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百年演进脉络

2021-11-23 09:20张剑威刘东锋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强国话语建构

张剑威,刘东锋,石 真

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核心立场与根本宗旨,将体育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策部署重要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的高度。而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全国各省市、区县的进一步推进落实,体育强国业已成为新时代我国体育工作的一项整体制度安排。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即强调要从历史过程当中去探寻事物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对事物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认识,这已然告诉我们要去加深认识“体育强国从哪里来”的初心追求。故本文认为,体育强国不可能凭空生成,而是一个发展性的话语概念[2],其有着历史向度上的逻辑面向。

有关体育强国的研究林林总总,根据本文需要,研究主要聚焦于体育强国历史出场逻辑的文献讨论。(1)体育强国的思想生成起点。徐国琦[3]、邹秀春等[4]均认为体育强国理念提出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面对救亡图存的历史现实,国人从民族主义和政治出发为体育下定义,志在雪耻图存和复兴民族而提出“体育救国”的救亡主张和思潮。(2)体育强国的概念缘起由来。余银[5]、陈玉忠[6]通过查阅史料,指出“体育强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原国家体委主办的内部刊物《体育参考》所刊登的一篇分析东京奥运会各项比赛的译文中。(3)体育强国的含义演进历程。相关学者多是以改革开放为时间逻辑起点,来探讨体育强国的概念嬗变和内涵走向。如陈玉忠[7]认为,我国对体育强国的理解经历以奥运竞技为主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以及综合多维体育强国概念的演进历程。类似的观点还有兰运平[8]的“四阶段论”、汲智勇[9]的“三阶段说”。此类探讨都富有启迪、值得肯定。但当前一个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学界对体育强国话语演进过程的逻辑梳理不够深入[10],基本上只聚焦于短时段的历时性考察,而没有从一个长时段视角下予以审视和阐释。故本文从体育强国话语建构视角出发,并将“中国共产党带回到主体言说的中心”,以体育强国在不同时期的话语表述为切入点,回顾其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走过的百年历程及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

1 理论来源与渊源指引

话语最初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概念,体现为一种运用特定语言的使用方式[11]。而在马克思这里,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2],其生成基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13]。显然,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生成论与建构哲学观契合社会现实反映论,为我国话语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方法论基础[14]。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建构既要符合马克思恩格斯语言思想的价值指引,又要始终站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实历史”的“物质实践”[15]基础之上认识和把握。于本文的核心概念“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而言,应当认为体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我国体育事业前行百年实践探索中,不断汲取理论养料,结合时代特点逐步形成的历史性积累的发展产物。而按照法国思想家福柯对话语“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16]的界定以及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一套组织见解和行为的思想形式”[17]的话语阐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强国话语,不能从拆解词汇的角度来理解,而要从一系列陈述构成的话语体系来理解。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体育实践发展过程中遵循一定的逻辑,以体育强国概念为核心,由一系列关于体育强国判断和陈述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具体的语言载体由各种话语陈述、符号序列构成和表达。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发展历史进程中,始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与根本立场。究寻中共体育强国观的话语渊源,也需从这个层面来展开考察。19世纪,马克思深刻洞察童工受尽身体摧残的现实,认为通过体操(当时指身体运动教育)等手段操练工人,对于克服工人阶级身体畸形的成长趋势与政治志向的片面发展有所帮助,可以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对男性青年一代实施体育和军事的训练,是“作为向新制度过渡的重要条件”[18]。马克思更是主张体育有着可以发展身体的教育作用,生产劳动同体育、智育结合起来,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基本手段与内容。可见,马克思的体育观是把体育、政治、军事状况以及早就未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统筹起来一并考虑的[19]。在这当中,马克思摆正了体育在国家、社会中的价值定位,认为体育是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启发工人觉悟,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体育的强国向度,但相关话语蕴含着丰富的共产党体育价值与目标思想,如以“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人民性向度,以“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向度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加深,从其论述中可以发掘出关于体育强国论的哲学思维与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强国话语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2 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历史脉络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强国话语孕育的革命化色彩

