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实验小学 李雪维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注意做到跨学科教学,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的丰富以及完善。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很多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但是,教材无法做到插图的无处不在,这时候老师如果基于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绘画,那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情感。同时,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画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高效地进行学习,这是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的主要目的。绘画可以使课文中的景象重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图画是展现文本内容的一种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画面,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变得更具体、更形象。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一张已有基本框架的画面上画上梨、苹果、稻谷和高粱,并涂上颜色。在学生涂画后,出示“挂起、露出、翻起、举起”这几个动词,指导学生说一说图画内容,并指导背诵。由于学生刚刚动手作画,印象深刻,因此,学生表达感受的积极性很高,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缺少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如教学《蜜蜂引路》这一课的时候,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情节理解比较容易,但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无法对于文中表述事物的位置有一个直观的把握。如果老师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路线示意图,了解各事物所处的位置,再在图中标出各事物的名称,学生就能了解列宁通过什么方法判断养蜂人的位置,明白故事发生的环境。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古诗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教学画面感较强的诗歌,教师就可以利用绘画,帮助学生领悟诗句的含义,感受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如教学古诗《小池》时,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学生还给画配上颜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中表现的意境与活力。学生从画面中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画中的情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绘画,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让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写了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场景,一个个场景的变换让学生看到了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感受到了它的美丽、欢乐。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是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来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浅层化,思维特点层面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抽象以及概念性的教材内容理解方面比较困难。而思维导图凭借文字、图形、色彩、符号的方式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多元、立体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阅读,把握课文主旨、训练要点及结构安排等,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在课前的预习、课中的理解和课后的复习。
课前预习绘制思维导图,可以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自己的猜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表现在导图上。
课中绘制思维导图,能勾勒出课文的整体结构,进一步增强对学习重点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自读课文第8、9 自然段后,就可以指导学生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抓关键内容长文短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这张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现了蔺相如和秦王在秦宫里的对峙过程,以及蔺相如怎样以“骗”对“骗”顺利拿到和氏璧。通过图中的对比,学生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后的复习,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把梳理后的知识一个个串联起来,建立起知识体系,便于记忆与掌握。思维导图犹如一棵长满枝丫的大树,在单元复习阶段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将本单元中每一课碎片化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化繁琐为简约,得到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能够充实语文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功能去品味语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