其中抗凝管理知识认知情况包括3个方面内容,分别为知晓抗凝管理重要性、知晓抗凝管理相关预防知识、知晓危险因素发生原因。评分越高代表抗管理知识认知水平越高。对比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水平:借助ESCA(自护量表)在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对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水平展开评价。ESCA量表由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自我保健概念、自我保健能力、自我保健责任感4方面内容组成,单方面评分0-25分,评分越高代表自我保健能力水平越强。对比患者并发症情况: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心律失常、心衰。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平均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2.2两组患者抗凝管理认知水平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抗凝管理认知水平两个维度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抗凝管理认知水平情况对比(分,
2.3两组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四个方面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四个方面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情况对比(分,
2.4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因为其正常血液流动情况受到影响,致使其心脏功能出现异常,患者基本需要通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进行治疗。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是术后干预工作的重点环节,患者接受抗凝治疗,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出院后仍需服用药物,因为缺少有效的临床跟踪监督,少数患者因为不能按时返院复查,经常会发生局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6-7]。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病情极易反复且生活质量下降,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8]。随着当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也随之剧增,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相关规范化护理干预工作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抗凝认知水平,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9]。从而避免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此次研究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路径式护理在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方面效果理想。分析认为路径式护理模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靶向性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展开疾病靶向性健康教育,通过循序渐进、反复教育学习等方式,使患者及其陪护亲属能够正确了解抗凝管理知识,掌握抗凝药物使用方法与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增强患者信心,将其心理负担减轻,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术后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开展,严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某研究中指出[10],该疾病术后需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开展针对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质量,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抗凝管理认知水平评价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路径式护理是一种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优质护理管理服务的模式,该模式遵循询证医学原则,针对某一种疾病为患者制定一系列规范标准的护理管理措施[11]。该模式能够促进各科室、医生、护士之间的专业协作,以保证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管理服务,合理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12-13]。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期间,必须给予其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以改善疾病认知,明确抗凝管理认知水平[1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机械通气平均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认为通过实施路径式护理可将不必要医疗行为减少,缩短治疗时间的同时,减少患者治疗花费,保证医疗资源合理使用,避免发生过度治疗情况[15]。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接受路径式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抗凝管理认知水平与自我保健能力,缩短治疗时间与降低治疗花费,减少并发症发生,该模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