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雀梅伟才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000)
幼儿的心智还在发展中,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感到好奇,游戏受到了幼儿的一致喜爱。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游戏教学法被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游戏元素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幼儿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另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够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此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1]
1.1 教学环境欠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人生哲理世人皆知,任何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都需经过实践经历得以验证。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存有或多或少的教育理念匮乏等期望性偏差。在幼儿个体发展中课程资源与素材是幼儿体验学习的首要因素和条件,以活动材料、时间空间为前提是展开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调查发现多所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空间布置等因素并没有给幼儿提供充裕的活动空间,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教学质量,幼儿只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无法相互协商讨论,导致兴趣缺失甚至无所事事等现象的出现。幼儿针对教学形式和材料数量的高低化不同,使之互动水平成反比,无法做到有效性的社交及合作分享交往,导致儿童出现消极性行为。
1.2 师生比例失调。幼儿教学实施组织开展个性化与小组化方式的课程设计,在幼儿园的师生比例里有着基本要求,比例过低无法展开丰富活动;比例过高教师资源严重浪费,教师分工比例超出适宜比例范围,导致幼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教师的数量以及精力有限,无法正常开展幼儿教学游戏活动,影响了教师对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力度的实施,使之对幼儿的情感表现等关注点有所降低。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有着爱玩爱说爱动的儿童天性。玩耍的过程对游戏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在游戏的参与中可以锻炼自身的体魄,还可以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对幼儿的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对幼儿的后期学习和走上社会奠定基础。游戏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策略,教师要在幼儿的课程教学中渗透游戏理念,调动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主动成为游戏化课程的学习者。课程游戏化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对于提升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游戏可以提升幼儿的团队意识,在幼儿园环境下的游戏往往都是需要多人参与的,在一个团队的幼儿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努力的过程中,幼儿之间的感情可以得到深化,同时幼儿的团队配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对幼儿的综合发展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2]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幼儿园中应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活动,结合教师的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保证幼儿每天可以有适当的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由此可见,倡导游戏精神,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为了真正发挥游戏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音乐课程游戏化。音乐本身就属于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幼儿在演唱中需要对音乐进行探索,形成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色彩设计游戏化音乐课程,通过引导使幼儿充分游戏,利用扩散性游戏使幼儿开拓思路,在游戏中学会认知,形成开放式教学,从根本上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一来,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新的想法,以此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点燃了幼儿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开展“小蝌蚪找妈妈”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游戏情境化教学。本首音乐内容具有强烈的故事情节,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自身代入到情节中才能准确理解音乐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游戏组织幼儿完成一场简单的歌剧表演。在角色扮演中,每个小朋友将会梳理清楚自身在情节中的身份,从而深入到练习中。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加强自身对音乐、力度、强弱的把握和领悟,与此同时,幼儿可能会在小歌剧表演中加入自身对人物的理解,从而在自由的空间中提升想象能力,并且完成这首歌曲的有效学习,也使得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幼儿感知音乐的能力。
3.2 数学课程游戏化。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幼儿处于学习新事物的黄金时期,但是讲授式教学很容易导致幼儿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游戏精神,使数学知识在游戏化情境中变得具体形象,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这样一来,幼儿会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从而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幼儿认识1~10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邻居拍拍手”的游戏。在幼儿对1~10的位置关系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将小朋友按照10个人数进行随机分组,接着邀请任意一组的小朋友到讲台上参与游戏,其余幼儿在台下共同互动。每组的幼儿任意拿1~10中的数字卡片,之后按照顺序在组内排成一列。当幼儿在台上台下排好之后,教师向幼儿详细介绍规则:“老师随机提问“谁是2的邻居”啊,这时拿着卡片1和卡片3的小朋友就要分别拍一下手和三下手,反应慢的小组将逐渐被淘汰。”在幼儿明确了游戏规则之后,教师带着小朋友从简单的数字开始游戏,等幼儿逐渐熟悉了游戏内容之后,教师启发幼儿还可以提出别的问题,比如“几比几少1,几比几多1”,在这样热火朝天的游戏中,幼儿能够慢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并且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能力。[3]
3.3 语言课程游戏化。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在经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课程成为了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渗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游戏化教学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规律,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之后为幼儿创设语言表达类游戏,满足幼儿好奇贪玩的天性,促使幼儿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获取语言知识,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幼儿学习认识动物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我是小小传话筒”的游戏。教师在大致讲解了每个动物的名称之后,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游戏化氛围:教师将幼儿平均分组,幼儿两两一组。第一位小朋友面向老师,另一个小朋友要背对教师。教师在课件中随机展示一张动物的图片,第一位小朋友通过向另一位同伴描述“动物”的特征,在这个描述的过程中,幼儿的词汇会慢慢增加,并且激发自身语言表达的欲望。在另一位小朋友答对之后,他们之间还会形成互相认可,这相比教师的鼓励会更加有效。另外,小朋友在游戏中增加了与人交流的信心,并且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4 体育课程游戏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倡导游戏精神,借助游戏化课程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这从根本上支持了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幼儿的认知能力还在发展中,且缺失体育锻炼经验,如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采用说教和反复训练的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很可能引起幼儿对体育锻炼的错误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教育中采用游戏方式激发幼儿的锻炼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从而加强幼儿的身体机能,促进幼儿协调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在户外体育活动中设计“老鹰抓小鸡”的活动,教师简单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由老师扮演老鹰的角色,大家扮演小鸡排成一队,第一个小朋友为鸡妈妈,老鹰可以抓队伍中的小鸡,鸡妈妈保护大家不被抓住,游戏一直等到所有小鸡被抓到之后结束。”在这样的游戏环节中,小朋友们轮流当老鹰和鸡妈妈,孩子们在躲闪老鹰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身的身体机能,提升动作灵敏度和身体素质。[4]
3.5 美术课程游戏化。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过于看重幼儿的绘画结果,却忽视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幼儿园的教育本质是启蒙教育,所以美术活动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将美术课程游戏化,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使幼儿在游戏氛围中对美术产生兴趣,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意识。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喷喷乐”的游戏。游戏规则为: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喷瓶,大家在一幅只有树根的画上用喷瓶喷洒自己喜欢的颜色。树根喷洒了“肥料”之后会茁壮成长,但是树根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害虫来叮咬它,所以我们需要再次借助喷瓶向树枝上喷洒“农药”,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树枝,接着给树枝喷上“农药”。孩子们听取了游戏规则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每个步骤进行创新,一切结束之后大家会发现自己的树根变成了一棵五颜六色的树。这样的游戏过程使孩子的天性被挖掘,也提升了幼儿对美术的喜爱。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理念引导的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幼儿作为主体,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强调了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以游戏精神为指导,促使课程与游戏融为一体,增强幼儿在园内的学习体验,为幼儿今后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