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文化传承导向下的村庄内生发展模式探索
——以怀化市新晃县禾滩镇三江村为例

2021-11-23 22:01陈小勇吴雨昕湖南理工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江乡贤侗族

陈小勇 吴雨昕 龚 岚 湖南理工学院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与以往乡村规划建设的本质在于变“输血”为“造血”,不局限于传统立面改造和墙面粉饰的表面改造,而是让乡村转化为内生发展的主体,进一步活化村庄,以形成乡村的内生动力。我国民族众多,要使乡村振兴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实现,需借助其特色资源与优势,在外部力量的辅助下,开辟一条适合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内生路径。少数民族地区在乡村的民族文化与内生资源上区别于其他地区。例如,侗族地区独有的特色农业资源、民族传统文化都是内生发展的独特基础。

二、村庄发展现状问题

(一)人文衰败,文化保护传承断裂

三江村外出人口比例超过村庄总人口大半。村里面绝大多数为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村内侗族文化逐渐被汉化,许多年轻人对侗族特有语言、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等已经不甚了解,且三江村民族文化建设风貌不强,民族文化未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振兴氛围不浓烈,面对三江村的现状问题,传承与保护三江村传统民族文化已刻不容缓。

(二)产业薄弱,结构单一

三江村主导产业为一产,二、三产薄弱。一产结构单一,主要为传统农业且分布零散,且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三产方面,度假村收入微薄,未利用自身特色民族资本来打造旅游品牌。

(三)设施匮乏,人居环境不足

现状村庄道路、公共和市政设施建设不足,人居环境较差。在建筑方面,部分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破旧,保存状况差,人为干预多,对侗族木楼缺乏规范化管理。村庄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村民自建房风格背离传统侗族木楼特色,色彩饱和度高,风貌参差不齐,使传统建筑风貌遭到部分破坏。

三、三江村内生发展模式的构建

本文从村庄民族文化传承出发,以三江村为例,从社会、制度、产业、文化四个不同层面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及策略框架,来加强三江村的内生造血功能,促进村庄永续发展,为相似的村庄发展提供一种借鉴思路。

(一)三江村概况

三江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西部,总面积4.47 km2,其中建设用地0.27 km2,现状总人口1 415人,常住人口495人。历史文化浓厚,侗族文化、夜郎文化、原始稻作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其中,傩戏“咚咚推”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三江村具有良好的侗族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条件,但其民族文化为何无法发展起来呢?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对这些内生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及文化向外输出机制,导致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出现人口流失严重、侗族文化没落及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等问题。

(二)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以“侗兴三江,生生不息”为主题,以侗族文化为导向,内生资源为依托,建设一个集社会、制度、产业、文化四方面协同发展的民族特色内生村落,以此来实现三江村的民族复兴。那么如何将其打造成一个富有侗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内生式发展村庄呢?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其内生发展模式。

1.“侗梁”——把乡贤引回来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乡贤文化一直是凝聚人心、反哺桑梓的重要力量,也是村庄内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但传统的乡贤文化已不能适应目前乡村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建构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乡贤”文化,来推动乡村有效治理[4]。较之普通村民及专业规划人士,新乡贤有更开阔的思维及对村庄切实所需的了解,可以更合理地组织村庄资源来推进村庄的内生发展,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

在吸引三江村的乡贤回归这一步我们从保护与传承新乡贤文化、多种策略吸引人才回归,培育下一代新乡贤三方面。首先,通过侗族文化讲堂等的宣传形成崇尚乡贤的氛围,提升其地位;然后以多种策略吸引乡贤回归,如搭建乡贤归乡平台、出台政策引导回归等一系列活动,将流失的人口引回来;最后,开展多项民族文化活动,如建立学乡贤活动、新乡贤培育项目等来培养新一代乡贤,为三江村未来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侗听”——把规章唱出来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三宝之一,也是其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5],侗族大歌还具有社会教化、传承、礼仪、社交、祭祀、娱乐等传统教育功能[6],在村庄建设千篇一律的现状下,可以成为三江村独特的地方标识,是给村庄带来显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推动三江社会修复与再造的过程中以侗族大歌为纽带,利用家风家训、宗族文化、村规民约形成主动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丰富村庄的治理体系,从而促进村庄的内生发展。通过成立内生性组织,能将小部分的力量汇聚成巨大的能量,促进村民之间的相互合作,积累村庄的社会资本;在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发掘村民日常习俗,并结合新时代对乡村发展的要求来,进行扬弃与创新;从物质、社会、情感多个维度开展提升村庄活力的多维活动。并倡导村民、村委会和新乡贤共同参与,通过多元文化治理使侗族文化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达到推动村庄内生发展的效果。

3.“侗立”——把产业立起来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偏远不发达农村地区如何整合自身特色资源来实现产业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早期大多是引入外部发展项目,但这些外部项目并不能实现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7],也存在普遍的相冲突的权力结构[8],出于对此情况的反思,三江村的产业发展应立足于自身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确定产业结构和发展目标,并明确重点、提出相应解决措施,通过塑造村庄特色及加强特色产业的发展来形成民族文化的品牌。

首先,对传统产业链进行整合,以现有黄牛和黄桃为基础,结合当地稻花鲤和香禾糯形成稻田鱼复合养殖模式,构建农业内生循环模式,形成“以农促农,以农养农”的农业内生循环。以特色侗布为基础,补充棉花及蓝靛种植产业,发展具有侗族特色的侗锦及侗衣产业,再通过外部运营组织及技术支撑来使村庄产业的价值提升,然后以原生态侗族文化为上游发源,产业运营方式为中游联动,和利用周边衍生产品等下游衍生进行民族文化内生机制的构建,最后形成侗歌+互联网试验基地、三江牛厂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名牌和农文产品互融的产业。

4.“侗容”——把文化显出来

三江村的民族文化在城市对乡村的吸力下逐渐走向没落,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地位,并陷入了尴尬境地,而现在,随着国家对乡村内生文化的重视,上述状况也将随之改变。乡村民族文化必将从边缘重新走向中心。而村庄内生发展机制应当先建立在爱护当地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9],通过对村庄内部空间环境的合理改造,并融入村民的记忆,使当地的特色内生基因根植于村庄自身,从而提升村民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江村独有的文化行为如传统斗鸟、大歌、傩戏等进行提取来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不同场所,发展文化、娱乐、商业、艺术等方面的多元场所构建,如构建以文化体验为主的侗族绘画体验馆、侗布调色DIY馆等,形成体现民族文化的内生载体,最后将侗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图标和文创产品的设计上来,以此来强化侗族文化标识,彰显侗族形象特色,并借特色文创产品将三江村推广出去。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从民族文化复兴的角度下对三江村内生发展机制进行探索,针对村庄存在问题,围绕社会、制度、产业、文化四个不同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侗梁”“侗听”“侗立”“侗容”四个策略,来实现基于民族文化导向下的村庄内生发展策略框架的构建,通过这四个策略达到“三江碧水村间绕,四面山色映新村”的美好景象。希望这种探索模式能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方向与参考,为中国未来的乡村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三江乡贤侗族
三江之水天上来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三江并流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