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锐
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爆发并迅速在全国蔓延。2019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1],2020年2月11日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CoV-2[2]。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疾病命名为 “ COVID-19 ” ,截至05月25日09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4536例,现有确诊病例134例,境外输入1724例;海外现有确诊病例2848046例。疫情已经持续了六个月,目前还没有特效药能抵抗这种病毒。重大疫情的出现对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了重大考验。有研究显示,个体在遇到一般应激性事件时会产生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防御,不会对个体造成伤害或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一旦应激性事件消失,个体的情绪反应可自行缓解。但如若这种应激性事件超出个体忍受能力或危及生命时,如重大生活事件或严重灾难(重大交通事故、亲人突然离世、地震、传染病暴发等),个体易出现 精神异常的表现。[3]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包括恐惧焦虑情绪、愤怒敌对情绪、抑郁、睡眠问题,以及急性应激障碍,不同人群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各有特色。在全球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同人群呈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本文将人群划分为四类,一类为已感染病毒的患病人群、第二类为集中隔离的疑似人群,第三类为未感染的居家人群,第四类就是与病毒最近的一线抗疫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闻媒体、志愿者等。这四类人群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不能与外界进行大面积接触,要在规定空间内隔离。不同之处就是,受复杂的外界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有所不同。
对于已经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来说,在已经确认患病的时候,患者都会出现心理波动,面对的是身心双重打击。身体上,要经受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病痛的折磨,在心理上,已确诊感染的患者相对更容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因为一旦确诊,就要就医隔离,这时候长时间不能与家人见面、接触会产生孤独感。再加上对自身的疾病的担忧会出现焦虑情绪;同时还要为家人担忧却无法为家人提供帮助,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自己得病或者自己传染给家人而产生耻辱感,这些均可能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已确诊患者容易产生嫉妒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绝望的情绪。由于新冠疫情还没有特效药,所以一旦确诊的患者会对自己未来病情十分担忧,担心病情恶化,担心可能面临死亡。在封闭的环境里,身边的人都是全副武装,每天要面对冰冷的仪器和各种治疗。因为与以往普通的患病就医状态不同,确诊患者很容易陷入恐惧与绝望之中。再加上长时间不能与家人朋友见面,身边都是陌生的患者、医护人员,所以,确诊患者还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由于部分确诊患者都不知道自己可能患病,所以一旦确诊后还会产生悔恨与自责的心理压力[4]。
疫情在不断发展,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在这次疫情中比较容易感染的人群是体质相对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中老年人,除此之外,个人本身就患有一些基础疾病的人群一旦感染后病情也相对比较严重。免疫力在确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确诊患者要保证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有研究显示,体育运动可有效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还能够强健心肺功能、有效的体育运动也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调节情绪、宣泄情感、舒缓压力的作用。对于已经被感染的患者,在专业体育人士的引导下,如果进行适度的训练可以增加免疫力,获得抵抗病毒的原动力,有助于身体康健以及心理健康。
未确诊的疑似人群的心理相对会比较复杂,有一部分人在没有被确诊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心理暗示,给自己定义为已经得了新冠肺炎,由此就会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感受,即使最终没有被确诊,可能也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这类人群,在集中观察隔离期间有的人表现为很难入睡、睡得不踏实、梦多,睡眠颠倒。疑似人群会感到紧张、焦虑的情绪。在隔离期间,许多疑似患者被单独隔离,长起独处会感到孤独寂寞。由于没有被确诊,所以总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病了,因此会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和恐惧。由于被隔离了,这些疑似人群还会产生自卑和失望的情绪。与此同时,很多在隔离之前的疑似人群以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就会掉以轻心,产生侥幸心理。
对于疑似病例患者,这些患者在面对未知的情况下心理波动会比较大。因为他们被冠上疑似两个字,就是有可能被病毒感染,这个时候心里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加重身体上的不适感,这也会让疑似患者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反应。疑似患者的情绪可以进行相对高负荷量的运动,不仅可以舒缓紧张情绪,也可以用运动来缓解在陌生地方隔离的恐惧及焦虑感。身体活动与情绪有着双向的联系,身体活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而这一积极的情绪效益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个体参与 身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运动的坚持性。[5]
