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霏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历时百余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在国际奥委会成立之际,讨论的主题即为教育的价值[1]。教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从古奥运会的兴衰就可以看出。奥林匹克教育早在古奥运会诞生之际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雅典体育教育注重身心协调发展,而斯巴达体育教育则重军事轻文化。虽然体育教育方式不同,但都极大地提高了希腊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促进了古奥运会的繁荣发展。后期由于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和学校教育的失败等因素,导致奥林匹克教育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古奥运会由此陷入衰亡[2]。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其教育功能再次被有识之士挖掘探索。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来教育青年。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时间尚短,虽然近些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由于缺乏以长远规划为指导的体验式教育,使得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积极参与奥林匹克事务、国家教育观念逐渐向身体教育方面倾斜,奥林匹克教育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无论是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还是顾拜旦本人,都没有对 “ 奥林匹克教育 ” 的概念给出详细的界定,但是却都强调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3]。较之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 “ 奥林匹克教育 ” 一词出现的相对较晚。1975年,穆勒教授首次提出 “ 奥林匹克教育 ” 一词,用来指代顾拜旦常用的 “ 运动教育 ” 。
“ 奥林匹克教育 ” 一词的出现迄今不过45年[4]。有关奥林匹克教育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各学者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德国Ommo Grupe认为,奥林匹克教育是以能力、公平、团结和和平为中心的特定的运动教育[5]。任海教授认为:奥林匹克教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通过体育运动传播奥林匹克价值的教育活动。何振梁先生认为:奥林匹克教育是 “ 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身体、精神、意志和谐发展的个人,建立一个对人的尊严充分尊重的社会,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世纪做出贡献 ”[6]。虽然不同学者对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解具有多样性,但是都强调了运动的载体功能,以期通过亲身参与运动来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
奥林匹克教育提倡 “ 公平竞争、和谐发展 ” 等观念。当奥林匹克教育运用到自然社会中时,将会促进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观念的普及,从而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奥林匹克教育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时,则集中体现在法律和制度的全民适用性和通过公平竞争来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将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从国际社会上来看,各国之间通过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将会达到尊重彼此的文化、促进国际和谐等目标。
只有在自然环境日益改善、社会环境井然有序的背景下,个人的生存发展才能具备良好的基础,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
奥林匹克教育始终强调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期望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使个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完整的人格,达到身、心、精神均衡发展的目标[1]。基于高度健康的体质和精神,人的性格特征发生转变,倾向于对外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提高。当社会笼罩在这种氛围下,奥林匹克教育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反作用于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 “ 可持续发展 ” 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 “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该理念起初运用于生态环境方面,后来各学科纷纷效用,以此来指导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大会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2014),并呼吁各国政府将其纳入各自的教育计划中。
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呈现 “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的发展态势,这一点从古奥运会的兴衰与教育的荣枯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看出。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态势,早在其诞生之际就显示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萌芽。后期历经磨难洗礼却依然长盛不衰,有赖于奥林匹克运动内部所蕴含的思想、组织、活动三大体系和外部实时更新的环境的良性互动[7]。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百年风雨的航向标,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长期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完善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增进全民健康、建设体育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梳理奥林匹克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脉络: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
通过整理与奥林匹克教育有关的研究资料,分析当前奥林匹克教育开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卓越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公民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可持续发展方面。
1979年,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中国体育从此走向国际舞台。1988年,首届全国性奥林匹克史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召开。会议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一系列成果汇报在充实与会人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激发了研究者的科研思路。这是我国首次引入关于奥林匹克史的国际性会议,对国内进行奥林匹克研究的有关学者和高校师生们引发了巨大的反响。1993年,由任海教授主持编写了《奥林匹克运动》一书,成为世界上第一本系统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教材[8]。此教材运用于高等体育教育教学中,极大地推动了奥林匹克教育事业在国内的发展。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这是我国奥林匹克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奥林匹克教育不仅限于专家学者,转而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扩展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受众群体,也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应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奥运会主办国有义务积极宣传和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和各级各类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的设立,为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带来了参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契机[9]。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还进一步宣传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成为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宝贵遗产。2014年,南京成功举办青奥会。青奥会以青少年为对象,以运动会为平台,为世界各国青年进行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提供舞台[10]。南京青奥会是我国顺应国际奥委会改革潮流、在青年之中普及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即将举办冬奥会之际,冰雪教育的普及又得到了空前的契机。
不可否认的是,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1 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受时间的制约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为 “ 奥运会 ” 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时间尚短;2)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3)该周期往往同奥运会筹办周期相伴相生;4)我国奥运举办年的研究数量最为显著,而后递减;5)他国奥运举办年的研究数量小幅提升,而后递减。
由此可见,奥运会的举办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以奥运会为周期实施奥林匹克教育,将会导致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教育正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连续不断地为其付出心血,用时间灌溉,才能结出教育的果实。与此同时,还会导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地点局限在举办城市之中,使奥林匹克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2 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受空间上的制约