(1)中共初创、苏维埃时期:为劳苦百姓争取体育的权利和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便是要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人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体育强国思想的把握,正是围绕“争取人民体育权利、实现人的解放”在实践中逐次展开的。共产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曾在《新青年》上指出“盖国之强弱,当以其国民之智勇富力为衡”[20]、青年毛泽东“体育卫国”思想则充分体现在“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话语实践向度,党在工人中组织俱乐部、拳术社,关心工人的身体健康,给予劳苦大众享受体育的权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青年工人农民生活状态改良的决议》,明确劳苦青年须注意体育与娱乐,限定工时,提倡文娱体育活动,把青年游戏场、青年俱乐部等列为改良青年工人农民生活状况的必需条件之列[21]。此外,党号召革命青年用体育活动形式接近农民,以体育组织农民,提倡在乡村中组织习武队、讲演队等教农民打拳习武,做团结群众的工作,为建立农民武装服务[22]。而在赣东北革命地进行“苏维埃式文化教育”所开展的“搭五角星”等体育游戏则明显有着红色体育印记[23]。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体育的认识和倡导以唤醒民众为要,带有革命的色彩,提倡尚武救国,进以改造社会,也即是为最广大劳苦人民“实现人的解放”的先决条件。

(2)抗日战争时期:强身卫国,锻炼体魄。中国共产党发起具备全民性的“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根据地国防体育运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体育与军事相结合,以强健的体魄服务于抗日斗争,成为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1937年,贺龙在《新华日报》上撰文号召部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打日本”[24]。1942年,朱德在《解放日报》指明为改进我国军民的体力,务必把陕甘宁地区的文弱之风转移过来。叶剑英则撰文提出“没有铁汉一般的体魄,是受不了战争锻炼的;没有金刚一般的钢筋铁骨,是杀不胜日本鬼子的”[25]。这一系列话语,都阐明练好体育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增强体质、发展军民体育成为抗日斗争环境的客观需要。在抗日根据地,边区儿童团的游戏更是充满抗日意味,如送鸡毛信、打骑兵等[26]。此外,相关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军民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对当时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和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7]。

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体育工作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紧密地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相结合,保家卫国的目的明确,“强身卫国”被赋予了其特定的时代意义。

(3)解放战争时期:大练兵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共在各解放区施行大练兵活动和整军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延安时期广泛开展大比武、大练兵,各类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官兵上下一共参加”[28]。晋察冀边区要求各大众学校的一切工作为解放战争服务,将“中等以上学校、训练班、短师的体育课改为军事课,进行分散、转移、投弹等演习的军事训练”[29]。陕甘宁边区公布的《陕甘边区中等学校的方针学制与课程》《赤卫队训练教材》与《部队游戏》等教材制度,则规定体育课添加军事训练实际技能,以培养部队学子迅猛敏捷、灵活机动的生活习惯[30]。体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为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重要基础[31]。

可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战时体育”的实施,与军事联系密切,带有为抗战、解放服务的性质,目的可概括为“锻炼我们的身躯,打破黑暗的世界,创造光明的世界”[32],其深远意义在于密切配合革命战争,对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2.2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体育强国话语萌芽的政治化表达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的。特殊的国际形势下,为巩固国家新生政权,体育的功能还被赋予了一定色彩的政治功利性。新中国成立不到一个月,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代表大会召开,商议与明确“新体育”建设基本要求与路径的各项事宜,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当时形势判断,对体育在国家建设中的角色认知是“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建设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33]。这一时期,为坚决抵制“两个中国”阴谋,稳定国内形势,1953年11月,中央体委党组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的工作报告中批判体育工作脱离政治的倾向,并注意加强对体育工作者及运动员的政治思想教育[34]。1954年元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明确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和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954年11月,全国总工会颁布的《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提出对职工体育运动“积极领导、逐步发展”的工作方针,同年推行“劳卫制”,旨在培养健壮、勇敢的祖国保卫者和建设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强调“体育运动应服从人民公社的统一安排[35]”,突出了体育发展的政治目标。1966年后的“文革”时期,体育的政治功能存在不适当的扩张问题[36],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一个停滞期,但其中曾一度复苏乃至出现过局部的兴盛,总体呈现出“此起彼落的阶段性”[37]。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对国际战争担忧以及国内稳定渴求,体育的爱国劳卫、宣传教育等功能被新生政权异常看重,国家对体育的认知更多的是考虑把生产、保卫祖国和政治目标放在体育功能的重要位置。诚然,新中国成立初期虽未直接采用体育强国的提法,但党对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已有战略基础性的认知与判断,“以体育服务国民健康”“以体育促进国防建设”“以体育助力国家政治”以及“以体育推动国家崛起”在建国初期便是新中国体育肩负的基本使命。

