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仙传》的演变及影响研究

2021-11-23 18:17辛志英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成仙父女道教

王 凯 辛志英 薛 杰

(1.石家庄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2.石家庄市北郡小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宋代道教盛行,文学领域多凡人遇仙、成仙故事,其中以宋仁宗时期发生的王子高芙蓉城遇仙事与太子中允王纶女儿遇仙事最为著名,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力颇大。《女仙传》正记载了王纶女儿遇仙这件奇异之事,当时就有近十种杂事笔记小说转载此事。时至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竟然也记录一个女仙故事,主人公亦自称王纶,完全剽窃北宋王纶之事,由此足见《女仙传》影响力之深远,本文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女仙传》故事的演变

北宋传奇小说《女仙传》,撰者不详,《诗话总龟》载此文:

太子中允王纶,祥符中登进士第。有女子年十八岁,一日昼寝中忽魇声,其父与家人亟往问之,已起,谓父曰:“与汝有洞天之缘,降人间四百年矣。今又会此。”自是谓父曰清非生,自称曰燕华君。初不识字,忽善三十六体大篆,皆世所未识。每与清非生唱和,及百余篇。……(诗略)蒋颖叔以楷字释之刻于石。后嫁为吕氏妻,既嫁则懵然不复能诗。康定间进篆字二十四轴,仁宗嘉之,有《女仙传》行于时。[1]

当时可能有单行本小说《女仙传》流行于世,可惜已经散佚。笔者归纳总结该故事的主要情节:

①太子中允王纶之女一日昼寝中忽魇声,醒来自称神仙,此后谓其父为清非生,自称燕华君。

②该女本不识字,醒后忽然善写三十六体大篆,但是这种字体无人可识。

③该女此后常与清非生(即其父王纶)唱和诗歌,共得诗百余篇。

④该女后嫁为吕氏妻,婚后则懵然不复能诗。

⑤康定年间王纶还曾进篆字二十四轴给宋仁宗,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赏。

《女仙传》的故事在当时社会流传甚广,同时期的一些轶事小说中也有记载。譬如刘攽的《中山诗话》《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九、《雍洛旧闻·清非生》均记载此事,只是较《诗话总龟》文本而言删节较多,故事梗概与《诗话总龟》大体一致。

北宋后期詹玠的《唐宋遗史》也记载此故事,但是在故事情节方面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原文如下:

太子中允王纶有女年十八,一日昼寐若魇,有物凭附,而语称“清非生”,呼其女为“燕华君”。能三十六体天篆,又能诗。后数月如故,皆不能记矣。[2]

《唐宋遗史》所载女仙传故事颇为简短,但是变化非常明显:“昼寐若魇”之人,即与神仙有夙缘之人从王纶女儿转变为王纶。故事遂由王纶之女引领王纶,逐渐转变为王纶引导其女成仙,王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北宋名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此事。该文中王纶父女并未自称是贬谪入凡间的神仙,而是被神仙附体。文本还记载王纶女儿下半身被云气包围,甚至与神仙对话,乘云伴随神仙悠游等情节:

……其家亦时见其形,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善鼓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尝谓其女曰:“能乘云与我游乎?”女子许之。乃自其庭中涌白云如蒸,女子践之,云不能载。神曰:“汝履下有秽土,可去履而登。”女子乃韈而登,如履缯絮,冉冉至屋復下。曰:“汝未可往,更期异日。”[3]

以上种种故事情节均为前作所无。

纵观上述几则记载,笔者总结出女仙故事的基本情节模式:

①太子中允王纶女儿昼寝醒后,称其父女均为贬谪入凡间的神仙(后演变为被神仙附体)

②该女突握某种神秘的特殊能力。

③父女彼此唱和然掌,得诗百余篇。

④该女出嫁后,丧失了成仙的记忆与特殊能力。

女仙故事的演变,《唐宋遗史》起到了关键作用:昼寝之人由王纶女儿转变为王纶本人。王纶逐步替代其女儿,主导并推动了这起女仙故事的情节发展。这种变化流露出文本写定者的态度:王纶才是该事件发展的主要人物,其女儿不过是站在前台的傀儡。《梦溪笔谈》更是明确指出,所谓的神仙由王纶“迎请”而来,与其女儿无关。

