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形成与演进的语境分析

2021-11-23 09:20岳游松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体育

岳游松,郭 敏

体育观念的发展历程并非只是人类对体育现象认识和思考的铺陈,而是涵盖体育与其他社会机体之间互动,甚至由体育现象所折射出的人类文明进程。观照体育救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治理等体育相关思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共生演化,用马克思社会交往实践迁延与发展的多重话语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人体育观的形塑、传承与演进,解读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体育观在社会交往实践中的具体呈现,在具体、动态、连贯的历史情境中关注核心领导人体育观在中国体育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中产生的执行力,才能真正理解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呈现其对百年来中国社会群体记忆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影响。如何把握如此宏大的跨度,如何确定研究的边界,历史语境分析是破题的关键。

1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研究的理论指引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研究,既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体体育观念和中国体育精神的思考,更是从当下现实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在体育研究中的回应。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关注社会交往问题,从物质实践出发,在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两方面揭示人的交往关系。

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有主体能动性。马克思把社会交往定义为“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集中阐述了社会交往思想,从现实交往活动出发,分析交往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交往”被定义为“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接触的过程”[2]。同人类社会发展一致,社会交往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提出人类交往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以交往为线索,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3]。按照这一论断,从马克思社会交往的理论视角观照人类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两大关系和一个核心命题,即体育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性)、人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在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实现的[4]。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历程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的形成与发展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有高度的理论耦合性[5],不仅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承继,更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智慧。

1.1 把握重大时间节点上体育研究的现实指向

中国体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体育人不懈努力与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6]。重大主题(事件)在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仪式。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7]。近年来,国家抓住重大时间节点与事件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与庆祝活动,在全国上下得到高度的认可与响应。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和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年,回首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8]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衔接年,重大时间节点不仅是极富仪式感的政治生活大事件,也赋予我们一个契机复刻历史的高光时刻,探寻这些时刻如何深刻影响和指引我们从当下走向未来。

观念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过程,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境遇造就不同的社会文化与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旨趣和思路[9]。在建党百年的宏大主题中,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将浩若烟海的历史资料同体育文化研究的现实指向相互联结,如何实现个体与宏大的结合、专题与主线的协同、历史与现实的关照。

选取“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这一问题作为观照重大历史节点下中国社会百年历史发展的一个视角,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引入体育历史与文化研究,反而容易跳出纷繁复杂而又沉重艰深的宏大叙事模式[10],发现体育文化变迁与社会历史进程之间混杂着必然与偶然。

1.2 聚焦重大命题交汇的多重语境

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新时代,体育文化研究的实践指向在于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百年互动历程是“奇迹般的转变”,从建党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到如今“世界第一大党”,一个政党的成长和民族振兴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呈现革命建国、经济富国、治理强国三个阶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战略上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目标追求[11],构成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历程。

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领导集体体育观的形塑、传承与演进,在具体、动态、连贯的历史情境中关注核心领导人体育观在中国体育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中产生的执行力,才能真正理解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呈现其对百年来中国社会群体记忆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影响。体育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思想空间,呈现出社会主体在与体育相关知识生产过程中进行文化赋权的动态话语方式,也提供一个可供比照体育迷思的“分析概念”。注重体育与时代语境、社会类型和当代生活的互动关系,才有可能把握不同时代人们对体育认识的脉络、特点及实质。

1.3 历代领导人革命实践的思想价值探寻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主体性问题始终是不容回避的核心论题。“体育的主体性”问题也许可以列为20世纪以来的体育文化现象之一,对体育观念建构和迁延的思考也是体育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同近代以来人类对体育认识问题相互关联。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体育观不仅是伟人的生命体认,更代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先进群体的集体智慧,带有强大的执行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各个阶段,它包含历史语境中的各种权力关系,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冲突,构成富有张力的研究空间。体育观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个体经验的具象与沉淀,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镜像与升华,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过程,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境遇造就不同的体育观念,从而形成不同的旨趣和发展态势。

