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莉,叶心明,陈林华
“ 健身 ” 对于国人,是一种新的旧事物。以往,人们称之为 “ 锻炼身体 ” ,进行的通常是太极、武术、登山等户外体育运动。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则更倾向于跑步、瑜伽、健身等室内活动。一类痴迷于健康文化的群体正在兴起:他们对健身情有独钟,定期去健身房健身课程。依照笔者经历,大学及其周围总是不乏健身房的存在,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多听到健身经历的分享,许多人都会说自己正在健身。从更大层面看,近年来, “ 健身 ” 话语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朋友圈涌现大量健身照片,马拉松抢夺名额的新闻不绝于耳,以及随处可见的健身广告等等。另外,健身穿戴设备也越来越专业化……年轻一代对健身的定义多有不同,但不同的言语表达代表对自身健身的定位与认知。
究其原因,人们也许会归结为马斯洛需求层次,但这种理解是浅薄的,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与发挥的功能。健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一定基于其预先设定的目的而存在,也可能是该现象存在之后而衍生其功能。相对于简单的归因,笔者更期望理解:同龄人是如何走上健身之路的,是主动还是被动行为?健身的目的是对健康的追求,还是其他?而健身又给行为主体带来了什么?
本研究选取了一所校内健身房作为田野调查点,校内健身房由于价格优势备受青睐。关于研究的前期准备,一方面,笔者作为一个常规健身者进入H大学健身房内进行锻炼、观察和了解健身的基本情况,具备较好共情能力。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综合选取三个抽样维度:形体、健身年龄、性别,结合主观抽样方法获得较为良好的样本。笔者抽取了10位被访者(5男5女)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H作为个案编码的首字母,依次是阿拉伯数字(访谈的顺序)、性别、身份。中间用短横线 “ - ” 隔开。例如: “ 被访者1号,男,研究生 ” 表示为:H1-M-Y, “ 本科生 ” 则用字母 “ B ” 表示。
为了使抽样的结果更丰富,笔者特别在资料收集上,对10位受访者进行了较为正式的访谈与文字化记录,并通过微信提问进行补充,因而,资料的收集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不断地总结与分析之后,以类属为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消化和提炼。
福柯认为身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现代社会,规训身体的权力话语已经层层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往往通过层级监视、审查和规范化审判三种典型的方式进行规训,通过访谈发现在健身者的身体实践当中,上述方式更多表现在健身者的凝视、群体资格的塑造等外部力量。
在访谈中发现健身者对于身体的认同多发生在凝视情景之中。一般在文化理论中,我们往往将 “ 凝视 ” 与旅行(URRY J,1992)联系在一起。旅游时,景观需要被凝视,它塑造了旅游者的视线;同理,旅游者又总是寻找着符合期待的景观,从而得到视觉体验的满足。如果,我们将 “ 景观 ” 换成身体,这种 “ 凝视 ” 也是成立的,在健身当中,其表现为:健身者处于 “ 被看 ” 的位置,而他者则处于 “ 看 ” 的位置。
受访者H8-F-B是一位较为肥胖的健身者(体脂率33%),问及关于健身的原由和关于美的看法,她表示: “ 健身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减肥,作为一个胖子是很辛苦的,因为这个社会对于胖子并不是那么友好。很多时候,在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面前,我都是不自信的,胖体型的自卑也使我其他方面的自豪感大打折扣。 ”
