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红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三小学)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试想当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却连一份自我介绍都写不好的时候,当上司让他们交报告,他们握笔苦思的时候;将面临怎样的局面呢?作为教师,应从着眼未来的角度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试想,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又怎能写好作文呢?而我们面临的又常常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甚至是厌烦写作的问题。分析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一是知识的欠缺。学生知识的积累不够,有内容但是不知用什么语言、什么方法去写。二是教师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不足,往往写的文章在立意上没有“含金量高”的点睛之笔。教师一味地要求他们有中心、语言优美,他们达不到要求,即使达到也很难,长此以往失去信心,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也是必然。作为教师,要针对以上原因,分析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果属于知识方面的就从知识补。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鼓励学生去读名家名篇,去读报纸杂志,学会吸取别人的宝贵经验。其次,号召学生做有心人,收集整理好的词、句、段。只是读可能会成过眼云烟,养成良好的收集整理的习惯,把好的词、句、段摘录下来,写成摘录式的读书笔记,有时间拿出来就背,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能将好的词、句、段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妙笔生花。教师自身方面,应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作文,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的具体做法是:
我常称他们的文章为“作品”,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的作文,增加写作的信心。在批改的时候,我耐心地去找他们文中每处优点,就连标点用得好的也会指出来,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欣赏,感受到自己也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篇文章的写作。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多从教材的要求出发,教材要求写什么就让学生写什么,而这些题目长期不变,千篇一律,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这些作文通常是在固定的作文课上进行,而作文课又常常是他们最头痛的时间。我试着回避这些,如我将上一年级的小儿子带到我校,我教的六年级学生看到他稚气未脱的小脸,看着他放肆地在晚自习时间在前面帮妈妈批评学生的种种动作,经常放声大笑,我借机出了一个作文题:“我很想知道,你们怎么看我儿子,就写一篇‘六年教室中的小一年’吧!”学生觉得这不是一篇“正式”作文,所以他们放手去写,写得很有趣。后来我告诉他们:“你们写得很好,这篇文章可以归为写人的作文。”许多同学惊讶地说:“行吗?”我说:“当然,而且很好呢!”这样借作文课的小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最佳作品,汇成册子,在班内传阅,使他们的作品有更多的读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及写作兴趣。
将自己写过的作文收集在一个册子里,不定时地拿出来欣赏,不定时地将自己的作品集与别人交换,互相欣赏。欣赏自己同学的作品集更有亲切感,他们可以对比地感受自己的优点,为自己的优点而感到自豪。也可对比地感受自己的不足,在看到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
利用一节课的一少部分时间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让朗读者感到自己的作品有人欣赏,以鼓励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让更多人来欣赏。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章也是这样,需要经常练习。一方面,词语的收集需要持之以恒,收集材料需要随时随地,练笔更要持之以恒。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的体裁不受限制,字数不受限制。但是日记如果天天写,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起初,我鼓励学生写日记,可我发现多数学生是应付,个别学生更是三言两语,并没有达到练笔的目的,有的学生甚至抄写作文选上的文章应付差事。为了鼓励他们写日记,我向学生承诺:“日记谁愿意写谁写,不写老师不批评,只要你是自己写的并且愿意让老师给批改的,就可以在每天的早晨交到我的办公桌上,我保证批改,并且绝不是写一个‘阅’就完事。”我每天坚持针对他们日记的内容写上赞扬的批语,学生们拿到日记后第一件事就是看批语,为了得到批语就得再写。为了批改学生的日记,我经常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不休息。今年的中秋节,我以前教的毕业生来看我,把我以前给他批改的日记和后来写的日记都拿给我看,说:“那时我每天的乐趣就是看您给我批改的日记。我现在还在写,我拿来您还给我批改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学生能否坚持写日记,老师起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评选优秀日记、看谁日记多的方式,鼓励学生坚持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批改中,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生作文只是为了应付上交,作文中往往出现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如漏字、少标点符号、语句不通,甚至前后矛盾,不符实际。这样一来,即使老师给批改了,学生也是看看批语而已,达不到训练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让学生看自己没有修改的文章和修改后的文章,两者相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修改的好处。另外,向学生介绍名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如贾岛“推敲”的典故,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是怎样给肖复兴修改作文的。从名人身上,他们明白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学会修改。
修改的最好方法是“读”。只写不读是发现不了自己作文的毛病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利用多种感官去细心地感受和发现,哪些地方读得不顺口,就加以修改,长期坚持定会有所提高。
修改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①有没有用词不当的地方;②有没有重复、啰唆的地方;③把长句断成短句,使意思更清楚;④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⑤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⑥看有没有错别字和标点使用不当的。
学生在写草稿的时候多数愿意一个字挨一个字、一行行地写,这样就很不方便修改,因为没有修改的空间。修改时到处乱写,连自己都不知道写到什么地方去了,达不到修改的目的。学生写草稿的时候,要养成行与行之间留两行左右的位置的习惯,这样方便修改。
自己修改要多读、多改,每一次修改必定使自己的文章更完善。一个人的思路局限性较大,可以分组来修改,由作者来读自己的文章,组内同学共同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交换修改,让别的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自己再读,以达到最佳效果。
修改是件苦差事,但是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另外,还需要注意老师批语之后的再修改,这方面往往被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也会认为批改完就完成任务了,这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知道作文的不足之处,然后再修改,比盲目修改效果会好得多,我们师生都应重视起来。
在小学阶段作文是很重要的,作文的地位还将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