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刚 西北工业大学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国内高校呈跨越式发展势头。无论是高校招生数量,还是整体规模都呈现出几何式增长,对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贡献良多。国家科教兴国理念也反复提倡高等教育学府持续纵深发展,所以高校教学势必要充分利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并将其合理应用于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中,才能发挥资金投入的应用效益。而效益几何,办学效率又怎样将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结合高校实际管理情况,剖析现有绩效评价体系问题,并针对高校的管理制定更为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是保证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提升资产利用效率的关键。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将绩效评价应用于综合评估之中,于高校而言,既丰富了高校评价结果,又完善了评价形式与内容。具体而言,在高校绩效评价中,对评价目的、绩效衡量、指标设置和方法选择等方面均有独立且一致的理论,进而对高校展开财务、教师、科研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纵然每个指标的权重会因为评价对象的关键指标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绩效评价体系对于高校的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具有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绩效一词本身涵盖多个维度,常见的评价方法还是以平衡计分卡模式应用居多。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经营维度和学习与管理维度虽关注点各异,但都从不同视角关注高校运营,所以借助绩效评价可以全面、通透地了解高校整体运作效益。效率指标是四个维度中均要关注的重点指标,资金使用讲究效率,客户维护关注效率,高校运作仍离不开效率问题,所以,本文以效率指标为研究切入点,进行高校绩效体系架构分析与研究。
从效率指标体系结构和演变过程来看,在初始应用中,其只注重“点”的指标,即事物的一个方面,然后再向“面”上扩展,考虑评价的全面性,最终呈现出各个维度效率本质的不同体现。如资源利用效率属于高校建设中的关键投入指标,而投入-产出效率是高校运维层面的总绩效指标等,由此可见,效率指标是绩效评价的核心。
从质量、结果、行为等多角度看,效率指标不仅能透过现象评定本质,还能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将结果作为奖惩的一种重要考核指标。而就国内高等院校这一特殊主体而言,效率指标更容易理解和做出比较。它是一种相对指标,所以不像绝对指标仅能看到绝对量值,而抹杀了绩效优劣差异。同时,效率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只要在任何体系中新增效率指标,就能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又不影响原有绩效评价。另外,效率指标可作为永久性参考数值,同时由于其相对性优势,将赋予各项指标时间维度的纵向可比性,所以,选用效率作为指标更利于做时序分析,进而更加准确地反映被评价主体的业绩与效率。高校在构建基于效率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应始终遵循科学、相关、可比、通用及可操作性多项原则,全面设定,才利于其建立高质量的绩效评价体系,借此开展简单、直接而又全面的绩效评价工作。
随着我国高校建设不断发展,绩效评估中评估依据、评估指标及评估导向存在失衡问题,给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瓶颈。现阶段,单从财务资金效率而言,各个高校中资金投入、短缺与浪费等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在部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也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发挥激励与指导功能,因此,分析高校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客观情况十分必要。
高校绩效评价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晚,相比之下,财务的专项绩效评价的时间较早。但无论全面还是专项绩效评价,其实际运用范围都非常小,实际效果也非常有限。总体而言,高校管理层始终致力于结果导向,忽视过程管理,造成高校整体对绩效评价不够重视,加之各院校分管领导对管理和财务专业不一定精通,仅强调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并不能胜任更加专业的评价工作。这样的管理层导向和思想意识将严重影响高校全体的关注视角,造成高校绩效评价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影响高校绩效评价的综合应用。
在高校现有绩效评价体系中,应始终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对高校绩效研究而言,通常情况下,有些绩效管理评价很难用数字来分析,如科研创新性、学科贡献、未来应用前景、社会效益等,这些若干指标的量化难度大,应多用定性指标加以分析。而具体到定量指标,也应从动态过程及静态结果两个维度进行指标分析,前者考量科学与合理性,后者分析最终获取收益,故指标选择尤为关键。但一些高校,其绩效评价指标设置较为繁杂,难以清晰列示各指标与高校发展间的因果关系,绝大多数绩效管理关注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却没有体现各个指标间的内部逻辑,因此,因果关系链条无法清晰列示,亦不能制定符合高校长期发展的愿景。
随着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也应发生明显变化。在实际制定阶段,需依据教学背景、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进行科学调整,确保绩效评价的灵活与公平。尤其是高校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会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公共社会服务领域。而这些领域不能进行货币量化,加之绩效评价标准不够统一,不能形成多维度对比,导致绩效评价体系作用十分有限,评价结果的科学与稳定性亦得不到保证,所以严格而标准的评价标准建设势在必行。
绩效评价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行为与结果的综合考量。绩效评价的结果并不是其终点,而是整个监督工作开展的起点和极具参考价值的标杆。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行为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既利于纠偏,又利于改进。现阶段,高校绩效评价的相应监督机制不尽完善,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绩效评价的指导意义。因此,前端的绩效评价与持续的监督机制应并行发展,从根源上找出缘由与结论,建立绩效评价工作问责制,形成完善监督整改制,助力高校绩效评价工作的价值发挥。
基于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和高校战略地图的指引,尊重高校特点和事物发展规律,科学构建基于效率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将赋予高校新的管理内涵。
在制定基于效率指标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时,要全面掌握高校的全面发展情况,包括充足的资源、配置效率、办学规模、发展前景等方方面面。以此为基础,作为本次绩效评价体系与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积极推进效率改革,提升资源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将其与财务、管理、科研等多角度、多渠道紧密关联,才能充分落实绩效评价各级职能,从上到下,及时找到现有评价机制缺陷,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管理水平提升。
首先,财务维度。主要体现在资金来源和使用效率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生均财政拨款、年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这些指标的选择评价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而财务状况关系到高校能否正常运转,所以,财务维度的效率指标界定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提高办学效率,促进资金使用,抵御风险等方面具有指导价值。
其次,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其体现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和流程优化效率。主要指标关注日常运营、组织结构、科研成果、学科排名等,对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效率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学习与成长维度。该指标常体现出教师的整体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师生比例、博导比例、重点学科占比等,该指标效率的提升对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研能力等均大有裨益,最终实现个人与高校进步发展的有机统一。
最后,客户维度。常体现于政府和社会大众的期许上。一个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越高,其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的效率性就越强,越能提现出高校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能力,从而在高校自我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教师与社会满意度的提质升级。
国家对高校投入不断增加,但目前仍存在经费利用率低的问题。不仅不符合国家对高校长期发展的规划,也会对其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强化经济核算考核,还应逐步推进教研事业发展,既有助于高校完善管理结构,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还要针对高校关键指标,如资金流向等进行全面分析,借此构建客观、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推动高校以效率为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运行。
完善的绩效监督机制能实现高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全角度监督与分析,这样不仅能保证高校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及时准确反馈各类信息。针对综合评价,制定改进措施,逐步提升资源有效配置,强化有效监督与宏观管理,并启动高校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机制,进而推动高校考评体系有序运行。
本文研究基于效率指标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结合高校现状,及时梳理其绩效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并提出加强体系构建的几个着力点,为明确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意见,为高校的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