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

2021-11-23 18:17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分流班级专业

卢 毓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东 深圳 518055]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要求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1]2021年,全国包含广东省在内的14省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志愿填报除传统的“院校+专业”模式外,设置了“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两种志愿填报模式。为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高校陆续实行大类招生,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高校采取跨专业、跨学院将相近的专业合并,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招生,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选择性,学生通过在大类专业的一到两年通识教育学习,进行专业分流,选择具体专业。大类招生对高校而言不仅带来招生方式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分流与生涯教育引导的挑战

1.专业导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

低年级阶段,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主要受亲朋好友介绍、社会对专业曝光度影响。入学教育阶段的专业导学以学科概述介绍为主,且导学频次较低,前1—2年的大类培养以通识基础课程为主,涉及专业特色课程较少;国内高校所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主要包括职业评定、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咨询及就业手续办理等服务性工作,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差异化教育指导[2],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对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如何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匹配更是知之甚少。

2.专业分流难以充分满足自愿性且盲从性突出

大类招生意在为学生提供选择专业的机会,然而专业分流受限于学校或学院教育资源,分流规则不能完全满足“自愿性”。在考虑现有专业师资力量、学科发展需要等基础上,大部分高校仍以平均学分绩点GPA或综合学业成绩作为专业分流的唯一或重要依据,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满足第一志愿被调剂。如有的高校电子信息大类招生时合并了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及新工科海洋通信工程等5个专业,对于有明确专业意向的学生,在大类招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确定将来专业分流是否能进入意愿专业学习。另外,由于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片面性,对生涯规划的不清晰,整体信息了解的不充分,因此专业选择带有盲从性,“羊群效应”现象突出,学生理性决策并充分用好专业选择自主权的效果不明显。

3.专业分流导致专业生源两极分化严重

国内大部分高校目前主要根据专业志愿、按照学习成绩排队的方式来专业分流,分流方案的教育科学性不够充分,非理性客观的专业分流导致专业分流出现马太效应——“热门”专业多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成绩普遍较高,“冷门”专业第一志愿学生较少、学分绩点较低学生居多,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甚至部分新兴学科、基础优势学科由于社会认知度比较低,反而成了被“挑剩”的专业,生源质量无法保障。生源的不均衡导致专业间、班级间的学风、班风、活跃度、对教育管理的反应不同,加大了教育管理难度。

(二)学生日常管理和评奖评优的挑战

1.基本管理组织单位乱序

有的高校专业分流后,解散原行政班,组建新专业班。学号是学生隶属的重要标志,蕴藏着学生的入学年份、专业、班级、序号等隶属信息。专业分流后,学号信息识别基本无效,对学生的专业班级归属需要重新编码记忆。[3]若不解散原行政班,由于班级同学间专业不同、课程学习安排不同,同学时间安排差异大,导致班级学生同步调开展系列日常工作难度增大。

2.宿舍、班级建设管理存在两难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中一个最基本的环节,专业分流后若宿舍调整,新室友间需重新磨合,重新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若不调整,同宿舍出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生活节奏难以保持一致,因此,专业分流给建立良性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专业分流后重组新班级,易造成学生对班级归属感的淡薄,再融入过程缓慢,班级凝聚力较弱。新班级除课程学习外,学生间彼此缺少交流,学生不愿意投入大量精力适应新班级,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投入专业学习和社会实习实践,同学间建立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时间较长,导致学情收集网络松散,这为人数清查、安全稳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3.奖助评优机制运行不平衡

现有评奖评优体系,评优指标按专业或班级总人数比例划分至专业、班级,虽然保障了专业和班级间的公平性,但由于专业分流后专业、班级生源质量分布不均,部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较高,平均分配制的评奖评优体系已不再适用,需构建新的评奖评优指标和体系,既保证公平公正,又满足“择优奖励”的原则。

(三)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的挑战

1.班级管理队伍的重置与再培育

专业分流后,需要重组班级,辅导员、班主任需要调整,新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新班级同样面临再融入、再了解、再认识的过程,新班级选任培育班级骨干,建立亲切感和信任关系需要再投入大量精力。如分班不调整宿舍,导致辅导员、班主任基本无法有针对性地走访宿舍,开展管理教育;新班级成员之间在生活中也缺乏交往与沟通。原有的连续教育模式被中断,班级学生管理工作重启,导致学生教育管理的滞后。

