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利军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对于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对青少年思想具有积极影响,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养成。同时,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的内化,也能够为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其作用的发挥是非常深远的。探索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在青少年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也是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是其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一环。在体育发展的历史中,经过长期积淀,已经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强调公平公正、彼此尊重、遵守规则、诚信比赛、刻苦训练、坚强拼搏、不懈努力、不断进取、团结协作等,这些积极的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都能够成为青少年思想上的宝贵“养料”[1]。通过将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体育教学中,经过教学实践将这些宝贵“养料”传递到青少年思想中,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高尚精神源源不断地滋养青少年思想灵魂,内化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一部分,能够持续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内在影响,发挥好德育作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全面成长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体育课程一般被认为偏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其思想内涵则容易被忽视,导致体育课程教学不够全面。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都是从体育发展历史及体育实践中挖掘出来的优秀思想精神内涵,既紧密联系体育活动,也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通过将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发挥其思想价值,更好地突出体育课程的思想性,为体育课程增加精神要素,进而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思想内涵,加强其思想深度,让体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身体素质培养,更兼具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成为紧密联系青少年思想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提升体育教学的全面性。
全面育人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对未来优秀人才培养所提出的需求。中小学阶段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完善建设中小学全面育人体系方面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体育、德育都是全面育人不可忽视的内容,通过将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体育教学中,正能够实现体育与德育的良好结合、协同互促。将德育有机穿插到体育教学内,强化体育教学内涵,拓展体育课程育人功能[2]。并在体育实践中,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感受的氛围,更有效地诠释优秀的思想道德、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内化和践行,推动学生德、体素质的共同进步,也为中小学全面育人体系的完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
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都是抽象、隐性的要素,其蕴含在体育历史、体育运动实践中,要经过人的挖掘、加工,才能直观展现出来。要实现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在青少年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还应当加强相关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开发。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内涵,从体育发展历史、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新闻及体育主题影视作品中,发现能够体现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内容,挖掘其教育意义,通过整合、分析把握其深层价值,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并加以积累。与此同时,还要把握青少年认知特点,对素材进行加工,以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形式展现出来。素材的形式应保证多样化,包括文字故事、图片、比赛录像、录音、纪录片、影视作品片段、动画等,以便根据体育教学实际需要及青少年群体特征,灵活选取,满足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教学素材资源数据库,为其在教学中的利用奠定基础[3]。
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本身具有一定抽象性,需要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要以人为载体。因此,要让青少年理解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取树立榜样的方式,从榜样人物身上,将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具象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榜样的树立可以非常多元,如以奥运冠军、知名运动员为榜样,展示他们日常刻苦训练、不懈坚持,赛场上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勇于挑战和竞争的精神面貌,激发青少年对他们的尊敬与崇拜之情,以榜样为目标,自觉学习运动员的精神品质[4]。也可以树立身边的榜样,借助校运动会、校内或校际体育比赛等契机,将具有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优秀参赛学生,树立为身边看得见的榜样,让其他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并向其学习,从他们身上认识到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并不是只有知名运动员身上才具有,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具备,坚定学生的信心,也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方向,实现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影响。
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本质上都是思想道德品质,但其来源于体育实践,需要与体育课程实践紧密结合。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与理论宣讲是不同的,要通过体育课程实践来传递。将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实践,就是要将其渗透到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日常练习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设计,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通过自然的语言引导、积极的行为示范、适时的鼓励与暗示,让学生体会到背后蕴含的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在认识上,将其与体育运动实践联系起来。并在实践中通过模仿—体会—内化—行为影响的过程,最终作用到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实践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共同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在青少年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要在课堂内采取措施,还要注意课堂外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打造蕴含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利用宣传栏、展板、校园网站等,将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的元素呈现出来,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认真刻苦、顽强拼搏的照片、训练经历、访谈记录、中国体育发展史、赛场上不同国家运动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瞬间,残奥会的感人瞬间等,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5]。学校还可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突出体育文化元素,组织学生训练并参加比赛,讲述自己的体育运动故事,谈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感想,绘制体育文化节板报、手抄报,将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汇到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节活动中,以轻松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也为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实施者,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能否有效融入体育教学中,关键取决于体育教师队伍的能力。体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立德树人”视角下,课程思政理念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要保证其融入效果,还需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避免将体育课程作为辅科而加以轻视,要明确体育教学也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阵地,应组织体育教师在做好专业素质培训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能力的专项培训,强化体育教师本身思政素养,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从而更加自然、灵活、科学地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促进体育教学的创新,为体育教学高水平开展提供师资保障[6]。以此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体育教学,其关键在于实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形式化地加入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也不能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方法,强行传达给学生理论,这样是难以保证实际效果的。学校应注重对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的把握。一方面,要加强对体育教学过程的监督,通过有效监督,了解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的方式、过程,避免走过场、喊口号等应付了事的现象发生,也在监督中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变化,评价其作用效果。另一方面,要将思想道德品质的相关指标纳入到体育课程考核的范围中,通过考查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水平以及对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认识和践行情况,评价其融入效果。在监督考核中,也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结合德育的体育教学优化提供依据。
教学研讨、交流和经验总结,是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还要认真做好体育教学的创新研讨、交流和总结等工作。组织体育教师围绕体育教学中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的融入方法、途径以及相应的教学创新问题展开讨论。组织校内不同学科教师以及不同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体育教师可以在交流中找出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进而对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的融入有更深的认识[7]。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经验总结与分享,从实践经验中获得启发,发现问题,推动体育教学中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的有效融入以及体育教学的完善创新,实现体育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少年强则国强”,保证青少年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体育教学,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及体育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加强素材挖掘、树立榜样、结合课程实践、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等措施,让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有效融入体育教学中,内化到青少年思想中,成为精神养料,形成强大的内驱动力,让青少年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