的确,随着审美的发展, “ 苗条暴政 ” 重塑人们的审美观,纤细、柔美等特质被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所追求,这一方面也迫使胖体型的女性,用符合社会审美标准要求来凝视并改造自己的身体。对于健身男性而言,男性气质的展现则更多地聚焦于拥有肌肉线条的阳刚之躯。正如受访者H4-M-Y表示对自己的腿十分不满意。 “ 做梦都想把腿变粗一点,感觉像两根甘蔗,所以我不喜欢穿短裤,非常自卑。 ” 男性身体和女性身体一样,都成为整个社会观赏与评价的对象。
“ 因为自己太胖了,我是一个很害怕让别人看到自己不足的人,我想以最好的姿态示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后投来鄙夷的目光,会受到打击,有点想逃避。 ” 受访者H9-F-B作为一个有一年半健身经历的健身者,在健身房也会因为自己的胖体型而自卑,在被凝视的过程中,怀疑自身。受访者H9-F-B表示: “ 在健身房这种健身者集聚的场所,大家会进行一些比较,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暗自较劲,主要是看你专业与否。很多人明显一看就是健身小白,动作扭曲。还有一种比较就是看肌肉练得大不大,男生多会比较肌肉的大小,而女生一般就关注线条好不好看。 ” 从叙述当中,可以发现,健身者之间的互视常常会带有一种社会距离感和身体等级化,从而产生了身份焦虑,凝视暗含了他者主观上理想身体形象,从而使自己根据他者的审美标准来改造自己的身体,无形之中的比较就已经自动地将对方或者自己类别化、差距化,因此健身者之间也就形成一种潜在的社会距离感,而这种社会距离感关系着健身者的身份认同,从而不断迫使健身者去身体实践。
好的身体与体态在社会交往当中能够给人带来自信,也能够使人在心理上呈现开朗的特质。人们通过身体的生理属性来感受其社会属性,生理经验往往被社会经验修正。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人的身体性质、文化角色与公共定位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对身体的关注,同时也代表了人们把关注力放在了作为 “ 自我 ” 表现的身体上,从而也使得 “ 身体 ” 变成了自我的一个指涉。在这样一个 “ 看 ” 与 “ 被看 ” 的时代,身体卷入到人类的审美实践中,成为被观赏与比较的对象,隐形的权力正在依据某种审美主义话语对身体进行监督和矫正。
笔者认为身体认同的前提是使个体行动者在特定的空间情境中或在面临多重社会力量时被赋予 “ 群体资格 ” 。这里的群体资格可以定义为行动者在符号空间中所获得的群体成员的特征。健美队成员选拔场域是一种典型的符号空间生产情境。
受访者中有三位健身者是H大学健美队的队员。根据三位受访者的叙述,笔者发现健身者身份升级的群体资格的获得是在加入H大学健美队时开始的。群体的身体认同必须在一定的符号边界内产生,身体认同的形成依赖于身体在空间中的共同在场以及象征互动的获得。用吉登斯的话来说,身体参与的典型互动是共同在场的互动,共同在场是以身体的感知和沟通方面的各种模态为基础的。
首先从H大学健美队谈起,据受访者H1-M-Y说明,每年H大学的健美队都会招生,他回忆说: “ 并不是每个喜欢健身的人都能够进校健美队,想要进入健美队要通过选拔,每次选拔都是公开公平且公正的。一般喜欢健身或者想要健身的人都在学校健身社,学校健身社和学校健美队是级别。简单来说,健身社没有门槛,而健美队有门槛。讲到健美队员的选拔,如果你对自己的身材自信,就去参选,主选官不仅是学校出名的教授、健美小姐、更是曾经的亚洲健美小姐冠军,如果她觉得你能行你就能成为健美队的一员。选拔时,男的直接脱掉上衣和裤子,女的穿紧身衣,这样老师对你的身材一目了然。 ” 从受访者H1-M-Y的叙述中,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健美队选拔这一社会情境的特征,其特点是许多健身行动者共同在场,包括权威人士,在这一特定的场合,囊括了彼此之间用以沟通的所有身体姿势与符号意义,获得权威人士的认可,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获得了某种 “ 群体资格 ” 。
