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1-11-23 01:13蒋晓军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教师课程体系

蒋晓军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思想的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也不断发生变化。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目的与传统体育课程目的有所不同,除了使高职大学生获得动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运动素质外,更要着力使高职大学生具备利用所学的动作技能提高身心健康、促进社会适应的能力。显然,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比以往更注重体育的工具性价值,将其作为培养高职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手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仅要为了大学生学体育而教体育,还要为了大学生运用体育,从体育中获得健康快乐而教体育。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塑造高职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更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体育思想。高职院校体育应实施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这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拓宽体育课程范围,使单一的体育课程体系向课外进一步延伸,从而构建多元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

1 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

对于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有学者提出,高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即在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师作为主导者,将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分阶段、递进式、前后实践内容互补形式的讲授,使大学生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明确项目技能的方式方法,并了解该项目有利于哪方面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身体素质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在课程教学之外,采取以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为活动内容的训练、竞赛、娱乐等方式,这是对体育教师课堂上教授知识的延伸,需要大学生在体育工作者实际的指导协助下实施,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到的体育运动项目相关知识以及技能技巧合理进行应用或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构建1 学期基础体育课、3 学期专项课、2 学期拓展训练的多元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实践课提高各种运动技能,学习体育理论课获取体育运动知识,观看体育网络课程丰富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还可以有选择地参与学校的体育俱乐部以及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等,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并把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评价,实现课内外多元一体化教学。也有学者提出,应构建课堂(体育公共课与选项课)、体育竞技代表队、体育协会(社团)教育阵地有机统一,“健康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育人宗旨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育人为本”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还有学者认为,应构建身体素质练习+体育选项练习+能力拓展练习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使专业特点、职业要求和岗位素养三者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高职体育教学模式。

虽然不同学者对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但不难看出不同学者观点的一致之处,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兴趣与专业结合起来、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将普通体能与职业体能结合起来。因此,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以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和运动会为多元一体化教学载体,以体育项目技能、身体素质训练、职业体能训练、康复保健知识为多元一体化教学内容,对高职大学生实施知、情、意、行等各方面体育教学与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实施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从课内、课外范围进行体育的学习和练习,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高职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进行塑造,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内化终身体育思想,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 构建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2.1 发挥体育的工具性价值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体育不再仅仅是以一种科目、一种学习内容存在,而是以一种用来帮助高职大学生获得并维持健康的手段和工具存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只教给高职大学生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学习体育和练习体育,却忽视了高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如何运用体育、自学体育,也较少将当前的体育学练与未来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在课堂以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更多体育实践的平台和机会,高职大学生可以借助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释放生活压力,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增加与人交往的频率,培养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度过丰富健康的课余生活时光。高职大学生对体育学练的态度不再是应付体育学分的要求和体育期末考试成绩的要求,而是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练当中。当体育的工具性价值凸显出来,体育学习就不再枯燥或者令人生畏。

2.2 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体能

职业体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包含职业体能训练及职业体能意识、认知的培养。从教学内容上看,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关于职业体能的部分涉及2 个部分,即与基于个体兴趣的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相对应的职业体能知识和职业体能训练。在职业体能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以市场需求和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为依据,以培养高职大学生敬业爱岗的精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具备胜任未来工作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在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锻炼强健体魄,在岗位上奉献自我、实现理想目标的同时,也使高职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能,为未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3 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教学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从多渠道、多途径培养高职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项目技能的教学使高职大学生掌握1 ~2 项体育项目;另一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和职业体能训练,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更是使得高职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缓解压力、放松娱乐的能力,使高职大学生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并利用体育运动纾解不良情绪、营造愉悦心境的方法,这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体育社团活动以及体育竞赛和运动会使高职大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和竞技比赛的过程中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以及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这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看出,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3 构建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原则

3.1 坚持健康第一与培养综合素质相统一

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对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但无论如何改革,都不能背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借助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紧扣体育与健康的主题,要以体育运动为依托,保证高职大学生从事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在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下,也要借助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发展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高职大学生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同时发挥自身的才能,凸显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

3.2 坚持活动开展与管理保障相统一

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涉及课内教学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按照计划开展各类活动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项目技术运用到日常锻炼中的渠道之一,高职大学生对各类课外活动进行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是高职大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第一”的需求,借助体育课程培养综合素质更优的高职大学生,必须坚持开展各类体育课外活动。

在开展各类体育课外活动时,必须以有效的管理作为保障。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中课外锻炼一般由高职大学生自主完成,如果没有专门的规定对高职大学生的课外锻炼进行管理,高职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懈怠的现象,不能保证规律的体育锻炼。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中体育社团活动大多数由高职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实施,如果没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对体育社团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就容易出现盲目开展活动或者安全隐患等不良的情况。必须对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建立配套的管理办法,使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3 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统一

