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芳 ,蒙 强,韩 燕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教学处研究生科;3.内蒙古医科大学在读研究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逐渐成为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研究生教育不断发挥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如今,导师负责制仍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所采用的普遍模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因此,师生关系成为研究生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导师较好地完成培养任务,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成长、推动高校学术创新等。但是,近年来,关于师生矛盾、冲突的新闻屡见不鲜。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杨某因承受不住导师周某的“奴役”而选择轻生(中国青年网,2017)[2];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陶某坠亡,其家属起诉导师侵权(中国网,2018)[3];2019年中科院刘某因论文署名问题起诉导师李某(凤凰网,2019)[4]等。由此可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研究生培养阶段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就目前已有研究来看,对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大多集中于综合类高校,专门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导师师生关系现状的研究较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即将承担医疗卫生工作的主体,学习任务较繁重、就业压力较大,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其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特殊和复杂。本研究就内蒙古医科大学及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两所高校的在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部导师作为研究对象,从师生关系的现状出发,对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时间、方式、内容以及师生之间评价进行调查、分析,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相应的举措。
1.1对象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及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20级、2019级、2018级在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16名及89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向选取的31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及89名研究生导师发放问卷。问卷包括学生版和导师版。学生版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导师的基本情况、与导师的交流频率、时间、内容、方式以及对于与导师相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评价等。导师版问卷内容包括导师的基本情况、所带研究生数量以及与学生的交流频率、时间、内容、方式以及对于师生交往各个环节的评价等。
1.2.2访谈法 采用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就两所高校分层,每所高校选取6名学生,再根据年级分层,每个年级选取24名学生,共选取12名学生进行访谈,硕士一年级,分别编号为学生A、B(女)、学生C、D(男);硕士二年级,学生E、F、G(女)、学生H(男);硕士三年级,学生I、J(男)、学生K、L(女)。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就两所高校分层,每所高校随机选取2名研究生导师,共选取4名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分别编号为导师1(男,教授,有行政职务)、导师2(男,副教授,有行政职务)、导师3(女,副教授,无行政职务)、导师4(女,教授,有行政职务)。本研究的访谈为半结构形式。笔者在获得访问对象的同意后,根据访谈提纲与访问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整个访谈过程大约10~15 min。从而更加明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现状。
1.3资料分析方法 学生的性别、年级以及导师的性别、年龄、职称、担任行政职务和所带研究生数量分别使用频数表示;师生之间交流频率、时间、内容、方式以及对于师生交往各个环节的评价等使用构成比描述。
在问卷调查法中,首先根据设立的原则,对回收问卷进行预处理。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剔除原则:(1)学生版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设30项问题,如被调查者≥3项为空项或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则不列入本次数据统计范围[5]。(2)导师版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设29项问题,如被调查者≥3项问题为空项或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则不列入本次数据统计范围[5];调查共发放学生版问卷316份,剔除无效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为85.76 %;发放导师版问卷89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有效率为86.52 %。
2.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共271人,其中男性占34.32 %(93/271)、女性占65.68 %(178/271),硕士一年级占47.97 %(130/271)、硕士二年级占25.09 %(68/271)、硕士三年级占26.94 %(73/271)。研究生导师共77人,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
2.2交流频率 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适当的增加交流次数有助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互相了解,促进师生关系。见表2。本调查结果显示,师生的交流频率最多的是4次/月。而且,在调查中发现,硕士二年级和硕士三年级的学生与导师交流的次数远远大于硕士一年级,可能是由于硕士二年级的学生面临论文开题、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论文答辩,与导师交流的次数增多;而硕士一年级的学生刚迈入研究生的学堂,也是刚开始接受导师制的研究生生涯,对导师难免有一种“抵触”情绪。
表2 师生交流频率所占构成比(%)
