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和 于杰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各类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内容,要求全体教学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益,达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一种教育理念。而太极拳是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沉淀,代表着我国的民族文化素质,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是课程思政的优秀载体。因此各高校应顺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势,发挥太极拳的文化优势,使得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太极拳文化,从而达到育人目的。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开展太极拳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教学资料不齐全、教师太极拳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和评价方式单一等。各高校要努力弥补自身太极拳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深入挖掘太极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太极拳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
教学资源匮乏是各高校开展太极拳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热门体育课程,太极拳虽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但走进各高校教育视野的时间较短,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太极拳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太极拳圈子与其他更加冷门的中国传统文化运动一样较为小众,且受众大多为中老年人,我们能经常在公园中的老太太、老爷爷身上看到太极拳这项传统运动,但很少能见到年轻人练习太极拳。倘若没有年轻人继承和发扬太极拳文化,那么我国的太极拳文化将会在未来不为人知地慢慢流失,相应的太极拳教学资源也变得更加难以寻觅。对于各高校来说,想要真正将现有的太极拳教学资源整合挪用到太极拳课程教学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太极拳课程教学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现如今,我国的太极拳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并没有实现统一,教学内容也存在许多的空白,各高校完全凭借自身现有的少量教育资源开展“轻度”太极拳课程教学,难以为高校的学生带来完整的太极拳学习体验。大部分高校的太极拳课程都存在重技巧而轻理论的问题,学生有模有样地模仿太极拳教师传授的固定动作,重复反复练习,最后学会了招式但却并不通晓招式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一方面的原因是太极拳理论教学资源的匮乏。许多太极拳教材都将重心放在教学技巧上,对于技巧背后的文化和思想往往一笔带过。许多教师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开展教学,并不会主动将教材中太极拳理论展开教学,从而造成太极拳理论教学薄弱。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太极拳理论教学人才稀缺。我国各地区不乏具有出色技巧的太极拳手,但真正对太极拳背后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有着深入理解的大师少之极少,导致各高校只能依赖于教材开展太极拳课程教学,难以发挥出太极拳教学的德育价值。
上述提及目前太极拳的受众面主要为中老年人,青少年对太极拳知之甚少,大多只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形态,没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太极拳技巧和文化。太极拳运动在青少年心中的印象往往是动作缓慢、招式单一,缺乏武术刺激感,被赋予了“养老”的标签,这不仅仅是对太极拳一项运动的“偏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柔道、拳击、跆拳道等搏击型的武术项目更加受到我国青少年的青睐,本就数量稀少的武术爱好群体被进一步的分化,留给太极拳运动的青少年市场被严重压缩,这导致许多高校即便设有太极拳课程也没有许多学生去选修。由于对太极拳运动的不了解,各高校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难以形成一股庞大的文化推广群体。与此同时,太极拳课程学习的功利性与太极拳文化的内在思想相违背,许多学生参与太极拳课程学习完全是出于学分目的,只为了在期末拿到好的分数,他们在练习太极拳动作时更加注重动作的标准性,止步于技术层面,浅尝辄止,缺失了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难以说得上是真正学会了太极拳。此外,各高校学生学习太极拳运动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大原因是现有的太极拳教学缺乏有深度的吸引力。许多高校太极拳技巧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分割开的,部分太极拳教师只向学生教授技巧“皮囊”,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论和文化讲解。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自然缺乏内生动力去主动了解和研究太极拳运动和文化,更无法从太极拳教学中感受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和哲学思想。
现如今,我国多数高校的太极拳课程教学都是由体育老师兼任。而高校的体育老师往往是综合型教师,并不是太极拳科班出身,也不以传授太极拳见长,自身或是出于爱好,或是出于教学需求,只掌握太极拳的基础招式形态,对太极拳招式的内涵以及背后的文化思想浑然不知,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专业见解,这使得太极拳教学质量不高。与此同时,太极拳教师从本质上类属于体育教师范畴,在课程思政视野下,许多传统的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只能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缺乏足够的思政教学能力,无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太极拳教学中,从而导致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推进缓慢。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太极拳教学成绩评价主要由学生的动作标准性和课程出勤状况决定,缺乏对学生太极拳理论文化知识、思想、品质、行为等思政方面的考核。为了获得好成绩,学生往往只专注学生太极拳的技能技巧,反复练习同一套动作,这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太极拳教学的长期发展。
加强太极拳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和教育价值是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内容。新媒体时代下,冷门学科的教学资源相较于过去变得更加容易获取。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成了各类知识的载体,许许多多的内容创作者都会在各类平台上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教学资源。各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推进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开发太极拳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征集太极拳教学资源,用其丰富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课程体验。各高校还需要优化太极拳课程结构,邀请太极拳领域的大师参与到教材编纂和课程设置工作中,积极听取和采纳太极拳专家的观念,结合本校的太极拳教学实际状况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案,增添更多的太极拳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从而保证太极拳教学的课程思政效果。与此同时,各高校要加大太极拳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在校学生尝试太极拳运动,扩大太极拳的受众面,提高太极拳文化的讨论度,使得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发展多样化的太极拳活动如太极拳比赛、太极拳古装剧等,从而为太极拳教学创造良好的文化和思政环境。
身为太极拳的教学主体,太极拳教师的思政水平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融合程度。课程思政视域下,一名优秀的太极拳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太极拳教学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在道德上保持高标准,能做到以身作则,言行统一,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各高校要拔高太极拳教师的任用门槛,考核应聘教师的思政政治素养、太极拳技巧能力、太极拳理论理解水平以及基本教学能力,严把太极拳教师的专业关、师德关和政治关,从而确保太极拳教师的综合能力达到太极拳课程教学要求。另一方面,针对在岗的太极拳教师,各高校要定期开展教学培训活动,提高太极拳教师的太极拳理论和文化素养,并鼓励太极拳教师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促进思政教学与太极拳教学的有效融合。
每一个太极拳招式的背后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思政内容作为支撑。太极拳教师在开展太极拳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动作技巧方面的讲解,还要向学生普及太极拳文化,突出太极拳中攻防、阴阳、刚柔含义,将太极拳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感知太极文化,理解哲学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顺利开展的保障。各高校要优化太极拳教学评价考核内容结构,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太极拳技巧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太极拳理论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内容,给予学生正确太极拳学习引导和激励,提高学生对于思政方面的重视,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兼备强健体魄和优秀思想道德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将课程思政融入太极拳课程教学是我国各高校推动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对于提升太极拳教学的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太极拳课程的德育价值,加快推进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太极拳课程教学资源,宣传和普及太极拳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引入和培养太极拳课程教学的专项教师,提升太极拳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优化太极拳教学方式,将太极拳技巧和太极拳文化精神教学两手抓;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降低学生的学习功利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太极拳教学中,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