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通,黎小风,黄 伟
(1.东莞市凤岗医院,广东东莞 523695;2.茂名市电白区第三人民医院)
眩晕是空间定向障碍导致的运动错觉,眼花、视物模糊、眼前发黑为眩,头晕、视物旋转为晕,两者统称为眩晕。颈源性眩晕是指患者颈部外伤、病变的影响而导致眩晕症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组织器官功能退化,颈源性眩晕发病率随之上升。颈源性眩晕多伴有头晕、眩晕、颈部疼痛,常发生于颈部活动后,颈部外伤史患者发生几率更高,颈扭转试验呈阳性,影像学下观察可见颈椎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等异常[1-2]。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颈源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机体血液黏度升高,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临床上西医治疗颈源性眩晕主要采取止晕、持续吸氧、扩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在短时间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是极易复发[3]。葛根汤是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常用中药方剂,而针灸则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对症施针。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葛根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报告如下。
1.1对象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8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关于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2)中医辩证诊断属于脾胃虚弱、营卫失调,经舒不利;主证为眩晕,头重,颈部僵硬疼痛;次证为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汗出、面色苍白、舌苔白腻、脉滑;(3)近30 d内未进行相关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颅脑和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精神障碍,颈部过敏,低血压、对尼莫地平及倍他司汀过敏者、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晕针、妊娠和哺乳期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基本情况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尼莫地平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5019),20 mg,口服,3次/d。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6 mg,口服,3次/d。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1)葛根汤方剂组成:葛根30 g、麻黄5 g、桂枝15 g、生姜10 g、甘草10 g、白芍20 g、大枣15 g(剂量较《伤寒杂病论》有所加减)。方剂加减:恶心和呕吐加代赭石15 g、旋覆花10 g,失眠心慌加酸枣仁30 g、远志10 g,胸闷加厚朴、紫苏子各10 g,腰膝酸软加牛膝15 g、杜仲15 g。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1次,连续治疗14 d。(2)针刺:①穴位:百会、四神聪、风池、颈夹脊;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百会向头后侧平刺(1.5寸)、四神聪针尖向百会平刺(1.5寸)、风池向对侧眼睛斜刺(1寸)、夹脊穴直刺(2寸),进针后各穴捻转,得气后为有效。恶心、呕吐加足三里、内关,心慌加神门、内关、郄门,耳鸣加听会、听宫、翳风。得气后留针25 min,1次/d,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1)痊愈:患者治疗后眩晕、颈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在颈部活动后未发生眩晕症状,ESCV下降90 %以上,日常生活无影响;显效:患者治疗后眩晕、颈疼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ESCV下降60 %~89 %,颈部活动后可能会发生眩晕,但是对日常生活无影响;(2)有效:患者治疗后眩晕、颈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ESCV下降30 %~59 %,仍旧需要进一步治疗,对日常生活有影响;(3)无效:患者治疗后眩晕、颈疼痛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无法正常日常生活;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ESCV评分症状与功能评估 颈性眩晕评价量表(ESCV)主要用于眩晕症患者症状和功能的评估,包括眩晕、头痛、颈肩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总分3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病情程度越轻。
1.3.3DHI评分 眩晕障碍量表(DHI)主要用于评价眩晕患者躯体、情感、社会功能方面对于生理、情绪及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严重。
1.3.4脑血流速度设备 JYQTCD-2000彩色经头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指导患者头部稍稍前屈。检测指标:椎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
1.3.5血液流变学指标 检测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水平。检测设备:博科 BK-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1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
2.2治疗前后ESCV评分、DH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ESCV评分、DH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CV评分显著提高,DHI评分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CV评分、DH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DHI评分比较
2.3脑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VA、LVA血流速度无显著性(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BA、RVA、LVA血流速度均显著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A、RVA、LV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比较
2.4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颈源性眩晕在临床上又称之为椎动脉缺血性综合征、椎动脉压迫性综合征。研究发现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为[5-6]:(1)颈椎间盘等退行性病变对椎动脉造成压迫导致供血不足;(2)血液黏度的变化;(3)颈部慢性的劳损及损伤。对于颈源性眩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非手术治疗的疗效确切,而且治疗的风险降低,副作用减少,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并且临床上实践发现综合治疗比单一治疗疗效更佳,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更显著,复发减少,是目前临床上神经内科关注的重点。
颈源性眩晕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眩晕”的范畴,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症均可称为“眩晕”。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通过对全身机能的调理达到对局部疾病的治疗的目的,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程度,从外感(风、寒)及内伤(痰、湿、脾胃虚弱、津气亏虚、经脉失养)两方面出发进行辩证施治。颈源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患者颈椎、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变化导致的[7-8]。中医学认为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积聚劳损,营卫不调、脾胃虚弱,邪气侵入,经气亏虚,经脉失养分导致,治疗当以通经活络、益气和中、滋养经脉为主要原则。
作者尝试葛根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显著疗效,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 %较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ESCV评分、DHI评分显著改善,脑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更优,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医学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优势显著。葛根汤源自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做刚痉,葛根汤主之”。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白芍、大枣组成。其中葛根为主药,具有升津液、舒筋脉作用;桂枝具有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的作用;小剂量的麻黄既发汗升津,濡养经脉,又避免大剂量发汗太过伤津耗液之弊;生姜辛温,既可健脾胃之气,亦可助桂枝温通经脉;大枣甘平,益气和中,滋脾生津,姜枣结合,可升腾脾胃之气津而益营助卫;炙甘草甘温而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扶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助营。综观此方,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葛根汤剂量的加减,取其升津养阴舒筋,调和营卫、濡养经脉的作用,减少原方解表辛温之性,从而可更广泛地用于不合并外感症状的颈源性眩晕病人,并在临床使用上收到较为确切的疗效[9-10]。
针刺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外治方法,对于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诸阳之气汇聚于头,五脏精血、六腑清气注于头部。本研究针刺选取百会为主穴,乃督脉之要穴,巅顶处针刺,驱除邪气,开窍清醒,安神补脑,通脉止晕;风池乃息风要穴,平晕止痛,畅通脉络;颈夹脊为头、躯干连接处,针夹脊可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行气止血,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1]。大量医学研究显示,针刺治疗可促进机体的软组织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恢复椎动脉供血,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葛根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脑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