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年段小古文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2021-11-23 03:26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朱叶丹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2期
关键词:折枝王戎指向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 朱叶丹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普及,“小古文”也成为一个新的文体出现在教材中,其中中年段甄选了六篇:三上《司马光》《守株待兔》,四上《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结合语文要素 “不知变通”“神话故事”“成长故事”“勤学苦读”“勤学苦练”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聚焦点和痛点。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梳理与探讨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一、读一读,指向语感

北师大王宁教授指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的建构初步能力首先是借助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语感随着言语经验的丰富而增长,随着积累的深度和数量的增多而提升品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读”始终作为抓手,只有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文本教学才会水到渠成。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读这篇课文,然后再指名学生读,通过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由于体裁特征,读出节奏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在学生读不顺畅时首先可以采取划节奏的方式,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样的形式的朗读,学生读出了节奏,就能熟读成诵。

二、疏一疏,指向理解

学习小古文指向的是理解,因此对内容的理解是前提。学生对内容理解了,才会品味语言,生发感悟,积累运用。课文里的注释,是学习小古文的不二法门。如在教学本课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时,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这句话说了什么。“尝”和“诸”这两个字学生直接从字面来说意思是有难度的,这个时候,课下的注释起到了拐棍的作用,学生一读,整句句意便浮出水面——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此外,为了保持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兴趣,意思的理解需要通过深入浅出教学形式来实现。如本课中,学生对“多子折枝”不理解,甚至会出现误解:很多孩子在折枝条。这时,老师可以通过情景问答——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么多小孩都看到了什么?(很多的李子),先出示词卡“多子”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李子的多,再出示词卡“多子折枝”在反复的朗读中千颗万颗压枝低的画面会跃然纸上。此时,对教学难点的理解便迎刃而解。

三、注一注,指向感悟

感悟小古文,还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除了课文下面一些字词的注释,对于有些难的字词可以让学生将它圈画出来,在边上写上意思或感受。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如本课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中的“诸”是许多的意思,但课下的注释里面是没有的,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揣摩句子意思。动笔批注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大胆表达,又锻炼了他们精准表达。

此外,补白也是一种有效的批注形式。本课中的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里“人问之”,问了什么问题,原文中并没有写出来,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在边上标注一下具体问题(“你为什么不去摘呢?”“别人都去摘了,你不去就吃不到李子了!”)并交流。因为适当补白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古文简洁之美:“为什么不取呢?”既然读者都知道这个意思,还有必要去写吗?(没有)古人写文章惜字如金,行文简洁,在不需要写的地方一句废话都没有!这就是简洁,这就是智慧。

四、迁一迁,指向应用

迁移,是对已有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对知识点巩固应用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与课外。在本课的最后,老师可以这样做:同学们,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小故事,《范宣伤指》就是其中一篇。你能用相同的方法试着自己学学吗?

范宣伤指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李亮老师说过:“小学的小古文教学,要把握好三个点,即读通、读懂、熟读成诵。只要简简单单教,不要让过多的分析占据了课堂、扼杀了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小古文是白话文过渡到文言文的桥梁,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无缝衔接的纽带,更是学生触摸中华文脉的通道,其精练的语言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展现了独特的语言美。我们要做的是在传统经典和现代表达之间不断努力找到唤醒的方法。五千年文化,三千年雅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猜你喜欢
折枝王戎指向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江城
王戎识李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金缕衣
德行第一之十七
稿林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