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知识 走向智慧 激发创造
——初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的三个维度

2021-11-23 01:12:07王荣堂
名师在线 2021年3期
关键词:所学教师应智慧

王荣堂

(甘肃省武威第十七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应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因此,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也应在“转换智慧”的目标下开展教学活动。

一、超越知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当扩展相关语文知识,“超越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整体认识[1]。这里所说的“超越知识”,是指在传授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知识讲解转化为知识探讨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主讲”的方式开展。一节课下来,学生专心听课,较少主动思考问题,这导致很多学生只能停留在对知识的“储存”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构建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可采取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学案的形式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对照学案内容开展学习[2]。为了保证学生后期学习的灵活性,学案应以“开放式框架”为主,只记录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内容,无须罗列具体的知识点。第二,当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提出一些关键问题,组织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知识点,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三,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将知识学习转换为知识实践

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将知识转换为实践的关键,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的想象展开探讨。

第一,教师应在课前选取一些课文内容放置在课前预案中,在课堂上预留时间让学生据此展开想象。例如,课文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文章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某一细节中的话语理解等都可以成为教师预设的对象。第二,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联想。这一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在处理学生的联想内容时,教师不能以学生的简单表述为主,而应引导学生适当创新表达方式,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表达方式。

二、走向智慧,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价值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即“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智慧”与“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学生“走向智慧”的主要表现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找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将知识内容转化为“智慧”。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课文学习转化为生活哲学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并灵活运用在生活中是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3]。第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具体知识,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语言表达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生活、参悟人生。教师应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件,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第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室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身边事物,从而使其更透彻地理解和感受名家笔下写景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融情于景,进一步感悟人生的价值。

(二)开展多元社会实践活动,将语文学习转化为生活工具

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工具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融入更多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在大量生活实践中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行为特点,理解古人关于某件事情的具体态度。当学习描写名胜古迹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到城市周边参观一些古老的建筑物等,并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这一古迹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完成与古迹相关的习作,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学习关于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为学生整理关于名人的成长故事,让学生通过了解亲身经历和阅读名人故事,反思自己应如何不断努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三、激发创造,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创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活动,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更多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工具。

(一)聚集问题焦点内容,鼓励学生阐述个性观点

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让学生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据此开展更多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及问题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记录,对每位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引学生深入问题中心,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生活常识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指明问题方向,引导学生自由寻找答案

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问题往往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只有符合标准答案才算掌握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这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放性题目能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发表意见,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解课文《老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哪位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能否用几个字概括你对他的印象?”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课文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将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理解概括为几个字,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活动。通过这种回答开放性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寻找问题答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 语

总之,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坚持从“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三个维度开展教学创新,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反复的质疑和实践中提升自身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所学教师应智慧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非所学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有智慧的羊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