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赟姝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滨河小学校,山西太原 0300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传授型教学向引导型教学改变,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关注教育教学本身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而不是完成了多少课时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只是过程,而学习效果才是最终目的,因而教师应注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变化是把思考和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而不是单纯地复制每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文化的不同领域,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社交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在8~14 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日常活动和社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发育不够成熟,心理状态十分敏感,容易被周围的人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初中语文可以结合优秀的故事或文章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内心感受的过程。语文阅读通过对经典文章的学习解读,帮助学生锻炼性格和气质、调节精神状态、放松紧绷的神经,让学生在“正能量”的气氛里形成优秀的思想品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修身养性、反省自身,进而得到思想品质的升华。
当代教学的重要观念转变是从强调如何让学生听教师的话,按教师要求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离开教师或父母的监督下依然能够自主学习,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课堂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著名作家郭沫若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固有内容,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重复、固定的授课方式只能让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把学生的头脑和思路完全束缚在一个范围之内,无法让学生们完全掌握汉语的深度和精髓。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自主思考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通过文化的延伸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1]。例如,语文教师以教材中朱自清的《女娲补天》一文为主题,让学生们拓展思路,轮流到讲台上讲述自己阅读过的民间神话小故事,把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小型的演讲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是集合了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性教学系统,其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牢记语文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汉字的偏旁部首组成都有着很多内在含义。学生依靠单纯的死记默背很难掌握汉语言的精髓,还会造成学习效率低、应用能力差等问题[2]。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可以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学习气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积极的影响。在设计情境教学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用品,如铅笔、皮球、沙袋等事物来设计课程,并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的方向去努力。情境教学课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授课。如何创新情景化教学,开拓出更多的教学方式,是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某资深语文教师曾经给笔者讲过他的教学案例,他在设计课程时将语文识字情境教学过程分成三部分,要求学生们利用火柴棍分别组成“木”“林”“森”三个字。火柴棍本身就是木制品,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们的联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将这三个字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字之间的联系,两个“木”就是一片树林,三个“木”就变成了森林,既让学生记住了“木”“林”“森”三个汉字的构成,又让学生们明白了树林与森林各自的含义。教师这样做既可以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加深学生对汉字学习过程的印象。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普及,因此教师应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播放器等设备,将信息技术与教材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们带来更生动、更真实的语文课程[3]。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单纯的文字描述更立体化、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某校教学案例中,该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雷锋同志的纪录片。学生通过观影充分了解了雷锋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内心产生了深深的震撼。相比传统教学,这种真实的画面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中,学生们往往只能枯燥地学习书本上的教材。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章背诵、默写、朗读层面。文学作品需要全面、生动的创作性描绘,而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的复制。语文教学应多元化发展,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创造灵感,同时让学生产生对优秀品德和先进人物的向往,从而产生探索学习的欲望。
语文知识是非常立体的,每个思考角度的不同都可以带来新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教师应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内涵,相互交换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对师生双方都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4]。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应用互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激发学生对知识海洋的探求,扩展知识的获得渠道。例如,在某语文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教材课文《少年中国说》一文为核心,与学生展开互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梦想,介绍自己去过的记忆深刻的美丽地方和触动内心的小故事,通过积极阐述自己对不同事物的想法和观点,和教师一起分析思考,从而学到了新的知识,建立了积极向上的社会观。
相关教育部门一再要求,不要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要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敢于思考,增加对知识的探索和实践。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做出更多的尝试,丰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让学生从文化知识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气质,增强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