2.3 改革开放新时期:体育强国话语初步生成与发展的战略性追求

改革开放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在“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8]战略决策的科学指南与引导下,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工作都重新前进,加快步伐,制定发展战略。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体育最发达国家之一”“为使我国进入世界体育强国行列而奋斗”的目标[39]。原国家计委统计局则在《关于198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中的“卫生、体育”议题之下指出,“1982年体育战线捷报频传,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选手在第九届亚运会上获61枚金牌,赢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分第一……全年有845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40]。在这种局面下,1983年国家体委根据体育发展形势,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41]。有学者指出,80年代初中国乒乓球、女排连续登顶以及亚运成功申办是国家体委提出第一轮体育强国战略的直接诱因[42]。而在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后,我国对踏上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里程、新梦想更是得到加强。1984年,中共中央在总结35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基本经验基础上,根据邓小平指示,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43],第一次从中央层级明确提出了“体育强国”的话语概念。文件中一共有3处明确提及“体育强国”:第1处是在肯定了中国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后,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里程”;第2、3处均是对体育战线表达号召性与鼓动性的憧憬期盼“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以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强国强民”“在体育战线全体同志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此外,明确要求“各级体委都应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研究制订体育发展战略”[44],在这一战略要求下,1985年国家体委第一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讨论会召开,一致认为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之后从1985年冬到1986年夏,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先后开展地方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讨论会,研讨如何从本地区地方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体育[45]。1987年,国家体委《关于加强体育理论建设的决定》明确“体育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规律,为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46]。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路逐步走向正轨,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体育强国从战略理念走向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在代表思想上,邓小平曾多次指示国家体委要加强体育工作,要求“提高水平,为国争光”,指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47]。在“坚持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强调“发展体育,振兴中华”、题词“发展体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48]。进入21世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胡锦涛明确提出“国运盛则体育兴”“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将体育强国建设视为我国整体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明确了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实现体育强国的根本路径[49]。这些论述,反映了几代领导人在对体育强国核心价值要义认识上的连续性,凸现一种体育主张上的继承与发展上的递进。

概括而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育强国作为一种具备“战略目标预设”性质的话语被正式确立与提出,有助于政府明晰体育在伟大复兴强国战略中的发展样貌与价值定位,蕴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政策话语。

2.4 新时代:体育强国话语丰富与跃升的制度化推进与系统性阐释

党的十八大开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新时代体育发展摆在了社会进步、人民健康、中国梦实现之中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不同场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述。如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的代表时提到,“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50]。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51],这都深刻阐述出体育发展与国家强盛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遵循着这样一种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论断,将体育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策部署重要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为“十四五”时期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相比于上几个时期,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体育强国话语建构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在实践层面,2019年9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将体育强国视为一项政策举措具体扩展分解成为“三个阶段目标”“五大战略任务”“六大政策保障”与“九项重大工程”,对未来30年的体育强国推进建设进行了战略谋划。而按笔者的整理,至2021年3月全国范围内已有21个省级行政区陆续采纳和正式颁布了体育强省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当前省级政府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政策扩散效应已初显规模,属迅速扩散阶段。

在理论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新时代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而体育强国建设是其内在逻辑与核心内容之一。这就意味着,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不仅是新时代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直接性理论来源,而且也反映出对体育强国逻辑或话语体系的认识问题。在笔者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讲话和论述中,已从多维度认识和揭示出体育强国建设的深刻内涵,至少可以从如下几部分或理论视角进行归纳与阐发。(1)关于体育强国基本内涵——“体育是国家强盛应有之意”[52]“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53]。(2)行动论——“只要我们立下雄心壮志,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54]“我们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55]“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56]。(3)战略举措——“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这就要求我们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57]。(4)体育强国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生合力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58]“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59]。(5)人民主体性——“体育强的根本在于开展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让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让人民群众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益,让人民群众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达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6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50]“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1]。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代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要求、体育强国与中国梦、民族复兴的关系、体育强国的人民主体性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对体育强国的理论凝练更具全局性、人本性,揭示了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实施主线与宏伟愿景,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体育强国话语体系。

