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涛
(陕西万方天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201)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落后的管理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成为一个新的议题。企业一直要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包括市场需求、销售渠道、人才流动,资金周转等等方面。企业如果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平台、业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获胜。
所谓企业的信息化就是用计算机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管理运作,使其业务流程、实现方法、经营管理实现计算机数据化,并形成信息交换,提高企业的各项工作效率及能力。企业的信息化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时间、人力投入,但信息化可为用户提供的是一整套标准地办公、业务、财务等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便捷、规范、可控地办公、业务、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的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并降低投资成本。
本文中主要讨论生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生产型企业,与其他零售企业、软件开发企业、服务性企业等企业类型一样,都具有以下几个性质:
(1)具有营利性质,自负盈亏,必须产生利润来维持机构运转。
(2)具有组织结构,无论管理或者业务需要,组织结构是企业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行为。
(3)产生成本与消耗,既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又有产出项。
(4)具有经济活动能力,掌握一定的生产要素,自主经营,向社会输出其产出项。
而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生产型企业又有自己的几个特点:
(1)有生产过程,即由必要的原料,必须经过加工、装配或处理过程,产生出新的可作为商品的产物。
(2)有支撑生产过程的技术系统,生产动作的实现必然伴随企业掌握的加工、装配或处理技术、工艺、知识。
(3)无论是原料、成品、设备等生产要素,都存在库存管理、积压处理、报废、出入库管理等等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对企业特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生产型企业不仅要做好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达到盈利的目的,还要在生产过程以及支持生产的技术系统下足功夫,其中“智能制造”是生产型企业独有的信息化发展项目。
大家都知道,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经济、国防、科技等方面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这些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制造的实现,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国紧跟世界发达国家步伐,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业发展,注重强化政策引导和推动。
下面我们就生产型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以很多人都熟悉的经营类软件系统来举例,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其服务提供商的行业内流行这么一句话:“企业不上ERP是坐以待毙,上ERP是自投罗网。”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坐以待毙”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企业是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利润来维持运转和发展的。相信很多人都了解,现代企业,因为经营环境压力,外界竞争,成本管控精细化,降低库存等等原因,都能想到运用ERP系统,来消除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利益最大化。谁不做ERP,仍然人为地手工经营,无论规范性,可控性都很差,基本可等同于就是完全放空管理,粗放式管理都算不上。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不做标准软件系统的管理,那就是“坐以待毙”。
其次,“自投罗网”又怎么理解呢?
在这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在做信息化建设时,分清什么是数据化什么是信息化,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须记住一句话来维持初心:“传递和交换着的才叫信息,固守封闭的只能叫数据”。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其实很多工厂、企业的领导者或者决策者们都没有意识到“信息化”与“数据化”是完全不同的。
企业信息化不是模拟现有管理方式和思维,仅仅把手写变成打印,把字迹变成计算机数据,而是对现有管理经营模式的结合和变革甚至颠覆,使其更标准,更规范,更可控。“变革”和“颠覆”必然带来与原有工作方式、模式、习惯等因素的变化。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需要做好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变革的准备,以及做好将来可能的人员岗位设置和调整的准备。
其实,所谓的“自投罗网”就是“变革”和“颠覆”,这就是风险,这是对企业信息化决心的巨大考验,决心不坚定,变革不落实,那么信息化就会变成员工、部门、业务的负担,甚至累赘,最后造成了“四不像”的结局。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导入的最大难点和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作业方式和理念思维的导入程度。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可能5年、10年、20年,不像买机器设备只要买过来按照说明书安装、开机就可以了,任何一个企业非常有必要警惕经营管理软件或者智能制造硬件和工业软件的盲目堆砌。这样确实产生了数据,但也带来了“数据孤岛”越来越多地新问题。
