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利,王永杰
以游泳对于大学生抑郁症状康复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
受试者均需佩戴心率监测手环,以监测从而保证达到规定强度所需目标心率,每节课共计90min,分为准备热身阶段(15分钟),通过热身准备运动以保障达到规定强度目标心率。以低强度组为例,选取的受试学生年龄为18岁,人的安静心率是60—100次/分钟,平均为75次/分钟左右。低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35+安静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59+安静心率,根据公式计算得出低强度组受试学生的心率应保持在119-150次/分钟范围内。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统一标准,各强度组目标心率定在范围中间值,低强度组:低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5+安静心率。值为0.07>0.05,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低强度组试验后scl-90抑郁维度的分值由3.53下降至3.13,且通过实验后访谈了解,63.4%的低强度组受试者表示抑郁症状有所减轻。
中等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6+安静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79+安静心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统一标准,各强度组目标心率定在范围中间值,中等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7+安静心率。中等强度组通过采用目标心率164次/分钟,每周3次,每次60min为期8周的蛙泳训练后,通过采集中等强度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scl-90抑郁维度得分,并运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性检验P值为0.001<0.05,实验前后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中等强度组试验后scl-90抑郁维度的分值由3.13下降至2.28,且通过实验后访谈了解,92.1%的中等强度组受试者表示抑郁症状有所减轻。
大强度组目标心率公式:大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8+安静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89+安静心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统一标准,各强度组目标心率定在范围中间值,大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0.85+安静心率。大强度组通过采用目标心率183次/分钟,每周3次,每次60min为期8周的蛙泳训练后,通过采集大强度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scl-90抑郁维度得分,并运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性检验P值为0.001<0.05,实验前后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大强度组试验后scl-90抑郁维度的分值由3.13下降至2.52,且通过实验后访谈了解,86.7%的大强度组受试者表示抑郁症状有所减轻。
通过三组不同强度组实验前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低强度组受试者抑郁症状一定程度的减轻,但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中等强度与大强度组受试者抑郁症状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变化。现通过两组实验前后scl-90抑郁维度得分变化值的差异性检验及两组实验后数据变异系数(变异系数C·V=(标准偏差SD/平均值Mean)×100%)对比,进一步发现两组中对受试者抑郁症状影响更为显著的一组。通过两组实验前后scl-90抑郁维度得分变化值的差异性检验,P值为0.004<0.05,证明中等强度与大强度游泳运动对于受试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通过两组变异系数的对比中等强度组C·V值小于大强度C·V值,证明中等强度对受试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好于大强度组。
结合实验后对大强度组受试者访谈了解到,大强度游泳运动后存在肌肉酸痛等身体不适感而造成兴趣衰减、消极应对等不良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强度运动对受试者抑郁症状的正向作用。
大强度游泳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等身体不适感的原因在于研究中选取的受试者未经专业训练、体能不佳等因素,造成了进行大强度运动时,身体有很大几率会被迫进入无氧代谢状态,造成乳酸堆积而引起的。人体运动学专家埃克卡齐斯的许多研究项目的重点就是运动强度与不适感之间的关联,研究中发现,从有氧代谢转变成无氧代谢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在接受心理测试时均会产生消极的感觉。
采用每周3次,每次60min,为期8周的蛙泳训练可以减轻大学生抑郁症状。实验后低强度组受试者抑郁症状有所减轻,但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中等与大强度的蛙泳训练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有显著效果。
中等强度与大强度蛙泳训练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具有显著性差异,中等强度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未经过专业训练、体能不佳等原因,造成大强度组受试者身体不适从而引发心理消极情绪,影响了大强度运动对受试者抑郁症状的正向作用。
根据体能状态造成大强度组受试者身体不适从而引发心理消极情绪的问题,采用游泳运动疗法对大学生抑郁症治疗康复过程中,为避免学生个体差异而导致的身体不适应等问题,应根据大学生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时间,如学生身体素质较弱,可采用低强度每周4-6次,不少于30min的有氧运动;后续根据学生体能状况的增加采用阶梯式的运动安排,逐渐调整运动强度、频率和时间。
根据实验后低强度组受试者抑郁症状有所减轻,但无显著性差异的问题;应延长治疗周期,并注重培养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运动习惯,保持长期的运动状态;根据 “ SMLE ” (即 “ 标准医疗干预和长期运动 ” —Standard Medical Intervention and Long—term Exercise的缩写)研究后续跟踪调研发现,运动的长期效果比药物组更好,运动组中大约有30%的仍有抑郁症状,服药组的比例为52%;患者进入好转期,运动组只有3%复发,而药物组的复发比例为38%,两组差距明显。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关于大学生抑郁症干预与康复工作,建议可针对抑郁症状学生采用开设游泳等选修课程或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各运动型社团发挥社团等学生组织积极开展趣味性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抑郁症群体学生,并可考虑将运动疗法加入心理健康课程规划,这对大学宿舍抑郁症的预防与症状缓解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