在权威人士规范化评判和审查的作用下,健身者被放在一个等级排序体系中,要想获得群体资格的认同,健身者往往会充满竞争性,不仅与他人比较,也与自身进行比较。 “ 群体资格 ” 的存在有形或无形地对健身者行为与心理施加了影响。
如上所示,健身者受到凝视和群体资格界限等外部规训机制的影响。但是健身者所表现出的健身热爱和认同,并不能单凭外部规训力量就能实现,通过访谈发现,存在支撑健身者 “ 痛并快乐着 ” 的健身行为的内部规训力量。
布尔迪厄关注身体的 “ 象征性斗争 ” ,认为身体表现——个人的品味(服装、食品、住所、娱乐、文化修养)是战场上最能凸显身体的 “ 象征性斗争 ” 。品味是阶级的指标,而巩固与延续现有统治阶级的最佳方式是保持高品味的生活态度,维护 “ 区分 ” ,创造品味,营造新的生活态度(李叔军,2012)。大学生的健身身体规训策略:将身体符号化,即将 “ 健身 ” 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品位象征,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冲动,进而驱使人们采取行动。
健身是 “ 酷与时尚 ” 的指代, “ 健身 ” 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它越来越趋进于一种 “ 酷的时尚 ” 。当问及为什么坚持健身,受访者H6-F-B表示: “ 想要与众不同。目前女孩子很少增肌,这很酷,这种方式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健身的女孩本身给人一种时尚感。 ” 受访者H9-F-B表示: “ 相比苗条纤细的女孩子,健身使我看起来强壮也没关系,酷就够了。 ” 笔者发现,在受访者中,女性更容易将健身视为一种 “ 酷的时尚 ” 的象征,而男性更多的是将健身看作是 “ 力量 ” 的代表,即阳刚之气的表现,这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对于健身态度以及审美的差异。
健身展现 “ 健与美 ” 的气质。受访者H2-M-Y问其健身原因,他认为 “ 相比于跑步,健身更能增加男性气概,更man一点。 ” H7-F-B表示: “ 对臀部不满意、有点驼背、腿有点粗。健身能让我体态更优美,而且能和办公室另外3位师哥有更多的健身话题,他们超健美。 ” 可见,日常仪容和外表对于个体身体具有社会意义:良好的形体是行动者向外在世界展现自我的重要面向,健身活动也是维持健身者社会角色和身份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健身作为塑造形体、展现健与美的气质的重要活动受到行动者的青睐。当受访者被问及理想的形体,4位男性健身者表示期待拥有彭于晏般的身材,1位向施瓦辛德的身材努力;4位女性健身者期待通过健身让自己的身体更具有线条美感,1位期待更大更美的肌肉感。人体美的创造、健壮力量美也构成了美的内在结构,人们不仅赞叹健身者匀称协调、健壮结实的体魄,也倾倒于其力量的展示与表现。健与美的个体形象与气质不是化妆就能展现的,它需要持续的努力与毅力。
健身是健康的象征。不同于以往 “ 无病就是健康 ” 的观念,现代人经常会遭遇各种焦虑、疾病,而这些风险是潜在的。大学生的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素质甚至不如中学生。在受访者眼中,健身是通往健康的象征,正如 “ 运动总归是会带来健康的 ” 。无论是在个人认知还是文化宣传中,运动健身更多地被认为与健康紧密相关,访谈结果恰恰也印证了这一点。受访者H2-M-Y在健身一年后,由于学业繁忙不得不中断,当问及为什么又开始健身时,他表示: “ 因为我生病了体质变差,所以去了健身房。 ” 受访者H7-F-B表示: “ 主要原因是前一段时间肌肉拉伤,我想锻炼一下肌肉,增强肌肉的力量,减少受伤的频率。 ” 另外,在谈及健身带来的益处时,10位受访者所提及的益处之中都包括 “ 健身促进健康 ” 这一观点。可见,健身已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存在于健身者的社会记忆与认知结构里。
总的来说,身体是消费社会中最典型的商品之一,自然也被各种功能和符码包围(唐军,2019)。美丽、时尚、健康已经为健身运动提供了充足合法性保障,健身者通过健身主动建构自身的符码,获得自身的认同,通过健身运动把认为不适合自己的身体改造成符合自身想象的身体,带来明显区分创造认同。在健身过程中,身体越发成为人们自我认同感的重心。
