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师受歧视的现象、成因及消解路径研究

2021-11-23 01:13侯照杰阳家鹏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学校

侯照杰,阳家鹏

(1.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广州 广东 510500;2.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广州 广东 510500)

2020 年10 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期间有记者提到,青岛市一所中学因体育教师当班主任,遭到家长的不满和投诉,此事件得到了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的声援。经过多家媒体的报道,再次引发社会对此类现象的关注和热议。歧视的含义即是不平等的对待,中小学体育教师受到的歧视就是一种职业歧视。体育教师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的歧视由来已久,这句耳熟能详“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调侃话语,是媒体、社会和学生等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公然歧视。在“少年强,则国强”的全球化竞争体系的境域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祖国繁荣发展极其重要。此类歧视现象不仅催生社会对体育教师形象的固化思维和污化印象,导致社会对体育课程的歧视认知,且会破坏体育教学效果、危害学生身体健康,影响建构终身体育的健康信念,最终阻碍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因此,针对这种歧视现象,亟须认真梳理歧视的现象和致因,指出歧视的消解路径,助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体育强国战略的早日实现。

1 体育教师歧视典型案例梳理

案例一:2020 年10 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体育教师担任初中班主任遭到家长们不满和投诉的歧视报道。案例二:2018 年,合肥至广州的高铁上一位非体育课程小学教师因个人事件阻挡列车关门。事后,某电视台主持人口无遮拦地讲到,要是体育教师扒门就不违和的骇人言论,即是对体育教师的歧视,无形中已经给体育教师冠以缺乏素养、无规则意识的刻板印象。案例三:2012 年,杭州某小学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学生家长以担心影响学生成绩的呼吁声中未能成功。记者随后在杭州城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的体育教师有过担任班主任的经历。在对北京、河北上千名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仅0.2%的体育教师有当班主任的经历。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歧视事件此起彼伏,为有效消除对体育教师的偏见。本文主要从传统的歧视思想、国家政策引导、体育教师的自我提升、舆论媒体如何报道的4 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

2 体育教师受歧视现象的成因分析

2.1 传统思想使然和近现代体育教师表征展现

受特定社会发展的影响,即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使社会对类似于“武”的当代体育充满轻视。“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历来民众就认为体育教师正属于“小人劳力”的范畴,这种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念影响至今。此类以“轻武”的有色眼镜审视现代体育的传统固化思维,正是体育教师被污名化的重要致因。近代体育教育家徐一冰曾提道“无道德的营弃之兵”是初始体操(等同于当代体育)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无道德的营弃之兵”正是强调近代体育教师较差的文化素养,是对近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低下印象的主要渊源。近代体育教师自我建构了一个社会负面印象,也是近代体育教师的形象展现。当今时代,部分地区尤其是小城市、乡镇学校的体育课,仍然是带领学生进行身体活动而已,体育教师很少教授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加上其他教师眼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一个哨子两个球”的简化工作特点,忽略了体育教师风吹日晒、课时量大和待遇相对较差的现实环境。与其他科目的备课和科研量相比,体育教师授课似乎具有简单轻松的表征,致使社会对其体育课程教学产生没文化、没难度的直观论断。这种固化思维、标签化形象,使体育教师感到身心压力,产生职业倦怠。这种自古以来社会长期形成的歧视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消除,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受到社会各界歧视的案例屡见不鲜。

2.2 学校体育政策的负面冲击

自1977 年高考恢复以来,莘莘学子唯有通过全国统一的选拔,确定其高校的录取资格,以求实现“金鱼跳龙门”命运逆转和冲破固化阶层的筹码。因此,学校实现高升学率的愿望,家长对学生“跳龙门”的殷切期待,使学校教育形成了“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而“考高分”则成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应试中的主流腔调。虽然,国家为提升学生体质水平颁布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加强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等相关政策法规。但是,部分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相关体育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的印象,受到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轻视体育课程的思维定式。学生则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唯分数论的熏陶下,对体育的理解仅是出去“透下气”和调整下学习状态的肤浅表层,对体育具有提振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等价值的理解和感触尚浅。诚然,当今社会提倡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全人”素质教育,但迫于中、高考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众多学校的体育课程依然流于形式,体育教师则一直饱受学校领导、教师同仁、社会大众的曲解和歧视。

2.3 体育教师个体越轨行为与媒体的片面宣传

任何职业群体均会出现个体的越轨行为,特别是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群体,更是得到社会大众对其更高素养的严苛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个体越轨的行为,为体育教师群体的负面印象供给了基础素材。首先,体育教师群体在高等学府深造的过程中,与其他非体育专业相比,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受教模式和运动环境相对开放的影响,使其性格和习惯显得更落落大方、不拘小节。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已经形成鲜明对比,以至于走向教师岗位时,教师同仁受惯性思维、性格喜好的影响,同样看不惯、轻视甚至歧视体育教师群体。其次,个别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案编排、备课和课堂教学等基本职责方面,没有本着严谨负责的履职态度,其中不乏松散式课堂和散养式教学,甚至存在体罚学生的极端行为,这种非常态的失职现象成为社会大众轻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噱头。最后,媒体报道的诸如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校期间的自我职责意识缺乏,也是其媒体形象的不良表征。极个别的体育教师谩骂、殴打、侵犯学生的特例,尤其在商业媒体、网络的推波助澜下,左右舆论导向,这种极端个案迅速在社会蔓延,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加深了社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误解和歧视。