3 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演进逻辑

3.1 从主体自觉维度看,党的领导是最为可靠的坚强保障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无不充分揭示和验证一个伟大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方针、路线与政策,坚持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和方向,坚持发展体育事业的政府职能,这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我国体育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62]。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内生于市民社会的现代体育治理逻辑,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是在不具备社会内生现代体育的条件下,在一个后发国家基础上,循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起步前行的。在这之中,作为我国体育治理的关键主体,党给予全面系统的思想指引、政策指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必备条件,是党的体育战略得以顺利实现的坚强保障,这是近代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和证明的,这与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的实践逻辑及其演进无疑是契合的。事实上,话语建构是有意识的,属于主体能动性的活动,话语活动是被话语主体所塑造出来的[63],以此表达出话语主体的核心价值主张与利益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前行,正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在体育强国话语建构上的自觉性体现。

3.2 从客体需要维度看,话语发展是适应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形成与发展既是一种主体体育思想阐释和话语建构的结果,也是不断从客观体育发展道路实践中适应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转化以及满足国家需要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100年的体育实践表明:体育强国话语形成发展的演进逻辑根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实践,而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决定了中共体育强国话语的演变历程及内涵变迁,同时为新思想、新话语的产生和补充提供源源不竭的营养。纵观每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特定的历史任务与矛盾变化,不断建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国情特点及人民要求的体育强国话语体系,以此实现体育强国话语表达和体育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在认识上有一个不断拓展与深化的递进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党和政府对体育的认知逐步加深,体育与国家的关系,体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角色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从历史进程的层面概括而言: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体育观的核心话语指向是围绕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展开的,体育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助力民族统一;2)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主要任务,体育主要贯彻政治挂帅助力社会主义生产力提升与国家崛起;3)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育的政治性逐渐消隐,应伟大复兴强国战略的价值追求,体育强国战略初步提出,体育主要发挥社会功能融入国家经济发展;4)新时代,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释放更为多元丰富,形成系统完整的体育强国话语体系。可见,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秉持“体育可使国强、体育强则国强”的体育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地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深化进行体育治理的思想认知与具体措施,体现了体育强国话语理论逻辑和我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逻辑的相统一。

3.3 从实践创新维度看,建构路径经历思想奠基、价值理念、历史定位以及具体行动策略的话语切换

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生成和发展经历了民族求亡图存、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场域转换,可见中国的体育强国道路不同于西方模式,它是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体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摸索逐步改进的发展道路。这一话语实践逻辑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体育强国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话语向度上理解,其经历了多个不同维度指向的话语递进与发展。首先在渊源指引上,早期共产党人的体育观有着来自新文化运动“体育能使国强”思潮的启蒙,更多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体育观;而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由于中共尚未成为全国范围之内的执政党,体育强国话语的用词建构并不固定,尚未充分展现出来;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已有战略基础性的认知与判断,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后从历史演进的视角作出“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定位判断;迈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不同场合对体育强国的核心内涵、价值指向与实践特质作出系统阐释,体育强国业已我国体育工作的一项整体制度安排。从宏观层面来看,不同语境、不同层面下的体育强国话语在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以及行动策略等几个不同维度蕴含着不同的体育政策意味,凸显出我国社会变革发展进程中的不同实践面向。概括而言,从新民主主义时期“体育能使国强”理念孕育萌生到新时代体育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中共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进阶过程,并呈现出清晰的发展理路。

4 结 语

中国共产党对体育强国的百年探索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历史进程。在话语建构论启发下,本文将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战略生成解释为一个“话语建构”的过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建构既是一部体育思想史,更是一部社会实践史。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以体育促进国家强盛”是当前中国体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引领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轴心,中国共产党对体育强国话语的科学建构和准确运用,必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猜你喜欢
强国话语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画与理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秦晋争霸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