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学生与导师对待交流频率的态度也存在分歧。针对访谈结果,选择部分学生的观点来说明调查结果,从而突出各年级不同学生与导师的交流频率。其中学生D表示:“刚入学,还不理解研究生期间需要做些什么,只是认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临床轮转,而且研一第一学期还要学习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等理论课程,没有太多空余时间与导师经常见面。”学生F表示:“研二的时候要论文开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问题需要和导师进行讨论,因此见面的次数相对比较多。”学生J则表示:“虽然面临毕业论文答辩,但是考虑到导师也比较忙,而且很多时候要自己学着去解决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毕竟自己即将毕业,是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生,所以,与导师见面次数也会有所减少。”在访谈的导师中,导师1表示:“临床工作以及所担任的行政职务带来的工作量较大,与学生的交流的频率相对较少,只有学生在临床轮转过程中轮转到自己所在科室,交流次数才有所增加。”导师4则表示:“虽然工作量较大,但还是会尽可能与学生交流,因为自己比较关心学生的近期动态,学习、科研或是生活中的困难需要自己的帮助。”通过访谈发现,担任行政职务、教授职称的两位导师对于与学生交流次数有不同的看法,这可能与性别有关,女导师相比于男导师更细心,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3交流时间 调查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每次交流时间在0.5~1 h占一半以上,说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每次交流时间大约在0.5~1 h。这可能与师生之间每次交流都具有随意性有关。在此次调查中,65.31 %(177/271)的学生认为每次与导师交流具有随意性,在导师的调查结果中也一致。而且在调查中发现,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每次交流的时间在0.5~1 h的师生对与每月交流4次的师生一致,由此可以发现,虽然每次交流的时间较短,但交流的次数较多,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短时间交流所带来的不足。
表3 师生交流时间所占构成比(%)
在与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根据各个学生所描述的与导师交流时间以及相关原因进行总结,同时选择较为典型的情况说明。学生E表示:“由于一直在导师所在的医院进行临床轮转,见导师较方便,一般1周左右与导师交流1次,0.5~1 h足够汇报这一周的临床轮装情况。”然而,学生I则表示:“研究生生活的最后一年,既要进行临床轮转,还要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甚至还要准备规培医师的考试等,时间比较紧张,与导师交流的次数较少,交流的时间也不充足。”在与导师的访谈中,导师3表示;“由于自己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没有太多充裕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长时间交流,但由于自己的学生也在本医院,学生有问题都会主动来找自己,每次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解答问题,0.5~1 h的时间就足够了。”通过与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访谈,笔者发现虽然交流的次数多,但交流的时间较短,而且每次交流都是以解答问题为主,交流深度尚浅,学生不能及时反馈近期的动态,导师也不能及时进行指导,进而使师生之间只有传统的师生关系,无法实现建立更好师生关系的目的。这一推论与陈美玲[6]对于H大学调查的文学、理学、工学等3个年级的研究生的研究结果相同,表明师生交流时间越长,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解越多越易形成融洽的互动关系,而交流时间短,就算每天见面,每次见面的内容都是机械的信息交换,也不利于双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4交流方式及内容 调查结果见表4、表5。就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以面谈为主,微信或QQ、电话或短信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师生之间使用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方式进行交流的基本为零,这与陈美玲[6]所调查的H大学的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3个年级研究生的研究结果一致。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方式对于师生之间互相评判以及沟通质量有重要影响。就面谈而言,相比于其他交流方式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面谈是一个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导师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魅力,导师的意志品质和精神作风也会“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学生,为导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感情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内容中>60 %的交流是关于学术问题及任务进展,因此,对于临床医学这样特殊的专业而言,面对面交流更为重要,临床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研究中所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并不能只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等单纯的语音交流进行传授,更多的是需要面对面的技能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可及时解决,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导师的反馈双向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进行访谈的12名学生都表示更喜欢与导师进行面谈的交流方式。总结理由如下: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大多数时间是在导师所在的医院进行临床轮转,方便与导师见面;另一方面,复杂的医学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面谈的过程近似于讨论的过程,学生在与导师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的知识要比单纯导师的解释理解的更清楚。访谈的4名导师也表示,相对于其他交流方式更喜欢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主要原因是临床工作较为繁忙,没有太多时间使用手机,而且作为导师,单纯的文字解释也难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换言之,面对面交流就是手把手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更有益处。但是,单一的交流方式存在严重弊端,有待改进。
表4 师生交流方式所占构成比(%)
表5 师生交流内容所占构成比(%)
2.5师生评价
2.5.1学生角度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结果见表6。
表6 基于学生角度调查师生满意度
2.5.2导师角度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被调查导师总人数,结果见表7。
表7 基于导师角度调查师生满意度
尽管目前对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现状存在种种担忧,但就本次调查而言,所调查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导师对师生关系的总体评价均较好,这与王文文等[7]调查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理、文、法、管理5个学科门类26个学院三个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现状的总体评价相似。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师生之间的满意度逐渐增加,这与张睿[8]调查的关于综合性大学师生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相似。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学生年级升高,与导师接触的时间也不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程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进而对导师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肯定,促进师生关系。