总之,《女仙传》的故事情节历经数部作品的演变,背后的文化内涵逐渐清晰,笔者简单归纳:

首先,《女仙传》的内容涉及神怪因素,明显属于志怪小说的范畴,此类作品早在魏晋六朝就已出现,并一直流传至宋代,依然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其次,故事情节主要来自王纶的讲述,当事人与见证人只有王纶父女。王纶父女大张旗鼓地演出这一幕遇仙成仙的闹剧,又有好事者执笔撰写出《女仙传》,流传于世。

最后,在故事的演变过程中,王纶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其作用、目的也逐渐显现出来,其动机无非是“造此怪说欺世惑众”,假托燕华女仙之说来扩大名气。事实上,王纶基本实现了他的目的,“康定间进篆字二十四轴,仁宗嘉之”,连最高统治者都知晓此事,且对王纶进行了褒奖。毫无疑问,王纶通过此事名利双收。

二、南北宋女仙故事中的王纶考辨

女仙故事本来发生在北宋中期,影响之大前文已经提及,然而时隔近一百五十年,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中竟然仍有关于女仙故事的记载,原文如下:

王纶字子霞。其家尝有神降,自称西华宝懿夫人,年二十余,绝代之容也。其形或隐或现。有二诗以遗子霞,今录于左……(诗略)字画尤佳,今尚藏子霞所,虽置在李太白诗中,谁复疑其非耶。[4]

不少人以为《玉照新志》所载女仙故事是从《诗话总龟》中因袭而来,主人公自然都是那个太子中允王纶,考证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诗话总龟》中的王纶,此人“祥符中登进士第”,大中祥符乃是宋真宗年号(1008—1016),此时的王纶进士及第。而他又在康定年间(1040—1041)“进篆字二十四轴”,得到了宋仁宗的嘉奖。这位大中祥符年间科举及第、康定年间向宋仁宗献宝的王纶显然是北宋前期之人。

而王明清的《玉照新志》作于南宋庆元四年,即1198年,已经与北宋的王纶相隔近一百五十年。且按照王明清的叙述,这些神秘而珍贵的字画,“今尚藏子霞所”,还在王纶的家中,显然这个王纶乃是南宋时期之人,与北宋那位担任过太子中允的王纶并非同一个人。

而据笔者查阅史料,南宋时期有一名臣叫王纶,此人字德言,乃是建康人,后来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卒后朝廷赠左光禄大夫,謚章敏。乃是南宋朝廷的重臣之一。该王纶的具体生平履历如下:

王纶字德言,建康人。幼颖悟,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五年进士第,授平江府崑山县主簿,历镇江府、婺州、临安府教授,权国子正。……纶旧疾作,力丐外,除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上解所御犀带赐之。明年,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敌犯江,纶每以守御利害驿闻,上多从之。三十一年八月,卒。赠左光禄大夫,謚章敏。无子,以兄绰之子为后。[5]

这位名臣王纶倒是南宋时期之人,又是朝廷重臣,那么《玉照新志》中提到的王纶是不是这位南宋名臣呢?

笔者认为不是,因为王明清提到的王纶字子霞,而名臣王纶字德言,二人字不同,古人很重视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用来表示自己的德行的,每一个人的字都有寓意,古时的人同名同姓比较常见,而同名同姓又同字的可能性非常小。另外名臣王纶卒于绍兴三十一年八月,即1161年,而《玉照新志》作于1198年,相隔37年,而文中提到了“今尚藏子霞所”,这样提法并不适用于已经去世近四十年的南宋名臣王纶。

笔者据此推测,王纶这个名字本身比较大众化,重名重姓之人很多,可能是当时南宋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王纶,为了沽名钓誉,以北宋王纶醒后成仙的故事为蓝本,比猫画虎,刻意编造这样一则怪异新奇之事,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从这些诗作都是藏在其家的情况来看,这些诗作自然是王纶本人的蓄意捏造。“窃同名者之风流为己有”,足见南宋王纶人品的卑劣。

三、《女仙传》与《燕华仙传》的关系

北宋后期章炳文所著《搜神秘览》卷下有一篇作品,名为《燕华仙》,故事的主人公同样也是太子中允王纶的女儿,那么这篇作品是否可以看成《女仙传》的嬗变作品呢?《搜神秘览》中的《燕华仙传》篇幅较长,笔者归纳总结该故事的主要情节要点如下:

