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雨 汪丽红 江苏大学
在此起彼伏的科技浪潮影响下,各行各业选择与时俱进,会计行业也无有例外。从1956 年四位著名学者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科学的诞生;到二十世纪末会计电算化飞速发展进入新兴时代,为人工智能数据打下基础;2018 年9 月,德勤事务所财务机器人正式上岗,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会计各项业务,通过对数据的全程操控,监督与控制自动化财务流程,并完成对审计工作的合规性检查。此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机器人相继上市并应用于企业实际业务。这对会计行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改革,对会计人才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危机,人们都处于“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焦虑之下。人工智能作为最先进的技术,对会计行业势必会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会计人才不得不自寻出路。本文将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探究人工智能在优化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精确度,以及减少人为的信息造假方面,以及人工智能能否完全取代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从教学目标、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究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发展方向及对策提出建议。
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慧的技术。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循序渐进,无法一蹴而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有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之分。弱人工智能的定义大致可引用约翰·麦卡锡在1956 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并不具备自主的思维能力。强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的下一发展阶段,在各方面都可与人类比肩。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的关系方面,研究者们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冲击着劳动力。(Manning,2007;Benzell,2015)就目前看来,强人工智能仍是此领域的发展目标,这样近乎类人的机器,不仅在就业方面引起了会计人才的担忧,也在法律与伦理上引发社会性思考,它应该存在吗?
Autor 等(2003) 基于计算机的人工替代效应提出将工作内容依程式化程度划分为程序法式和非程序法式。王奕俊等(2020)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所需的技能划分为五类:程式化操作技能、非程式化操作技能、程式化认知技能、非程式化认知技能、非程式化交互技能。以既定的标准通过简单的身体劳动就可以完成的重复性的、程序式操作型工作的很大部分已经被机器人所取代了;需要中等水平认知能力,规律容易被识别的工作内容,即程序式认知技能的工作人工智能也很容易通过设置的编程指令完成。但对于需要处理具有复杂背景且活动规律不明显的非程序性工作,人工智能似乎无法有效处理。
人工智能作为最先进的技术,对会计行业势必会产生影响。而作为程式化操作型的工作即会计信息处理和数据处理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会计从业人员每天面临着大量繁琐的数据和巨大的业务压力,或许也幻想可以有机器解放他们的双手、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极大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也因减少了人的参与度,造假行为也随之减少。但据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6.52%的企业只引入了如金蝶、用友等主流财务会计软件,34.78%的企业同时引入了主流财务会计软件和财务会计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财务商用不高,在财会领域的应用还在初级探索阶段,但发展速度依旧不可小觑。
然而除却以上对会计行业的积极影响外,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更是一大冲击与挑战。2017 年8 月11 日,我国自行开发的财会人工智能系统由一位从事其他工作的无会计基础的验证工作人员进行验证,相关会计数据被录入系统后仅用15 分钟便把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全部完整生成,且数据无误。相比招聘基础的出纳人员进行传统的手工记账,绝大部分企业会选择速度、精确度、以及安全系数都要高于人工的人工智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暂时没有关键财会人员,如会计分析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总监等缩减,但有43.48%的企业出现了基础财会人员,如出纳、核算、税务的缩减现象。对于基础的财会人员来说,财会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会计决策和管理工作中一部分属于程式化认知技能,但更多部分则需要非程式化认知技能和程式化交互技能。目前人工智能系统可实现每秒30 亿次以上的计算,信息处理速度大幅提高,这得益于现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帮助大型企业从整体上掌控公司的财务信息,并把收集的信息分布到各模板中进行整合,多次模拟后构建完善的3D 或多维空间立体模型。虽然人工智能很容易能通过完全设置的编程命令完成程式化操作型及一部分认知型的工作内容,但是对于需要判断能力和情感灵活性的会计决策和管理工作,即属于非程式化认知技能、非程式化交互技能的工作人工智能是很难解决的。
本次调查的数据同样表明,86.96%的会计从业人员认为人工智能只会取代较低级的会计工作,8.7%的会计从业人员则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会计人员,仅有4.35%的会计从业人员认为有完全取代的可能。从现阶段财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对企业进行会计决策和管理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会计人员在非程序性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广泛应用势必冲击中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为了全面了解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具体从教学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我们发现,高校为应对当前人工智能对会计学生的压迫局面,正在逐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从原来的传授会计知识、培养企业应用型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则加大力度开展特色班级,举办相关讲座、学科竞赛,宣传鼓励学生考取含金量高的会计资格证书,培养学生非程式化认知技能和非程式化交互技能,提高学生竞争力;教学方法也做出了一定改革,从原先广教广学的教学愿景转向更注重于业财融合、理实结合,加强学生电算化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但高校培养计划总体来说仍存有缺陷,有调查数据显示,71.75%的高校仍留存传统会计基础课程,其中53.8%的高校设有财务特色班ACCA,而其中专科院校为提高升学率开设数量超过重点院校与普通本科;综合类院校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率的降低,开设相关人工智能讲座和课程约63.54%,远远超过财经类院校36.46%(张子煜等,2019)。这反映高校教学改革总体不太积极,改革措施不够全面,而且不及时的改革容易导致与市场需求脱节;现实课堂理论多于实践,且观点过于明确导致缺少讨论扩散学生思维,致使学生接收过量知识而无法应用于实际。
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过度强调程序式操作技能,而程序式认知技能、非程式化操作技能及非程式化认知技能培养明显不足,而非程式化交互技能培养则更加欠缺。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代替会计人员进行程序式基础会计操作是必然的趋势。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行业产生的影响及分析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会计从业人员的发展方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会计从业人员转型的策略,即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何种能力,才能在技术的冲击下立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人工智能背景下需要的是会熟练使用会计语言与会计方式来处理复杂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专业会计人才。王奕俊提出“人工智能无法具备的非程式化认知技能和非程式化交互技能越来越成为会计专业人才重要的工作技能要求”。因此,高校可以此为突破点,竭力强化学生非程式化技能。首先,高校应主动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改善课程设置,将人工智能教学引入日常教育,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在课堂中熟练使用计算机,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多角度分析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加分等政策激励大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大赛及互联网创新大赛等赛事中,锻炼数学建模能力及创新能力。非程式化技能同样注重口表能力,人工智能无法通过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直观展示它的观点,这也是人与智能的一大区别点。高校更应利用好学生的课上与课外社团等团体活动时间,多为学生创造表达和交流的锻炼机会,提高情商、灵商,让学生敢于表达,并且可以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对于会计行业而言,传统的财务记账职能正逐渐由智能化软件来实现,因此,拥有扎实会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员,尤其是熟练掌握战略规划、风险规避等管理会计知识的人员,是被市场所迫切需要的。培养出一名顺应市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高校首先就得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即专业知识、职业潜能和学业修养,那么会计专业教育的专业核心在重视初级会计等基本课程基础上,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课程需要融汇经济学、金融学等各科内容,形成完整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由于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处理数据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学科,与人工智能结合也必然要求对数据分析软件的熟悉运用,所以高校应加强对数据分析软件的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化”、具备智能决策能力人才。
荀子有言“学不可以已”。知识本就无休无止,会计类专业知识随技术时代的变化也常有更新。谨慎有余,创新不足、胆识不够,也是我们财务人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需要加以改进的。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学习态度的映射,也是检验学生能否长久学习、耐住性子学习的一种方法。高校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自习环境,及时将校内的现代化设备更新换代,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利用。我们个人应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学习、生活,及时向身边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