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23 03:18贾媛迪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灌篮 2021年18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素养

贾媛迪 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体育素养”一词自问世以来,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引起一阵研究热潮。在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27号文件”),作为我国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首次明确提出在国家层面全面提升学生体育水平,标志着体育素养将从理念落实到实际转变,因此再次掀起了体育学术研究的热潮,从而研究成果颇多。但是相比之下,纵观过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领域,鲜见关于群众体育领域研究成果,少有几篇对某地区的居民体育素养现状实证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对现状草草描述,没有针对我国居民体育素养提升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在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发展,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贯彻实施和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体育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体育素养的概念界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我国学者针对体育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各抒己见,体育素养的概念从素质教育理念中诞生出来。但对于体育素养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歧,对体育素养概念的定义和属性尚不明确。我国体育素养的概念是由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赖天德在1990年发表在体育科学期刊的《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体育素养是指体育的文化水平,主要包括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和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等六个方面”[1]。2005年,余智在赖天德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在《体育素养概念研究》中提出“体育素养是建立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体育教育的影响从而实现的,主要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2]。赖天德和余智两位研究者对体育素养概念的研究是最早最全面的定义。所以,之后的一些研究也是以这两位的研究成果为蓝本,虽然改变个别词义,但基本内涵相同,更值得肯定的是,不断有学者尝试创新角度,进一步丰富体育素养的定义。近年来,有学者采用了词源分析和形式逻辑进一步重新审视了体育素养的概念,对体育素养的概念界定如下:“体育素养是指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加上后天家庭、学校体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体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在追求,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综合文化”。

陈思同、刘阳等在综合、分析、比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体育素养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体育要素的综合,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和体育活动技能和体质水平[3]。综合上述观点,由于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界定的视角和出发点各不相同且尚未统一。本文以陈思同的观点为指导,探讨提高我国居民体育素养的策略。

三、我国居民体育素养现状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深入了解目前我国居民体育素养现状,是构建提升体育素养策略的基础,针对我国居民体育素养具体现状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切合实际的提升策略,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较多实证研究文章,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体育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体育意识现状

意识是人们对外界的觉察和关注程度,是知情意的统一表现,运动意识是人脑对体育活动知情意的统一表现,即表现为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意志,主要由情感态度和运动素质构成,运动素质是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素质条件及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到两个合适的运动项目,长期保持锻炼,从而逐步形成自我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4]。综合实证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政府对体育的重视,我国居民对自身健身锻炼的认识逐渐加深和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并渴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强健的体魄。可见我国居民的体育意识逐步增强,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或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有了良好的群众意识基础,对保证居民个体体育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体育知识现状

查阅对于居民体育素养实证研究相关文献可看出,目前,我国居民还是严重缺乏所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主要是因为没有特定的渠道去传播与相关体育与健康知识,并且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也较为分散、学习知识不系统,这些成了制约居民个体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体育行为现状

体育行为是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体育文化素养在行为上的直接体现。如:参与体育活动频率、体育消费、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社区中人们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居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呈多样化,体育项目选择也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论年龄、性别,在选择上都倾向于选择体育经费投资少、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技术难度小、容易掌握、娱乐健身性强的体育项目。此外,从居民体育锻炼时间看来,总体上锻炼时间较短,锻炼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而30分钟以下和30分钟以上的人数也占很大比例,锻炼场地一般选择小区、公园、广场、高校空地等空间进行体育锻炼,这说明居民体育行为呈现较强的随意性和自发性。

(四)体育技能现状

技能水平与体育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由于缺乏特定的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技术教学与指导,加上居民时间、精力有限,没有太多精力去进行技能学习。因此我国居民掌握运动项目较少,且总体看来运动技术水平较低,这样会大大减少我国居民体育参与行为。

(五)体质水平现状

体质水平是个体的身体体质和健康表现,它反映了个体的体型和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状况。在全民中,根据近年来北京市居民体育素养的调查结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仅为23.9%,有58.4%的公众从不进行体质检查。大约40%的公众由于缺乏基本的身体素质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5]。因此整体来说,国民体质健康水平还是较低,急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四、我国居民体育素养提高策略

由于体育素养是人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因此更好地提升我国居民体育素养是一场持久战,且任务繁重,需以发展的眼光,多维度的视角,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本文认为应在国家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推动下,由社区、学校、家庭、个人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把多种提高居民体育素养的手段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多元化互动模型,切实做到提高我国居民体育素养。