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既强调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体育课堂作为体育教学主阵地的地位。广泛开展各类体育课外活动,并不意味着课内教学不重要,反而是要提高课内教学的质量,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大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要以掌握某个项目的技术为前提,这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技术动作教学工作。高职大学生开展体育社团活动,除了要对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项目比较熟悉以外,还要了解可能发生的运动伤病的处理方法,这也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开展和参与体育比赛或运动会,这些活动有一定的竞技性,是以高职大学生在较高水平掌握比赛项目技术和战术为前提的,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内容。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既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课内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3.4 坚持学校体育和职业体育相统一

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实施着手于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更要着眼于高职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在职业生涯保持健康。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通过课内职业体能训练降低高职大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后患有职业病的概率,也要通过课内教学使高职大学生拥有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通过指导高职大学生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外活动使高职大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开展个人体育锻炼甚至组织集体体育锻炼的能力,在走上岗位之后能够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要使高职大学生了解学生生涯体育学习和练习的长远价值,引导高职大学生在树立自己的体育学练目标时能够着眼未来,使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体育教师要向高职大学生传递终身体育意识,要使高职大学生了解到当前的体育学习和练习并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学生生涯,更是为了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健康生活,使高职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将体育运动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有意识地从现在起就为未来做准备。

4 实施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策略

4.1 实施多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实施多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内容上看,应当包含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项目技术、战术知识,运动伤病处理与康复保健知识,身体素质与职业体能训练,体育活动比赛裁判与审美等知识。其中,项目技战术的教学除了要涉及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如田径、球类等,还应涉及当前高职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时尚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当通过必要的调研工作来确定符合高职大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项目,切不可脱离高职大学生群体,一厢情愿地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设计项目内容体系,更不可对普通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项目内容体系照搬照抄。从方法上看,应当包含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等,以及有利于发挥高职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创新方法,如问题探究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这是由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虽然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很突出的文化课学业成绩,但其个性特点鲜明,自我意识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关注新鲜事物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当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其学生主体地位时,更有利于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从时空范围上看,应当包含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一方面要使得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起来,另一方面要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地实践。此外,还要注意使高职大学生在课内外接受的职业体能学习和训练能够在实习阶段有所运用、有所巩固,通过实习项目来深化对职业体能的理解。总之,切不可让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变成“两条线”,让高职大学生的学练与实习阶段和正式职业生涯变成“两条线”,这将大大降低多元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2 发挥高职大学生的角色双重性

实施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要在课内发挥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余,要在课外发挥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双重角色。在大学生群体中,高职大学生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学本科生相比,高职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可能遇到过更多不被教师重视、受到家长批评打击的挫折,他们在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教育层次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往往带有潜在的自卑心理。实施高职院校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必须考虑高职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通过发挥高职大学生的角色双重性,使高职大学生不断建立自我效能感,这不仅是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理念的要求,更是体育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要求。在课内,为了保证教学指导,不能弱化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体育教师的主导下,发挥高职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高职大学生以活动主体的角色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外,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社团活动这2 个部分,必须保证高职大学生既是主导又是主体。要引导高职大学生做到自我诊断、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学练体育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仅充当指导的角色,引导高职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和活动计划,指出高职大学生当前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高职大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弥补不足之处、完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计划的建议。只有发挥高职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和活动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才能让高职大学生自觉地参与,这种体验能极大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对高职大学生而言,体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和一种生活的追求。

4.3 实施多元一体化的教学评价

多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匹配多元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课内体育教学的评价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对传统常用的出勤、平时表现、考试分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作出完善。一方面,应当细化平时表现的评价指标,并提高平时表现分数的占比。平时表现的评价应当涵盖高职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如对体育项目、健康、终身体育的认知,对体育运动的情感态度以及能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积极体验的程度,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课堂上具体的学习、练习表现等,综合各方面来评价高职大学生的课内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应当将职业体能知识与训练的效果纳入评价范围。应根据高职大学生专业职业岗位姿态的类别,分别对流动变姿类、静态站姿类、静态坐姿类、工厂操作类等岗位姿态所要求的关键素质进行评价,还应对职业体能的知、情、意进行评价,包括高职大学生对本职业所需身体素质的要求和职业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够依据职业特点编制或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的能力水平、在实习阶段表现出对职业体能的关注程度和自主训练行为水平等。其次,课外体育教学也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这个评价体系要能够适用于全体高职大学生,要兼顾评价对体育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的学生的激励功能。评价是为了检测教学质量和激励师生,不是为了筛选学生和迫使学生争名次,不能让高职大学生因为评价的结果不理想对体育畏惧起来。因此,应针对所有高职大学生实行规定学分管理,只要按照学校规定参与一定次数的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和运动会,就可获得相应学分,这部分学分为必修学分。另一方面,可针对体育方面展现出特长、热衷于体育活动的高职大学生实行奖励学分管理,在学校规定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范围之外,累计一定的参与课外活动的次数,同样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这部分学分为选修学分。最后,不管是哪方面的评价,都要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多主体的评价。

5 结 语

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评价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构建与实施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加快,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具有强健体魄和综合素质的建设者。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好的实效。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教师课程体系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小满课外班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的“课外老师”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