未患病人群也必须居家隔离,这部分人群与集中隔离人群也容易表现出相似的状态。在家居家隔离,不断关注各种媒体报道的疫情的情况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对未来充满担忧过分焦虑。有的由于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而对外出产生更为迫切的需求。居家隔离人员也常出现睡眠紊乱、饮食紊乱,有的还会因为居家隔离感到孤独、寂寞,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情绪调适能够有效缓解手机成瘾人群的抑郁情绪。[6]大学生在居家期间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居家隔离期间由于日常活动受到限制,使用电子产品娱乐时间明显增加,研究对象中每日手机娱乐时间基本都在2h以上,其中5h以上者190人(47.0%),存在手机成瘾倾向。NATALIO等[7]研究发现手机成瘾与情绪适应不良密切相关,手机成瘾的青少年中认知情绪调节障碍更为严重。KIM等[8]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的人群中每日躯体活动更少,从而间接影响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居家隔离产生的负面情绪也一样不容忽视。
抗击疫情至今,相对较大的人群其实是居家隔离的健康人群。这类人群可以选择居家体育锻炼,虽然家里空间较小,但是可以将生活用品(例如矿泉水瓶等)作为健身器材来锻炼身体。居家锻炼不需要过分强调强度,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可以缓解疫情带给自己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居家比较适合的运动有简单的体操、力量训练、太极、瑜伽、放松拉伸、亲子运动等都对改善情绪有帮助。对于未患病的居家人群,可以增加体育运动量,从而改善负向情绪。高强度体育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可以纠正长时间在家的不良生活习惯。居家人群从以前正常的工作、学习状态突然转变到了在家一切停滞的状态,以往都是抽时间锻炼,现在有了大把的时间,应该更好地利用起来去进行体育运动。但是一定要注意体育运动的方式方法,不能过量、不能过度,要循序渐进,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科学体育运动活动。现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解封的状态,大家都开始了户外锻炼。但是,仍让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个人防护卫生。
抗疫大量一线人员及隔离病人聚集,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互相影响。虽然一线人员对生死应该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面对突发疫情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也会出现情绪波动。医务人员在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既是事件经历者,也是救护者,职业本身的压力,自身的生存、安全需要及职业冲突,都可能比一般人群更易出现抑郁、焦虑、创伤等心理疾患[9]。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每天都在进行高负荷的工作,除了身体的疲惫外都还要面临着极高的被感染的风险。作为医护人员,如果遇到病患由于外界原因无法第一时间接受治疗的时候,或者因为自己确诊后产生负面情绪对医护人员进行发泄的时候,一线工作的人都会产生挫败感和负面情绪。有些早期由于防护不当而不幸感染病毒的医护人员还会产生自责、无助心理。COVID-19流行期间,筛查出医务人员发生SMI比例高于非疫情情况下的普通人群,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自我控制困难、本人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媒体报道疫情相关信息关注度高、近期频繁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梦、每天关注疫情花费的时间多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SMI的独立危险因素[10]。已有的研究表明,一线抗疫人群心理状况不容忽视。
对于抗击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以及相关人员来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方舱医院有的患者和医生在一起运动的新闻,这对医护人员及患者都是一种正确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在封闭的医院内情绪得到对有效的宣泄。可以分批次地组织前线的医护人员每隔一两个小时进行适当的肌肉拉伸、正念训练等运动,以确保他们能够有良好的情绪抗击疫情、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11]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自身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在身体重压下不适合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做一些低强度的训练更适合情绪的舒缓。值得注意的是,抗疫一线的人群在离开一线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能忽视。在离开一线后,这些人的心理也会出现变化。刚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中的脱离,对于放松的生活状态一时不能接受。在休息的时间里,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增加体育锻炼强度,以免心理产生过大的落差。
疫情发展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不同的人群在面对传媒的信息影响下,对疫情的认识也不同,因此不同人群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同。现在,新增加了无症状感染病例会引起民众的新一轮恐慌。因此,对大众心理的健康问题更不容忽视。要继续对大众的健康问题进行密切追踪,持续关注心理变化进行积极的干预手段。心理干预的方式有很多,体育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干预手段。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阶段性成功,但是国外的疫情依旧令人堪忧。这些不可控因素可能还会导致群众出现负向心理状态,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在疫情期间,通过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可以帮助群众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从而提高改善大众身体健康状况。对于不同人群展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体育运动的干预手段不能简单粗暴,要有个性化地针对不同人群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方案,这也是后疫情时代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疫情状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很多地区的人们都恢复了户外体育运动等相关活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运动的适合千万不能在过于密集的地方开展体育运动。除此之外,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不要佩戴口罩以免在运动过程中对身体带来伤害。面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人们提高了对自己健康的关注,进而也会提高体育运动意识,这是促进全民健康发展的一次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