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与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探讨

2021-11-23 14:42张倩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院校

文/张倩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AI、5G、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了数字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化转型从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化管理走向基于云架构的智能化运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从1.0迈向2.0时代,数据的数量更加显著地增加,用于商业决策、服务管理的企业数据量更为巨大。构建以管理会计为重点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是中国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条件,创新研究利用技术支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寻求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和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已达到了300万人,预计未来中国1200万财务从业人员里至少需要一半左右的管理会计师。管理会计人员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会计业的发展,快速崛起的市场对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此外,财政部还将管理会计列入今后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为此,高职院系应该根据形势发展,必须加强会计管理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2]。

一、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一)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升级需求

以人为本的企业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要经历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几个步骤,据近年招聘企业的招聘情况和咨询经验来看,数字化转型关键人才的能力模型存在很强不确定性。但综合来说,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会迫使企业需要比以前更好的学习能力、洞察能力、行动能力的人才。学习能力促使员工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学习,在工作中实践,然后不断地进行总结,面对和解决新问题;洞察能力能让企业迅速归纳出可为行动提供借鉴的有用数据,从而对运营策略进行调整;行动能力更多是敢于行动和试错,实现新旧迭代,最终实现企业盈利。因此,数字化人才是各种能力与素质的集合。当前实际人才状况是:数字化知识与科技更新迭代太快,人才技能发展计划赶不上变化;部分领域的专才不缺,但整个社会缺乏具有跨界思维和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通才;校企联动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培养模式缺少实战场景[3]。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财务领域后,拥有丰富分析模型和算法的管理会计将大有可为,管理会计的思想与工具是让转型成功落地的关键因素,而这与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赋能培养紧密相关。以往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校企衔接已比较成熟,要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关键还是管理会计的助力和推动。新一代的管理会计人员应更多地从发展自身综合业务能力的方向出发,从而为企业转型、盈利和发展增添价值。

(二)基于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证书体系要求

为适应企业转型的新需求,教育部和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推进“1+X”证书工作,即在1个学历教育证书基础上,引入若干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其中之一的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得到了充分重视,获得包括32家美股、港股、A股上市公司、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内的169家各类企业的认可。数字化管理会计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广泛运用,服务于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现代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形成一套连接企业财务、业务、管理和战略的可视化和战略化的运营体系。

为了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2017年4月,国家会计学院推出了“管理会计师(CNMA)”项目,构建了一套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级管理会计人才认证体系。2017年6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宣布将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培训项目提升为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认证项目,并在此后相继启动了管理会计师初级和中级专业能力认证考试。与此同时,关于管理会计的国际证书考试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目前,仅有财务会计具备初级、中级、高级完整体系的财务会计人员申报和考核制度体系,当前一系列针对于管理会计的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证书制度的兴起和实施,要求高职院校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规格与数量的需求做到无缝对接,也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导向,这也深刻反映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校企融合、课岗衔接的新需求。

(三)基于会计技能赛项的新指向诉求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会计技能大赛一直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培养及教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技能大赛将新知识、新内容融入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随着企业迈入数字化转型2.0时代,管理会计赋能企业进行降本增效的优势更为显著,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要求进一步明确:会计人才需求已由传统的服务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与此相应的,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也迎来了新的变化,管理会计的内容被提上重点,难度逐年增大,更为严格地检验着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备赛,教师和学生都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能力,清晰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职责,提升岗位适应性和匹配度,满足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应对时刻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

二、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综合应用能力尚待提高

管理会计的人才需求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伴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加速,核算和监督职能被人工智能逐渐取代,预测、分析、决策、绩效等管理型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会计课程还较为孤立,未能与企业管理、风险管控等相关课程全面相结合,同时现有的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纳税、成本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应尽量整合优化,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精预测、善分析、懂决策。

(二)数据获取、挖掘、分析能力尚待提升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生应具备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清洗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这方面的技能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应增设相关的数字化应用分析必修课和选修课。

(三)管理会计实践教学配套尚待完善

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相应的教学实践配套也正在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实务配套教学设施相对于财务会计软件和硬件设施较为成熟,仅依靠政府、高校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体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企业行业的参与,共同开发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资源,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和网际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完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优化路径

(一)财经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

财经素养是指通过对经济信息的处理,合理进行财务规划、财富积累、资金使用等金融决策的能力。西方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已开展了财经素养教育,将财经素养培养融入数学、社会、职业教育等学科教学。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民财经金融素养偏低的矛盾,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财经素养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许多高校都开始研究财经素养教育政策与理论,探索财经素养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问题。将“财商”思维融入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中,除了学习预算管理运用、风险管理、企业投融资决策、本量利分析、EVA理论、平衡计分卡等具体管理会计具体工具和方法外,还应当融入富有特色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活动,例如采用与校内外企业深度合作、短期课程、演讲、讲座及社交媒体合作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财经事务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加强学生所学的财经管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的管理挑战。

(二)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结合

管理会计要掌握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地分析应用经济信息,从而发挥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作用。因此,要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各类软硬件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洞察能力、行动能力。在基础能力培养过程中,顺应数据化的发展形势,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内容也应添加基本数据库操作知识、网络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知识。在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质,在学习能力方面加强熟练业务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的训练。在洞察能力方面,提升获取有效数据的训练;在行动能力方面,激发敢于行动、试错和不断改进的意识,将数字化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工作充分结合,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融入“1+X”的智能化教学体系

“1+X”证书制度是智能化、数字化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X”作为证书制度只是一种表象,国家这一政策释放了更多的利好,其背后的意义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调整或重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会计思维和财经素养。管理会计课程的设置不能是孤立的,在管理会计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等课程的讲授和实训应构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并适当增加企业转型过程中前沿热点方面的选修课。当前,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1+X”学习平台,将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数字化管理会计这一平台,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高度模拟化,让学生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实际管理会计工作实际操作的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院校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数字化制胜
沣芝转型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