布尔迪厄在分析身体的时候,考察了身体在现代社会中被商品化的各种方式,这不仅仅包括劳动力的买卖中涉及身体,也涵盖了身体通过一些方式成为更加综合性的身体资本形式,具有权力、地位、独特性符号形式。身体资本的生产是指以一些特定方式发展的身体被认为在该社会场域中具有价值。而身体资本的转换是指将该场域中的身体参与转译成不同的资本形式,如货币、物品和服务等经济资本、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等(克里斯·希林,2010)。访谈发现,健身者通过锤炼身体获得身体资本,并在一定场域中实现身体资本的转换从而获得社会资本,消费的身体得以体现。
4.2.1 身体资本展示的比赛情境特点
首先关注身体资本转换的场域特点。H10-F-Y回忆到: “ 健美比赛时,为了更好地展示身体的线条,女选手穿运动背心短裤或者比基尼三角裤,男选手只穿比赛的三角裤。在候场那,会看到每个比赛选手的状态。大家都会以身体来衡量对方。上场时选手会逐个上台进行一分钟左右的个人展示,然后接着排成一排进行规定动作的展示。出场的顺序由抽签决定,在裁判的指令下交换站位,优秀的选手站在舞台C位,所以根据台上的站位大概就能推断名次。 ” 受访者H3-M-Y参加过两场健身比赛,他讲道: “ 通过参赛及观赛,我发现比赛场景具有如下特点:场地多选择在一些大形体育馆或旅游胜地,除了参赛选手和裁判之外,还有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在场。现场还会有媒体、赞助商。氛围很是激烈,普通观众一般就是看个热闹,惊异于选手们的身体呈现,而专业健身选手就会比较一下对方,甚至像裁判一样来评价他们。 ” 从以上叙述中,笔者总结了健美比赛场景的特点:诸多健身人士共同在场,着装少,有权威裁判来评审打分划分等级;现场多种身份群体在场,人员较多,见证赛时,环境氛围热烈。在比赛场上,有一些象征活动尤其值得关注,如在每个选手个人展示后,便由所有台上选手进行规定动作展示,裁判会根据优劣进行站位调整,选手的眼神交织暗自衡量,在后台窥探并比较对方状态等在本文中都被视为身体的象征活动,通过身体的共同在场与象征互动完成了符号空间的生产。行动者一旦进入共同在场的情境,身体的知觉和认知通过这种象征互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健美比赛这样的情境中,行动者敢于裸露自己的身体,表现了行动者对于这一情境和自我身体的认同。
4.2.2 身体资本的塑造
身体资本在此指健身参赛者们的身体展现,不同于一般我们所讲的消费的身体,往往是消费各种化妆品、名牌衣服包包来塑造我们的身体形象,对于健身者,尤其是对热衷于比赛的健身者来说,健身健美在上台的那一刻才具有重要展示的意义,这种展示是通过把自己的身体雕琢得十分极致来实现的。如受访者H1-M-Y所述: “ 这个过程其实挺痛苦,但是值得。备赛几个月期间要刻苦锻炼,甚至一天锻炼两次,每天必须吃很多,在临近比赛的一个月内,锻炼和饮食控制要更加细致,每天的摄入要远小于支出消耗的能量,所以整个人会很疲惫。比赛前一周断盐,每天狂喝水,大概8升水,赛前两天断水,让自己上台时保持身体线条十分清楚,肌肉拉丝的状态,上台前多吃碳水,为了让肌肉饱满,这样看起来肌肉大块且具有线条。比赛时男生的体脂率非常低,大概是4%~5%,非常难受但也非常爽。 ” 受访者H10-F-Y回忆赛时服装选配以及风格展现, “ 自行选配礼服时,有人会选择可爱风、淑女风、御姐风。这时裁判的评价可能也会更加偏好自己的审美,在风格方面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是所选的衣服其实是为了更好衬托与展现自身的锻炼痕迹。 ” 健身比赛时,选手们之所以采取某种特定的衣着风格和饮食样式,关系到其所倡导的对于身体的审美取向与有限资源的争夺。日常的锻炼是身体资本形成的必经途径,而参与比赛则是身体资本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规定动作的展演,把自己的身体打造的具有侵犯性。健身比赛场域赋予了身体特定的形式、活动与展演,有效地巩固身体资本。
4.2.3 身体资本的转换与再生产