①太子中允王纶的女儿及笄之年,一日梦入仙山,遇见两位女仙。

②其中一位仙子乃燕华仙,她将其画功传授给王纶女儿,一笔可以画成塔,大功万象,“世之画工细窥其妙,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欲摸而去,不可得也。”

③一日燕华仙降临王纶家,与其女儿说话谈笑,只有王纶女儿能够听到。

④燕华仙赠给王纶很多名篆、名曲、名书、赋、歌行、讽吟、词曲、铭诰、戒谕、书颂等。

⑤王纶以祸福之事求仙人透露天机,仙子默而不应。

⑥后王纶女儿谈论婚嫁,燕华仙之前所传授的奇异术,均不能记。

⑦王纶女儿后封万年县君,此后再未与燕华仙相见,六十四岁而卒。

对比《女仙传》和《燕华仙传》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现,虽然这两则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王纶女儿,但是故事情节的差异很大,基本上没有完全契合的点。

《女仙传》中王纶父女突然自称仙人,并自称具备了某些仙术,而没有(或曰不能)解释这些仙术的来源。该故事的叙事角度侧重于王纶及其女儿的自我描述,当事人主观臆造的痕迹非常明显。而《燕华仙传》的篇幅较长,主要故事情节是王纶女儿作为凡人而梦入仙界,被仙人传授法术及与仙人交往等故事,描写更具体、生动、细致,叙述明显为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故事属于典型的人神相遇主题。相比《女仙传》王纶的自我吹嘘,《燕华仙传》的叙述明显更客观与冷静,与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更接近,属于宗教使命的承担者,其主要文化意蕴还停留在宗教层面上。

总而言之,《女仙传》的思想意蕴大抵为王纶父女借助神仙怪异之说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而《燕华仙传》乃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人仙相遇、为神仙立传的故事,两部作品仅仅是有共同的故事人物,但是故事情节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区别甚大,《燕华仙传》不能视为《女仙传》的嬗变作品。

四、《女仙传》盛行的社会原因

王纶父女故事的广为流传,与宋代统治者及民众信奉道教有直接关系。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为稳固新生的政权,采取扶植利用宗教的政策,利用佛道来维护其统治。此后宋朝历代统治者都崇信道教,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统治阶级对道教的推崇可谓登峰造极,闹出了很多荒唐事。比如宋徽宗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便将自己的生日改称十月十日等。他还下诏京师和地方州郡,广泛修建道观,并设置道官。又在太学和地方州县学设立道学,立《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等博士,招收道学生徒。政和七年,宋徽宗甚至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社会对道教的崇信是遇仙故事经常出现的社会土壤。

在宋代道教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凡人突然具备仙术(即成仙)的故事模式迎合了广大的道教信徒的喜好。同时,道教还有意通过种种教义来强化这种故事的合理性与可信性。比如道教提出:凡人通过修炼可以缩小人仙之间的距离,凡人可以成仙,神仙也有可能贬谪为凡人等。王纶父女的成仙故事之所以在宋代社会有市场,跟道教的这些理论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它使凡人一夜之间遇仙成仙的故事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为人仙之间的距离和转变都是相互的,人可以得道成仙,仙也会沦为凡人,法术同样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丧失。至于王纶女儿嫁人后法力消失,旁人也不能因此而质疑她的成仙经历的真实性,因为在道教的理论中,法术确实可以突然消失。总之,王纶女儿的神奇经历,每一个情节都符合道教的教义,客观上增加了这起遇仙成仙事件的可信性。

王纶父女的成仙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同时也与宋代的文学风气有关。宋人对新奇怪异的社会事件非常敏感,并密切关注。他们在撰写传奇小说时,颇为强调题材、故事情节等方面的新奇性,使得他们对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非常敏感,及时记载并持续演变。于是乎王纶父女的遇仙故事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持续数十年而经久不息也就顺理成章。总之,宋人“尚怪好奇”的精神在客观上推动了女仙故事的传播与扩散,遂成为仁宗朝两起著名遇仙成仙事件之一。

猜你喜欢
成仙父女道教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海绵“成仙”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梁天父女,头一次朝夕相处40天,烦!
道家道教研究
寻仙记
A Walk at Night
姜子牙的“成仙”之路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聊斋志异》中的“红杏出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