在学生的访谈中,学生A表示:“刚开始研究生生活,对于导师认可只是在感性上认为导师各方面都很厉害,而且与导师处于相互熟悉的阶段,导师的友好以及对自己的耐心指导,让自己觉得与导师总体关系还是很好的。”学生G表示:“经历开题报告这样的大事情,更加坚定了对导师的认可,因为自己在准备开题这一过程遇到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导师帮助解决的,这样不仅增加了和导师的交流,而且对导师也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导师的访谈中,导师2表示:“对自己与学生的总体关系是比较好的,而且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术指导。在相处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自己目前给学生提供的科研条件并不是很满意。”总体而言,通过访谈及问卷的调查,可发现绝大多数导师都具备较强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学术指导,且师生关系总体较和谐融洽。这一结果与罗莹等[9]调查的医学院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的满意度相同。
就本次调查而言,总体来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不足使师生之间缺乏了解,进而导致师生关系不理想;另一方面是导师对研究生的个人生活关注较少,交流时所探讨的内容大多为学术问题或任务进展,导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心理上的亲近程度较差。因此,为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3.1师生之间应拓宽交流方式 就本次调查而言,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以面谈为主。但笔者认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用微信、QQ或电子邮件等其他新媒体方式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作为在面对面交流不方便的情况下作为辅助交流方式,这些多样的交流方式,可弥补师生之间由于直接交流减少所带来的不足,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另一方面,导师可通过学生的朋友圈、QQ动态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生活状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给予帮助或支持,这可在无形中使学生与导师在心理上更亲近;另外,师生之间在线上交流时,表情包的使用也可起到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作用,从而促进师生间的感情。
3.2鼓励师生间建立定期交流的模式制度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师生之间交流时间短或交流频率少与交流具有随意性均有一定关系。交流时间短导致师生之间交流深度尚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交流频率少会使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是放养型,从而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鼓励师生之间建立定期交流的制度模式,学生不仅可定期汇报近期的学习成果,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进步;而且由于定期交流制度的建立,学生和导师都会为每一次交流预留足够的时间,这样可使师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弥补交流尚浅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不足;定期交流制度的建立还可保证师生之间不会出现交流零次的情况。这样定期交流的制度模式在欧美等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地区已形成稳定,在检验学生有没有“好好地学”和导师能不能“好好地教”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杨春梅[10]的调查研究表明,研究生与导师的见面频率对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发表文章等的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3.3导师应担任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内容以学术以及任务进展为主,对于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其他方面交流较少。所以,作为研究生导师,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不仅在专业、学术方面加强指导,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品德、做人做事的理念,即导师导学更要导德。同时,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把学生的培养任务放在首位,“公务繁忙,没时间指导与关心研究生”不应该成为导师的推脱词,作为导师应明确培养研究生并不是单纯搞科研而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11]。所以,对于刚进入研究生生活的新生,导师应主动多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身份以及学习方式;对于准备开题报告的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应给予学生更多帮助,协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内容,顺利开题;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导师应关注其毕业论文进展情况和就业情况,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导师要从研究生的思想、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髙等多方面入手,真正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3.4学校应加强对科研的支持 就本次调查发现,部分研究生导师对于自己给研究生提供的科研条件不满意,访谈中的导师表示,主要是学校提供的科研条件不足,自己提供的资源也有限。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境,建议学校应加强对科研的支持,一方面,学校应适当增加在科研设备、材料上的投资,使学生科研的硬性条件得以满足,同时,可以设立科研基金或科研奖励,增加导师与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联合其他学校进行学术研讨,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的学术交流会议,通过互相交流学习,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分别是内蒙古医科大学以及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的在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导师,选取的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提供的对策与建议的应用范围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未来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研究可扩大研究范围,采取多中心研究,制定相对应的对策,从而起到缓解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紧张关系的形势,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