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辐射范围主要涉及举办城市和各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由于经济基础雄厚、师资力量充足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奥林匹克教育系统。而周边乡镇由于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奥林匹克教育在此范围内的开展。但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促使奥林匹克教育在城乡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使其免受发展空间的制约,成了国家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另外,奥林匹克受教育群体还仅限于运动员以及奥林匹克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中小学生等,没有普及到社会各界。
3.2.3 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受实践上的制约
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缺乏实践的落实。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种身体教育,除了相关理论的指导,还需要亲身实践。只有通过参与竞技运动,在遵循竞技规则的基础上养成拼搏进取的性格特征,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算真正理解奥林匹克教育,才能通过实践来落实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北京市羊坊店中心小学为全国做出了表率。我国多次进行教育改革,希望通过提高体育课的重要性来推动广大学子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进行户外活动。但是由于深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性,教育改革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2.4 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受教育内容上的制约
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种舶来品,其教育内容多以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为主体。目前,在我国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大多没有结合本国的教育特点进行创新,导致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因此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成为目前急需攻克的难题。顾拜旦早在1918年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而不是一个系统[4]。表明了顾拜旦期望各国在奥林匹克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本国国情和教育需求,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可以长足发展的奥林匹克教育。可惜的是,我国目前关于奥林匹克主义的宣传和研究还仅限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和读本。《奥林匹克运动》于1993年出版,并于2005年进行修订。其间又出版了大量的适用于各个年级的奥林匹克运动读本,解决了我国对奥林匹克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问题。但是也要看到其他不足之处。我国关于奥林匹克教育的相关资料依旧匮乏且质量难以保证,也鲜少翻译国外资料[11]。
针对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开展呈现周期性的问题,国家需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来不断激发奥林匹克教育的内生动力,而不是仅限于依靠奥运会的催化作用。奥运会的筹办过程是有限的,但是教育的过程却是漫长的。在制定奥林匹克教育的计划时,要确立长远目标,做好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与赛前任务、赛时任务和赛后任务的互动与衔接。
另外,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有着独特的顺序。毛主席曾在其著作《实践论》中指出, “ 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 ,由此演绎出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文化教育不同,奥林匹克教育本质上为一种身体教育,即通过真实、鲜活的身体实践活动,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加深对奥林匹克主义理解,使奥林匹克主义深入内心,形成自觉的 “ 生活哲学 ” ,即通过外化于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奥林匹克教育由此进入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 的过程,这也是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离不开各级各类相关部门的支持,它们对奥林匹克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方向引领。在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部门较为完善,包括国家奥委会、奥林匹克学院和研究中心、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体育运动组织、各级社区以及大众传媒等[12],应细化不同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功能,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协调发展。各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协调运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上下衔接的组织保证。
除了相关部门的完善和协调外,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还要依靠师资力量的支持。 “ 师 ” 指代一切教育工作者、社区宣传者、新闻工作者以及志愿者,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群体,其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对教育环节至关重要。引进海外优秀教育者进行指导,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确保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后备力量; “ 资 ” 指代包括教材、设备和场地等在内的软硬件设施,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编写结构完善、内容丰富且具有当地特色的教材,引进先进设备,合理规划和运用场地等。
通过采取奖励机制,鼓励师资力量向乡镇地区转移,保证城乡教育资源的相对平衡,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公平的教育环境。
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以实践为开端的。实践是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需要对实践路径进行探索。在学校里,可以将竞技运动引进到体育课和户外活动中,竞技运动是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成立互助组小组内部成员相互监督、互相配合,在增强竞技运动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安全;在社会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呼吁各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定期开展主题运动会,模拟奥运赛场的各个环节,在亲身参与实践的同时又了解了奥运知识,有助于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在家庭中,鼓励开展亲子活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运动项目。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可以培养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公平竞争的意识,是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最基本的单元。以上三个环节之间要形成闭合,通过连续不断的实践来实现对奥林匹克教育的下一步认识、实践,并由此循环往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起初是针对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开展环境教育不仅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还会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从而延展到理解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上。
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长野冬奥会开发的 “ 一校一国 ” 活动以及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的 “ 同心结 ” 交流活动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的典范作用[13]。以 “ 同心结 ” 活动为例:通过不同国家师生的教育文化交流,一方面促进了国家间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利于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我国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 “ 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1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那么可以将生活哲学定义为 “ 人们对日常生活行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 ,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会在很大程度上长期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
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运动作为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此将竞技运动和竞技体育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 竞技运动是基于身体竞赛游戏而进一步规则化和组织化的竞争性身体活动 ” ,其本质是非功利性的,以教育、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 “ 竞技体育是竞技运动的进一步规范化、机制化和职业化 ” ,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彰显着经济和政治功能[15]。
竞技运动与我们所熟知的竞技体育不同,奥林匹克主义正是抓住了竞技运动独有的教育作用,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参与受规则限制的各类身体活动来亲自体会奥林匹克教育。相信通过一系列竞技运动的开展,奥林匹克主义将会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定将指导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不可逆转,作为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伴相生的奥林匹克教育,其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因素的合力。相信经过党和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大力投入,经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惠及本国国民的前提下,将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理解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