有很多案例证明,一部分人进入了两大误区:第一,只要我买的工业软件和智能设备越贵越先进,我的信息化程度就越高,智能制造能力就越强。第二,我自己招募的软件开发人员给我写的软件越多,应用硬件越前沿高端,我的信息化水平就越高。要避免进入这些误区,还是要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区别,理解信息化是思维改变而不是形式改变。
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和非信息化的企业经营、生产模型是不一样的,改变当然是困难的,尤其是思维、习惯的改变,人的本能是拒绝改变的,但人类的文明也是从对抗本能开始发展的,所以说怕改变不应该成为我们信息化建设的阻碍。
还有三类风险也需要提及,有必要时应该考虑规避。首先,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不排除对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其次,智能制造条件下形成的工业生产网络、企业内部网络等平台信息和数据互通互联,存在被攻击和盗取的威胁,而且数据关联程度越高安全风险越大。再次,智能机器代替人完成生产任务,给从业人员带来失业风险。
今天IT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为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新业务。随着业务的快速成长,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宏观上来看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趋势,计算机早已取代算盘并取代一部分传统的信息记录方式,由于工作的环境,所以我们经常用到扫描设施和文字识别软件,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让最新的资料在第一时间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增强性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有助于增强我们公司数字化办公应用的协作性、移动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快速、高效、富有现代化[1]。
从办公、经营方面说,ERP系统、OA系统这些现在常见的信息化工具,已经让很多企业尝到甜头。比如,数据化单据、规范了业务流程,控制了成本,快速地得到决策等等。这些都依托于在使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功能的应用。所谓标准,说得好理解一点,其实就是把类似的很多事物,归纳起来,找出其中共性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出来的东西,可以让所有类似事物作为一个参照。包括咱经常说的行业标准、加工标准等等,都是这个意思。行业标准就是同行业大家开个会,把大家的共识的东西拿出来,个性化的东西去掉,大家都可以拿这个标准去参照。ERP和OA的系统标准功能也是这样理解的,就是把千万个企业的业务、管理、行政等方面工作,归纳出来共性,去除个性后的一个可参照物。
ERP系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服务于经营决策,企业的财务部门从被动的传统的接收业务部门手工账上交票据,变革为可主动监督,自由设定条件分析业务,管控企业中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把控企业资产出入,随时多维度地向决策者提供分析报告。要实现ERP系统的成功应用,并非简简单单买软件做实施就可以成功的,尤其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业务模型、思维模式的老企业。
OA系统的效率提升效果就直观很多,应用难度也相对低一些,但是也有注意的重点,就是要保证办公模式的固化与流程的权威性。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度的约束,企业的生命力将很快结束。如果某个企业本身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随意,当然就保证不了OA系统中所有的流程稳定,办公方式规范,那么OA系统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智能制造方面,MES系统、PLM系统等生产、技术环节的信息化系统,也逐步的在各行业、各个规模的企业中推行。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可从以下两点体现:第一、人力投入,由于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自动化智能生产线的成本大幅下降,成本优势使得企业在扩展时,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并有动力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在各个领域均是如此。“只要能用机器,就不用人”已然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共识[2]。第二、政策优势,智能制造装备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紧跟世界发达国家步伐,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业发展,在“一带一路”全面提升国家制造能力的大环境下,更是我们需要跟上步伐的时候。
工作10年以来,让我认识到,要做好企业信息化,必须围绕行业特点,先学习、研究、思考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搭建起适合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框架,要将未来10年的信息化方向做统一地统筹规划并坚持执行,才能达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目的。
作为信息化的建设者,要在公司信息化框架的建设过程中,要对生产型企业的信息化事业如何规划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比如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等信息化的基础部署。无论是简单的各部门电脑连接上网,或跨厂区网络、网络管控、无线网络、PDA设备的应用等等,都是为了实现了对现有各种软件系统的支持。
而对我本人影响最大的还是一次实施的ERP系统的过程,让我认识到标准业务软件对实际业务的指导作用,原始手工单据的作业模式和各部门信息互相闭塞,变化为供应链、生产制造涉及的各部门业务串联并互相制约,形成完整业务链条,实现了有效提高部门间信息准确性与传递效率,规范业务操作的效果,这比形式上的信息化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