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形成与演进的三种语境

经过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体育事业开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开创,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迎来新时代[1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形成与演进贯穿了从救亡图存到强国治理的动态发展进程,其中蕴含三大相互交织的语境:社会交往中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同日常生活中体育参与的个性塑造;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社会制度的互动演变中群体对体育的认知拓展与制度学习的诉求;民族国家跨越式发展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中社会交往中体育话语体系的共生演化。

2.1 个体:社会交往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中体育参与的个性塑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思想的产生都取决于当时时代的经济状况。领导人的思想也会受其所生活时期物质和思想条件的影响,有很强的时代特征[1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4]。人们通过交往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反过来,这些社会关系会成为促进或抑制个人发展的因素[15]。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的形成与演进,不能忽视具体的个体交往实践,阐释历代领导人体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必须要理解社会交往中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同日常生活中体育参与的个性塑造之间的互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代表人物在生命历程中对体育运动参与、关注和价值取向,在个体经验和具体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基础上,关注个体体育观与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集体体育观的形塑、传承与演进历程,尤其关注领导人的体育观在中国体育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中产生的执行力,探讨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对百年来中国社会群体记忆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影响。

2.2 组织: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社会制度互动演变中对体育认知拓展与制度学习的诉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交往活动的组织,历代领导人的主政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体育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呼应。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领导人体育观的发展历程可以进细分为7个阶段: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体育观的初步形成(1921—1927);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解放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体育实践中对军事体育的功能认识与组织化拓展(1927—1949);建国初期对战争年代军国民体育观的延续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体育教育意义的重视(1949—1966);特殊时期在整体停滞与局部发展中领导人对体育附加功能的强化理解(1966—19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对体育观念和体育政策的影响(1976—1992);改革开放现代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社会体育观念的冲击与整合(1992—2012);新时代人本主义和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养成对体育观念的影响和体育治理的诉求(2012—)。

在各个历史阶段,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但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社会制度的互动演变中群体对体育的认知拓展与制度学习的诉求始终在组织层面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强烈的实践指向使发展体育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曾忽视的重要工作,也成就了历代领导核心关于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诸多共识。

2.3 国家:民族国家跨越式发展与向世界历史转变中体育话语体系的共生演化

百年中国共产党史同步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一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华章,领导人的体育观在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实践中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执行力,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与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多种国际体育思潮相互碰撞融合,对体育的普世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结合产生巨大影响。

联系世界范围内的奥林匹克运动,按照顾拜旦的蓝图,试图遵循一定时间周期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让体育运动服务于各国人民,服务于世界,这种思想在20世纪初期是带有空想性质的努力,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种理想显然成为饱经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的普遍呼声。体育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结合,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这种选择从建党初期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6]。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历代领导人的体育观在促使体育发展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形成与演进的国际话语背景,也将会影响未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形成与演进的话语指向

经过百年的历练和探索,上述三种语境中对体育的认知变化向着“关系”的领域开掘,不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发展的文化土壤与思想源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中主体性问题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体育/运动、人、社会乃至物/自然之间,正在发生多元互动关系,有融入、适应、协商,也有博弈、权衡、斗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多重力量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形成与演进中得到呈现与折射。

3.1 思想引领

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指导,体育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体育史也可看作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相遇、碰撞、改变和构成的关系形态史。在这一意义上,体育的发展涉及三层关系,即体育与人类进化的关系,体育与文化、政治、经济或者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体育组织的变革关系。诸多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在体育与人、物、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中,人的主体性问题无疑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将微观叙事与宏观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在历史疏证、材料整合的基础上,从个体、组织、民族国家三个层面观照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历代领导人的体育观,从历史性、社会性、空间性的视角理解和解释建党百年来历代领导人体育观的产生、形成、嬗变和发展轨迹,兼容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耦合性问题,在历史、现实、未来的立体时间轨道中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对体育的认识深化与实践拓展。

3.2 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历代领导人集体奠定了人民体育观念,思想力与执行力的强大结合,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体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得到印证。

从极具危机感的救国救民到军国民体育推广,从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并行到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都体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时代正能量、振奋民族精神、彰显体育价值的普惠性。提倡“国民体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体育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派生演化出不同时期的体育价值观念,在坚持、继承和发展中更多地表现为体育观具体化为体育政策和法规,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直接对接健康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实现体育观念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3.3 文化形塑

