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微 李宇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重视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变革,但因为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学历教育,致使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对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革教育理念、落实有效实践、健全考核制度,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效果,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相关教育理念与思想的有效指导下,为落实培养目标,对相关要素进行组合,增强运作流程的规范性,以为教师、教员提供有效参考的实施方案。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般由目标、过程、制度以及质量构成。其中培养目标就是对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直接在一线岗位上上岗,并且具备良好职业素养、道德技术型以及管理型人才进行培养,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包括: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培养方案、方案落实等,高校需要对自身实际情况、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发展规划进行有机结合,并以此为依据,对继续教育专业结构实施适当调整以及设置;培养制度就是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管理规定,可以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高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培养质量是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得到有效优化与满足进行衡量,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导向,而衡量标准包括:第一,增强开放性,让自我评价系统变得更加多样化,为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第二,注重实践性,将学校、学生以及社会进行有效结合,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将上述几方面进行紧密联系,才能让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获取明确方向,促使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校继续教育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高校缺少对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关注,从而使得教师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培养模式死板。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培养理念的应用,高校继续教育更加注重学历。在教育对象方面,继续教育专业所招收的主要是那些高考落榜的学生,受教育者自身所具备的多样性需求被完全忽视,并且随着普教的不断扩招,继续教育所能够选择的生源范围更小。学生自身素质得不到有效保障,使得教学与管理很难得到明确落实。同时,随着教育市场开放性的不断提升,生源外流现象屡见不鲜,造成继续教育生源的质量得不到保障[2]。
在高校继续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模式通常是对普教管理模式进行生搬硬套,这样不仅无法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而且不利于继续教育的高效、良好开展。在师资方面,大部分继续教育工作通常由普教老师开展,甚至部分老师只是将普教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没有丝毫改变的照搬,具备十分明显的普教化现象。由专业设置方面而言,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和普教相同,缺少较强的针对性以及实践性,不注重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效继续教育通常是普通高校的附属部分,因为缺少对完善、全面保障机制以及管理模式的建立,使得实际教育教学中缺少充足的教师资源、基础设备、实践场地等。由于高校自身在师资方面较为紧张,所以继续教育通常聘请退休教师、在读研究生作为授课教师。由于退休教师自身知识已经固化无法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实际需求,有些研究生的专业不对口,在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等方面缺少明确和深入了解,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保障教学质量,更不用说对人才培养的有效创新。同时,因为经费有限,继续教育学生原本应该享有的资源时常得不到落实。
由于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有效转变,因此在对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高校通常会将普教作为参考对象,可是普教理论性教育较多,而继续教育需要重视对实践的有效落实,所以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目前的社会发展要求,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无法起到有效作用。
在对继续教育人才新培养模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变革教育理念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对继续教育产生更加深层次的认知。所以,高校以及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普教与继续教育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良好、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3]。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在继续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力度,加大教育投入,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以及推动实践教育。重视对自身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将教学与实践以及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以促进我国民族素质以及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前,继续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化甚至僵化,缺少对学生自身个性、兴趣、爱好的充分考虑。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单调而且严格,对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同时继续教育具备明显的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明确引用,所以实际教学所获取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高校能够重视对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通过对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充分考虑,制定有效的学分制教学,增强管理制度自身的弹性化,对选修课分数所占据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鼓励与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新领域进行探索,使其能够发现自身兴趣,尽可能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自身职业的喜爱,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技术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应该重视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既能够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还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显著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针对相关问题、知识点进行探讨与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教师的教学指导,构建全面的监督、检查制度,还有利于继续教育的高效开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在继续教育中,想要对人才进行培养,就需要重视对实践的有效落实。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进行充分融合,以形成其自身的职业能力,所以说实践是落实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并没有受到有效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制度不够先进,并且缺少充足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高校能够重视对课程的科学和恰当设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据的比例以及所用时间。同时,高校还需要重视对实践教学的有效规划,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岗位要求奠定基础。而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对产、学、研进行充分结合。通过对相关资金以及设备进行获取,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高的职业能力,使企业能够得到满足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从而促进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发展[4]。
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进行检测的重要手段,考核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有效明确学习方法以及目的,所以考核的方式、内容、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教育内容分为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而两者所侧重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两者考核内容也不同。对专业理论知识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与体系的完善性,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考察;而对专业技能而言,因为教学内容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可以通过口试、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考核,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考核制度的针对性,而且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在人才要求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求高校能够对直接参与各行业一线的人才进行培养。所以在高校继续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变革教育理念,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教学中的相关机制以及制度,重视对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充分结合,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从而建立有效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