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芬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中这样的孩子多了起来:频繁皱眉、眨眼、舔手、抽动鼻子、噘嘴、扮鬼脸、甩头、点头、伸脖、耸肩、扭脖子、摇腿、扭曲、胸部和腹部肌肉抽搐……当这种症状频繁出现时,有的教师气不打一处来,认为这些孩子违反纪律,总是故意做这些举动,于是批评声也多了起来。家长一听也很气愤,于是也是一味地批评责骂。殊不知,他们有时并非有意违反课堂纪律,而是一种病态的反应,这种病就是抽动症,多发于8~15岁孩子中,而且男孩子居多。
儿童抽动症是心理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可是家长在孩子发病之初却忽视了,只单纯地认为小孩子淘气或习惯不好,长大就好了。很多孩子就是在这不经意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作为教师,真的不愿意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培养与成长。近些年患这种病的孩子越来越多,在我从教30多年中就遇到过5个表现程度不同的男孩子。为了能够在这个正常的群体中让他们与其他孩子同步成长,我分别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例如小毅同学,据说他一年级时经常在地上打滚儿哭闹,总认为用哭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五年级了,他仍然不会自己解决问题,不会与他人相处。他的很多举动别的孩子不了解也不理解,甚至是十分厌恶和他坐在一起,并且列举了一大堆让他们无法容忍的地方:
1.经常伸懒腰,椅子往后挤,手把后面同学的水杯碰倒,头会躺在后面同学的桌子上。
2.打喷嚏、咳嗽对着别人,有痰还直接吐到班级的垃圾桶里。
3.啃手,把笔放在嘴里;抠嘴,啥都用舌头舔。
4.把口水到处抹。
5.把用嘴咬过的笔放到别人的桌布上;舔完手用尺刮,再抹在桌布上。
6.说话时喷口水。
7.和别人打招呼时用抹过口水的手碰,离别人特别近。
8.不经允许,随便翻看别人的东西。
9.上课随便接话,还嬉皮笑脸,有时不听课还折纸。
10.写作业、考试时经常看别人的作业和卷纸,不让看也使劲儿看。
11.说脏话。
12.告诉他哪儿不对还不听,总是说:“我啥也没干,是你们不讲理!”
其实,这个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有两点:第一,从小外婆溺爱,凡事都亲力亲为,直到现在,还经常在学校围墙外看孩子。第二,孩子属于抽动症、多动症等诸多病症综合的边缘,他的家长在治疗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力气,通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一直在积极治疗。一开始孩子爸爸不愿意面对事实,逃避、责备,后来在孩子妈妈不断的劝说下才同意治疗。作为家长,他们不愿意让其他孩子知道自己孩子的这种情况属于病症,教师关注、帮助孩子也是大费周折。我一方面和家长不断沟通最佳的家庭教育方案,一方面在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我提醒孩子家长,因为孩子心理发育不完善,家长要特别注意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一些细节性问题,并积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他从日常生活的表现到心理素质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这个孩子几乎每天都在批评中度过,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即使教师不想说,可是同学们总是告状。当批评、责骂、挨打成为家常便饭时,被赞扬就愈显弥足珍贵。我经常会与孩子妈妈沟通孩子的进步和不足,家校合作效果显著。有这样一段聊天记录:
咱当妈的可不能自轻自贱,你好好看看你儿子今天语文卷上的那篇文章《别看轻自己》,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啊!
这小孩儿已经进步很多了,能尽量与别人友善沟通,虽然也会因为地方小和后面同学挤来挤去(实际地方都不大),还会主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告诉后来的同学刚才老师让做什么了)。
学习上能主动听讲,提醒一下能动手记笔记,就是总是提笔忘字。做作业总想快点儿,把明天的作业一起写完才好呢!所以只图快快快,却不能静下心注重质量,如书写质量和做题的准确率,只有把这两件事做好了,再去加快速度,成绩才会稳步提高!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大人和孩子,都希望有提升。
曾经看到一部电视剧的片段:一位年轻的妈妈气势汹汹、愁云满面地带着八九岁的儿子进入心理专家的诊室,一进屋就把兜子里的东西倒在医生的桌子上,原来是找诊断记录本。孩子妈妈不停地大声说着孩子的不是,只见孩子不停地咬着手指,妈妈不断地用手指戳着孩子的头……医生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怯懦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让孩子妈妈去换诊断本,自己和孩子聊天,助理也陪着聊,打开了孩子的心结——“咬手指不是病,只是一个很小的坏习惯,改了就好了。”医生说,“很多时候孩子生病家长是最好的医生,所以需要妈妈的配合。”于是在诊断本上写下:“妈妈每天的拥抱跟微笑”。妈妈一看立马急了,口不择言,乱说一通,医生助理请妈妈离开诊室,说明医生这个治疗方案的可行性。由此可以看出妈妈很焦虑,处理问题不妥当。诊室里医生又和孩子聊了一会儿,告诉孩子怎样和妈妈表态——“拥抱和承认错误”。等妈妈再进诊室时,男孩子终于鼓起勇气给了妈妈一个拥抱并且承认了错误,妈妈感动地抚摩着孩子的头。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倾听,需要父母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不一定用语言,微笑、抚摩、拥抱都是最好的良药,因为那就是爱。
由于外在因素的干扰,孩子常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父母不停地说教、命令,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时孩子在强制下虽然学习了,但是心不在焉。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积极给孩子治疗之外,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步调一致,调整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找出原因并积极改进。
与人相处,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优秀的自己,学会关心别人。
做优秀的自己并不容易,没有谁能十全十美,那么就要尽力去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为人诚实,善良,守信用,有礼貌,做事努力,凡事不斤斤计较……总之你希望别人成为什么样,你自己首先要做到。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能够伸出友爱之手,主动、热情、诚心诚意,不能只是嘴上说而不行动,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多为别人想,别人才会处处想着你,朋友多了路好走。关心别人首先要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亲人做起,比如主动帮父母倒上一杯水,问一声辛苦,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好吃的,记得先给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分享;别人有困难,自己能帮忙就帮忙……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也是使孩子受益终生的良好品质。
不要把孩子看成病人,要把他看成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全方面培养他的整体素质。要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导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经常带孩子到熟悉或是陌生的人群中,为孩子刻意营造环境,引导他如何与人交往。也许这些一开始做起来会很吃力,但是为人父母千万不要气馁,坚持到最后,当他终于轻松地把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办得很漂亮时,就成功了。
教育无小事,面对这样特殊群体的孩子,为师者更要多一分关爱,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他能够健康地成长,逐渐克服自身的不足,尽快融入集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