3 消解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路径

3.1 摒弃不良传统,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地位

如今我国正处于各行各业深刻变革、社会转型的时代新潮流之中,社会的前行亟需拥有健康身体素质的各类新型人才。柏拉图曾说:“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智识和创新,将是无稽之谈。”教育家叶澜也指出,没有教师生活地位的综合提升,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主动发展和创造精神。新时代教育部门更殷切地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将更加受到重视。新时代如何摒弃不良传统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地位,首先,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师已经不再是“无道德的营弃之兵”,他们经受过高等学府的精英化教育,无论技术水平、文化素养都完全可以满足教书育人的需求。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仅是“劳力者”更是无稽之谈。学校、社会和学生要重新审视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固化思维,树立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胜任立德育人的正确观点。其次,教育相关部门、社会和学校应着眼于学生身心素质的终生培育,应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研究、组织和实施体育相关工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课程需求提供便利。例如,2020 年青岛出现投诉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事件,得到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的声援,有力地回应了歧视事件。他表示每一名合格教师都具备教师资格证,虽然教授的科目不同,但都符合任教师、班主任的要求。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认清体育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因子,摒弃歧视的传统思维,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相关教学活动。推促学生健康体魄、创新思维的塑造,实现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综合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传播健康知识的重要责任,因此,努力摒弃不良思维传统,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地位势在必行。

3.2 贯彻落实相关体育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纲领性法律均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权利保护具有明确要求。但在现实体育教育环境中,教育行政部门和作为义务主体的学校,对体育相关工作均存在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现象,致使学校体育管理内部制度的失衡,出现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境况。中小学体育教师受到社会各界的歧视现象此起彼伏,明显映射出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贯彻实施,加上传统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传统思维,促生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歧视现象的不断发生。贯彻落实相关体育政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政府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等政策法规,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自主权和相关利益,厘清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社会生活中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科学研究、获取报酬和民主管理权利的观念诉求。第二,加强体育课程相关法规实施的检查力度,核实学校体育相关法规政策的实施进度,落实法规指定的体育相关工作,监督学校体育部门充分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的任务,推促体育教学课程得到充分保障,使体育课不再流于形式,使体育课程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正视。第三,严格处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主义,杜绝和严厉惩处偏离政策要求和体质健康目标体系的敷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建构贯彻落实评价和监督体育相关政策的长效机制,推进体育政策的落实和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推促实现学校体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减少对体育教学相关工作的冲击。

3.3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拥有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背景,其形成的气质品格与言行举止自然与其他学科老师相异,致使体育教师更易受到关注,稍有不慎就会遭受批评甚至歧视。想要成为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既要具备教师基础的道德品质也要具有精湛的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力求展现良好、正面的优良师风。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消除社会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倾向,仅仅依靠民众自身觉醒、体育政策支持和强化教师职责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着手。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紧紧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念,谨言慎行,改良教学慵懒、松散备课和缺乏创新的不良教学方式。不断强化思治课学习以提升思想觉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心全意投身到科研、训练和教学中去。其次,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加强自我认同,充分展现自身专业价值。科学合理规划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一心为学生体质健康服务,从各级体育比赛到学校运动会,再到学生各项体育项目的运动能力,都应尽心尽力,以凸显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体育水平。也可以在教师群体筹办健身社团,增强各学科教师的彼此交流和理解,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最后,强化人文学科知识的输入和储备,对体育人文、体育自然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适时补充,实现多学科优势互补,完善多学科的框架体系,提升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能力,消除大众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一介武夫”的偏见,最终实现优化自身综合修养、捍卫体育职业荣誉和消解体育歧视现象的目的。

3.4 大众传媒的积极舆论引导

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体作为主要传播信息平台,负载着引导社会舆论走向、营造社会风气的重要责任。当今时代多元化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兴传播渠道和舆论的导向,深深影响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形象。科学技术利弊相间的特点,使媒介具有方便快捷、丰富多元等优势的同时,也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何实行舆论的积极引导,可从以下3 个方面入手。首先,大众传播媒体要认清自身肩负的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要曝光个体教师不良德行,达到警示和形成向好舆论导向的目的,禁止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和利益至上的传播原则,纠正大众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固有偏见,消解大众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歧视认知,改善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不良舆论氛围。其次,大众传播媒介要坚信绝大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具有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和爱业敬业的精神素养,具有的积极向上、乐观团结、德才兼备和优良技能素质的职业优势,具有体育自然、人文学科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文化素养。深入发掘中小学体育教师正能量的相应素材,积极弘扬进步的体育师德思想和体育教师先进个人,传递优良的体育师德精神。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引导,杜绝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夸大其词、职业歧视、非理性和“流量至上”的传播行为。引导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媒介传播渠道,加大对盲目歧视类宣传的整治力度,优化媒介传播空间,实现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公平公正的舆论传播,力求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书育人提供更清洁、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推促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4 结 语

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强健学生体质、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和推促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的重要使命。歧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行为既是对体育教育价值的无知,也是阻碍国家健康战略目标的愚昧表现。新时代国家战略、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均指出体育在全球化竞争、发展的重要地位。国家政策、社会和学校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评价更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和刻板印象。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也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全面提高师德、师才和师风等综合素养,撕掉“劳力者”“头脑简单”等由来已久的歧视标签。以专业专注、敬业奉献、传播优质健康知识和展现优良师德品质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在新时期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础建设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学校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