身体资本转换成经济、社会网络等资本并进行再生产。不难发现,健身比赛相当于一场选美活动,具有起始、轮次与终结阶段:健身者都勇于将平日里严裹的身体呈现出来,任人评头论足。另外,健身比赛有一定的组织和程序,经过初选、复选由专家评选决出最后的胜利者。他们往往名声大噪,身价提升。通过健身比赛,健身者们互相评比,了解自己不足后加倍努力。健身比赛通过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使得身体实践成为一种社会仪式化的活动,通过仪式活动的展演使得健身者能够获得身体资本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健身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社会地位的上升,收获更多的资本。受访者H10-FY回忆到: “ 比赛结束后,我被很多公众号和app推送变成了一个‘健身小网红’‘比基尼女神’。出名之后收到了许多赞助,平时的补给就不成问题了。 ” 媒体能够将比赛讯息、健美比赛选手的高光时刻传播给大众,让他们被更多人熟知。社会舆论对于健美选手认同与欣赏对于健美选手来说是一种享受、鼓励与认同,据此他们也能够获得更高的人气与声望,而这些对于选手来说,都是珍贵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也获得了诸如健身补给,奖金等经济资本。在一个开放的赛场上,每个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财产,自身的符号资本,即打扮、自我表现、身体锻炼状态等方面的能力,去获取更多的资本,包括物质、名气声望、认同等方面的资源。这也是身体资本再生产的起点,实现身体资本生产——转换——再生产的循环。
通过对健身比赛的回忆,可以发现,健身比赛提供给健身者更多社会地位的上升空间,从个人的身体向社会的身体过渡时,健身比赛给健身者提供了身体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呈现的情境,在健身比赛这一场景中,他们虽然很少有言语交流,但是不同于私领域羞怯的身体姿态,勇于展现身体去比拼,去获取更多的资本转换。健身行动者关注的不仅仅是 “ 打量 ” 他者的身体特征与姿态,当然还有时刻保持与控制自己身体的状态,实现身体资本的转换再生产,这是积极而主动的身体消费过程。
特纳将身体看作一项规划,其内部和外部都可以通过监督、培育和维护的方式去实现功能的充分运转(特纳,2000)。通过以上讨论研究,深入理解大学生健身行为动机背后的社会与自我规训的过程及其行为意义。在健身者们的互相凝视中,涉及权威人士以及社会所形塑的一套健身审美标准,健身者之间产生社会距离感与类别化,在 “ 看 ” 与 “ 被看 ” 中通过健身实践寻求突破,带来身体的改变,获得群体资格,于是在自我愉悦和社会认同的作用下,健身者们能够收获积极的自我认同。受到健康主义的影响,人们渴望控制身体,关注身体的符号价值,将健身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带来对健康、时尚气质、健与美的形体的追求,男性健身者更多地将健身作为提升力量的主要手段,而女性健身者则倾向于认为健身是酷时尚的象征。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身体作为一种资本投入生产与转换,健身者在参加健身比赛,达到期望的符合要求的标准后,身体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并且达到身体资本再生产。
总的来讲,在当代社会,健身对于健身者们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体育运动的自然价值(即是对健康生命的重塑)和社会价值(对健身者的尊重和认同等),健身者们走上健身之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因为 “ 凝视 ” 中,群体资格的获得与认同,还是因为健身的符号价值追求,消费社会中的资本获得,外在规训力量在的发生作用必然以健身者内化接受为前提,在内外规训机制双重作用下,健身者对其反应并形成主动积极的自我规训力量。笔者认为,应该关注培养自我规训的力量,加强宣传与引导,促进健身运动长效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增添光彩,健身运动必将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