2.学工与教务工作交叉而缺乏融合联动

大类招生后,学工和教务在学籍管理、专业导学、专业分流、学风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工作交叉范围增加,但日常工作中两部门仍存在相互独立的现象,工作中并未形成良好的统筹机制,导致开展重复性工作;因此,两部门需要协作配合,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新探索

(一)贯彻“三全育人”,深化师生同行教育理念

1.开展全员导师制的专业导学教育

大类培养阶段,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导学和专业宣讲咨询,教师参与学生个体专业引导咨询,大型宣讲和个体咨询相结合。专业分流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导师指导学生定制课程培养体系、科研训练、论文指导,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习兴趣方法、提高思想品德等。

2.建立“教务—学工”深入协同联动机制

教务、学工等部门协同联动,纵横结合协同管理才能有效覆盖全体学生,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双方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互通互用相互协作,通过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和学生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管理效能的有效提升。[4]教务、学工深度融合,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分流方案,协作组织开展专业教育、学风建设、科技创新及科研训练等,拓展深层次的育人平台,推进落实“全员育人”。

3.并行专业导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类培养阶段开设专业导论公共选修课,系统介绍同一大类下的不同专业的基础、特色、前沿内容,深度了解专业。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及价值塑造,开展生涯规划板块的沙龙、团辅及职业咨询等。通过导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全方位教育,让学生尽快自我认知、解读职业、准确定位,便于有目标地选择专业,减少专业分流的盲从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探索班级对接和模式转换

实行“复合型管理模式”,即在专业基础课程教育阶段、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阶段、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分别实行传统班级管理制、量力而行的导师制兼学长制、导师制。[5]专业分流后,保留原行政班,不调整宿舍,可以建立虚拟专业班级,任课老师可根据课程需要指定或聘任课堂负责人协助管理、教学实习、推免硕士研究生等工作,既能发挥班团组织的基本作用,开展基层团建,规避班级建设断层、班级凝聚力差、归属感淡漠等问题,也能有效地保障专业教学运行。

2.改革优化评奖评优评价体系

评奖评优事关学生利益,牵一发动全身;为充分体现其公平性,必须对考评办法和体系进行调整。高校综合素质测评中,一般评优指标是按照班级人数比例平均分配的规则。专业分流后,考虑原行政班内专业分散,班级间学分差异等,可以将评优指标改按人数比例划分至各专业,按专业综合排名择优评定。综合测评体系中学业成绩指标可在虚拟专业班级采集,其他指标可在原行政班采集。

3.组建连续稳定的学生管理人员队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群体长期开展的思想性工作,需要建立情感上的熟悉和信任环境。大类招生背景下,分管年级辅导员对所在年级学生更了解,建议不要中途更换,以免导致教育断层。继续保留原行政班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持续开展班级工作,走访寝室交流。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启示

(一)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管理理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大类招生和培养要破除五“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管理体系,坚持德育为先,知行合一,着力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发展综合素质能力。不以分数为专业分流的唯一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改革教育评价导向,建立科学的专业分流指标体系。

(二)探索书院制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大类招生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将通识教育与书院制相结合,并通过架构相关平台,充分发挥书院制的优势特点,使通识教育得以良好发展。[7]建立学生社区,将生活空间打造成蕴含教育功能的场所,社区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和文化活动板块。学院所在社区楼栋相对集中,根据所在学院学生社区分布建立书院教师管理队伍,划分工作负责区域,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等,以适应大类招生带来的管理形式变化。

(三)构建多元化的师生社群互动服务平台

改变师生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有效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空间,建立师生一对多、一对一的“互联网+”和“线下移动社群”互动服务平台,不局限于教室,将平台迁移至互联网、宿舍、社区工作室、户外等,开辟师生沟通新渠道。教师不限于辅导员,可以吸纳专业教师、行政管理教师、职能部门领导、朋辈优秀学子等,拓展沟通内容,解决学生生活、思想、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性问题。

(四)改变管理理念,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改变原有学生管理工作中重“管”轻“育”的现状。过多的管理手段,使学生习惯性地接受被管理、被安排,缺少了主动谋划思考和创新创造的行动。可成立除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外的自治管理组织,自发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教育、安全卫生检查等项目。在“放管服”原则下,给予学生自治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分流班级专业
班级“无课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班级英雄
说泾渭
部分专业介绍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