在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场景下,世界大部分国家基于传统认同的要素(如地域、网络和记忆)得到动摇,垂直的历史认同建构被巨大的文化缝隙所填补,多元世界格局基本确立。在当今世界,思想样式可以不断翻新,但民族感情却是恒久不变的。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和唐君毅等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提到,如果想要“客观”或正确地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以我们对所欲了解者的敬意,导其先路”。这里的“敬意”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浸润到灵魂深处的民族感情。

体育观念是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及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其产生与发展是外部冲击与内部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体育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作用,他们掌握并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体育的功能与作用,使其直接或间接为实现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使命服务[17]。

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的发展同样面临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双重挑战,传统体育现代化和中国体育融入全球化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重建民族本位的体育话语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观也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文化自我发现、自我觉醒和自我选择生存方式的形塑历程。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研究的论域拓展

4.1 逐渐拓展与丰富的论题

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体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关于中国共产党对体育的认识、关怀、领导与贡献,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毛泽东、周恩来、贺龙、邓小平、江泽民等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实践等。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念的分析与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初创和大革命时期为了完成其政治使命,极为重视体育。早期中国共产党从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用先进的体育思想和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为政治斗争服务,红色体育也随之萌芽。可以说,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是它的主要来源,它的产生是以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为前提的。

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体育思想进行专门研究。《体育文史》曾专门开辟“红色体育”专栏,关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高度重视体育的事迹、理论思想和方针政策。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创业过程[18]。

21世纪初,以申奥成功和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为契机,对三代领袖的体育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毛泽东体育思想是当代体育思想的基石,邓小平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并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江泽民体育思想为我国迈向新世纪的体育指明了前进方向[19]。从中国共产党体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共产党80年的体育思想进行反思,提出“根本向度”(实现人的解放)和“向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命题,并阐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20]。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体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上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借鉴与启示性,将会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思想的一个发展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以人为本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理念逐渐与为国争光、全民健身等体育理念相融合,成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的核心内容,从建设体育大国走向建设体育强国[21]。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体育,特别是群众体育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回归体育本质。通过不同会议和讲话明确中国体育事业的宗旨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目标是建设体育强国,并提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针对体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健康中国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一贯信仰与国家治理的新理念。

4.2 有待提升与拓展的论域

目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育观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关注领导人讲话文本,缺乏与具体时代语境和观念体系的贯通,尤其缺少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化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的影响研究较多集中在体育教育领域,缺乏社会—历史—文化视阈,尤其需要引入文化研究的方法,将体育作为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方式,贯通政治、经济与文化多重视角,重新审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深层互动。在对领导人讲话或著作的文本阐释缺少有效的价值分析工具,理论解释力度不足,体育观研究尤其需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研究相结合,提倡中国立场、世界眼光、跨界方法、实践导向亟待突破和提升,将我国在不同时期体育发展和国内外社会环境变迁的双重考量纳入历代领导人体育观的研究。将这一论题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中进行多个层次的考量,进一步拓展与更新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

4.3 学科整体面对的挑战

构建中国体育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22]。对于体育思想研究,我们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是它能展示气象万千的人类思维方法。体育思想的认识历程包含历史语境中的各种权力关系,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在互动、协商与整合的立体话语体系中构成富有张力的研究空间。在这一意义上,体育思想兼具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它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载体和媒介,也蕴含人类文化互动的交往方式与价值规范,折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引入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和文化研究方法,从马克思社会交往的视角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体育观的变迁,并以此贯穿当代中国以及世界对于体育价值观念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随着体育运动实践的深化拓展,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社会权力关系、民族身份认同、社会治理和意识形态构建之间的复杂关联,在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体育观的迁延历程与发展态势。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语境是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要在“整全的多重远近观”中贯彻三种思维路径,即历史的路径、经验主义的路径和分析的路径。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历代领导人的体育观研究不但要承担起历史学的认识功能,而且要承担起体育学自我认识的功能。百年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相呼应,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对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体育观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上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借鉴与启示性,也为新时代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政策制定和解读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体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夏朝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我们的“体育梦”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