(一)政府积极发挥动力作用,加快促进居民体育素养的提升

居民体育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繁杂、持久的任务,政府积极发挥动力作用,除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认真推行,形成自上而下积极推广、监督实施,有效反馈的管理网络。此外,可还由政府牵头组织协调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保证体育设施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财政部门可以向社会免费提供公共场馆或增加对低成本开放资金的补贴,以消除对居民参与体育场馆设施的障碍,促进居民体育参与行为,从整体上缓慢提高居民体育素养。

(二)加强社区体育管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大环境,其良好的体育氛围是激发居民体育意识,吸引居民体育参与熏陶居民体育道德的关键因素。因此,社区应加强体育管理,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从而达到营造良好体育氛围,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目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稀缺是影响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升居民体育素养的核心举措之一就是加大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社区要合理利用政府支持,构建体育健身路径,合理规划体育用地,公平分配体育活动点,保证场地的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浪费,此外还可利用互联网,发起各种平台众筹方式。借助网络平台依托社会各方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设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政府采购服务等专项投资基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2.加强社区指导员培训,扩大社区体育文化交流

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水平对于社区体育工作开展尤为重要。社区指导员数量与质量是影响该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社区应向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申请培训,加强对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主管部门也可通过各种议会、培训、组织走访观摩等形式,促进各社区间体育文化交流学习,同时激发社区体育管理者对体育工作开展、服务的热情。

3.积极宣传体育与健康知识

我国居民体育知识严重匮乏,是妨碍居民体育素养形成和提升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指导员数量逐年增加,但配备到每个社区的数量较少,且已身负重任,对体育健康知识普及力度不够,且没有特定的渠道传播相关体育知识,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也较为分散等,导致我国居民体育健康知识不足。因此除了依赖指导员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外,社区可加大体育知识传播渠道,满足居民体育知识的获取需求。如在社区公告栏等做体育知识宣传专栏,制作发放体育健康知识手册,另外还可通过举行体育知识家庭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居民体育知识的学习动机,促进体育知识素养形成。

(三)深度挖掘与发挥学校体育关键作用

1.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核心,辐射全民体育素养网络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学生群体在我国占很大比例,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对于提高全民体育素质,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学校体育为核心,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组织参与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体育项目规律,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教育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体育需求,提升学生体育能力,深入教学,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以身为范,将培养学生体育道德融入进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体育知识,还可让学生将学校所习得的体育技能、知识与家人分享,带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开展。

2.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地方高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鼓励高校有一定技能水平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对社区居民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提高居民体育技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体育科研优势。科研人员,收集社区基层现状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发表研究成果,引起政府关注,并据此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惠及社区居民,还可通过实践总结,编写社区体育工作指南,用以指导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居民体质水平。

(四)重视家庭体育的影响

家庭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体育素养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体育素养的整体水平。现在的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父母工作繁忙,剩余的休闲时间也花在了KTV、棋牌室等场所,少见参与体育锻炼。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体育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很少得到锻炼,加之学业压力日增,即使是周末,也被安排各种补习提高班。所以综合看来,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无论是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体育知识相对来说都是匮乏的。因此,必须重视家庭体育的开展,父母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减少工作娱乐时间,减轻孩子课业负担,在周末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技能培训,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提升家庭体育素养。

(五)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促进个体参与

动机是鼓励和促进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实现某些目标的行为。这是行为的内在原因,是基于需求的。因此,社区应尽可能的满足居民体育需要,激发动机,良好的体育氛围,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多样化的体育项目等。这些都是激发居民动机的物质基础,满足了居民基本需要,加之他们体育意识的逐渐觉醒,就能促进个体体育参与,对于提升体验素养的整体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五、结语

1.在全民健身纲要指导下,我国居民体育素养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还是较低,具体表现为体育意识逐渐增强,体育知识严重匮乏,体育技能水平较低,掌握体育项目较少,体育行为随意性较强,体质水平急需改善。

2.提升我国居民体育素养是一项持久、繁重的任务,提升的策略也是一个有机的多元化互动整体,因此需要构建体育多元化互动模型,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动力作用,在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下,加强社区管理,重视学校、家庭体育的地位,把各种提高居民体育素养的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以便更快、更有效的提高我国居民体育素养。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石器时代的居民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