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坚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共同促进教育行业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景。家校协作是全面落实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依靠家庭、学校的相互配合提升管理质量,建立全新的家校协作机制,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班级管理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与优秀的素质。学校要注重转变教育理念,家长、学校、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达成教育共识;加强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采取多样化的家校合作方式;利用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创新家校合作形式;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家校合作评价方式。
【关键词】初中;家校协作;初探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如何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校时间最长,学校教育在辅助因素里面占据同等地位。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为学生提高德智体美劳素养、安全意识、格局意识奠定基础。
一、开展家校联合教学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互依存的,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的前提。教师通常在学校里同时面对一些学生,做一个只是联合教育的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顾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家庭教育是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进行有计划或无计划教育的结合。学校教育是教师引导孩子形成行为习惯的地方。在我们目前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初中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影响他们相当长一段时间,培养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可以拥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引导他们逐渐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且教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有力影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说家校融合的教育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当前教育的社会目标,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作。家长要正确理解教育的意义,同时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支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二、当前班级管理中家校协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一致
调查发现,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不一致。比如,很多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注重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但一些家长常常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太关心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这导致家校协作出现很多问题,是家校协作的主要障碍。
(二)教育方法存在差异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体分别是家长和教师,由于身份的不同,两者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时也不同,导致教育方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学生无所适从,陷入矛盾之中,影响实际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的是自己的孩子,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两者的教育方法如果存在明显差异,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育目标不一致
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往往不一致,这需要家庭和学校不断沟通,妥善解决。但从家校协作的现状来看,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充分,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使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班主任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家长的认可度与参与度
“家校协作”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到现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未完全成熟。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也并没有明确的关于家校协作的规定,“家校协作”只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隐约找到相关依据。众所周知,法律制度是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做好家校协作,促进中学生德育发展,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一方面,根據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家校协作提供制度保障是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确立符合当地情况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制度。而学校应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大框架下完善自己的家校协作制度,开展相关工作。有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便奠定了家校协作的基石,才能进一步推动家校协作发展完善。
四、互联网模式下促进家校协作开展德育教育
1.丰富家校协作内容与形式
传统的家校管理模式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家访或是电话沟通等方式,当下的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协作可以采取网络多元互动方式,合作形式得到升级与优化,互动的形式也愈加多样。从学校层面来看,可以采取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培训以及亲子互动等方式开展家校协作。从班级层面来说,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家校协作,微信群、QQ群等均成为家校协作的重要形式,合作频率和效率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在家校协作的内容方面,班主任不能够只局限于传统、陈旧内容,而是要不断地创新和优化合作内容。例如,班级可以组织“为父母分忧”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到家庭建设当中,适当地分担父母的责任。班主任事先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由家长通过微信、QQ等方式向教师传达学生完成情况,包括视频、图片等内容,及时整理汇报学生表现。班主任再依据整体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表现,并采取对应的奖励措施。教师可以将视频及图片进行编辑,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一方面表扬学生,表达对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完善家校联络方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逐渐普及,家校联络渠道得以丰富,除了较为传统的家访、电话等,微信、钉钉和QQ等也成为家校互动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微信群的互动,当前已经成为大部分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合理利用微信群强化和家长的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和管理德育信息。教师在和家长进行沟通互动时,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具备自身教育管理的思维和角度,但家长也存在特有的诉求,两者达成一致,才能够确保家校协作模式的有效应用。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环境的个性化差异,不可以一味地否定和埋怨家长的管理方法,同时家长也不能够戴“有色眼镜”去看待教师和教育工作。教师在合理时间内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开诚布公的交流对于学生的认知和教育理念,交换彼此看法和建议等,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促进家长德育管理意识的提升,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举例来说,当下智能手机应用广泛,中学生也开始使用其进行学习和交流,但是学生过度沉溺手机的状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教师教育是无法获得显著效果的,教师要和家长沟通,共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范围,并从不同角度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
3.利用互联网打造家校互动平台
当下,家长的文化层次较过往有较大提升,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家庭教育也愈加专业、合理,家长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频次及效率也显著提升。教师要利用学生家长普遍上网的条件,及时地向家长转达学生的表现,并针对不同问题征求家长意见,同时对于家庭教育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家长对于子女的了解是较为深刻的,教师通过微信等方式,及时征询家长管理意见,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成效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举例来说,对于学生中出现的穿戴不合格、奇装异服问题,教师可以在微信群征询家长意见。家长对于班级监督小组大部分呈肯定态度,认可监督、警告、整改模式,也愿意对不听劝阻的学生通过班级或是微信群通报的方式警示。这一机制实施之后,学生着装方面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作用得以证实。
五、学校组织有关活动,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
为了有效开展家校结合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达成统一,从而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保障学生的健康学习和成长。当教师和家长有着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时候,才能提高合作的效率,优化家校结合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将学校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家长的教育观念中,以此来实现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一致性。但是,现阶段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还比较传统,停留在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错误的教育观念上,导致学校在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理念时可能不太顺畅,需要循序渐进。不过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是比较信任的,因此学校可以开展有关的讲座,邀请专家来给家长讲解新课改及学校的养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积极的履行其自身的教育职责,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的方式来给家长做科普,使家长明白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促进学生品学兼优和全面发展。
六、结合学校特点,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组织,由家长代表构成。与其他家校协作方式不同的是,家长委员会的组织管理者是学生家长,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将家长的心声和建议传达给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学生家长能够更加平等地以教育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在初中教育中设立家长委员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作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进一步促进现代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民主化。因此,初中教育要重视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将家长委员会真正建设好。在家长委员会平时的运转中,委员会中的负责者收集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反映给学校,促使学校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家长委员会还可以帮助教师出谋划策,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建立家长委员会,就必须发挥出它的实际意义,不能形同虚设。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家长委员会的重视,增强对家长委员会的重视,将家长委员会当成学校的一个重要组织,把家长委员的工作纳入学校工作中,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强大功能。
七、建立评价制度,改正管理问题
在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注意到受个人情感、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干预,每个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当中都存在着不同的短板问题。结合外界评价对有关短板进行优化,这才是推动班级管理活动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班主任应及时引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评价活动当中,依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环节,班主任应针对当前的班級管理实效、班级管理方案制作相应的管理评价表,要求学生、家长共同发起评价活动,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对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进行评定。在评价活动中,家长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应独立发挥作用:班主任应提前对评价原则进行说明,要求家长结合自身的观察经验与学生的综合反馈对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价,保障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在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家长必须及时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要求学生做到“言无不实”。依靠真实、全面的评价机制正确认识自己。
八、交流管理经验,落实家校协作
在全新的班级管理体系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应从多个环境中吸取经验。作为学生的第一引导者,班主任应积极拓展自身的教育思维,依靠家长的反馈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在家校协作的过程中提升管理质量。在班级管理环节,班主任可利用线上交流会、线下交流会与学生家长发起互动,介绍自己所采取的班级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在家长针对相关管理模式给出意见之后,班主任针对学生家长的家庭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您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管理及教育的?从定义上来看,家庭教育与班级管理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联系,但从实行方法、管理方案上来看,家庭教育与班级管理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管理制度。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可向家长取经。在家庭教育活动中,“虎式教育”“成仁教育”等新式教育理念进入到班主任的视野当中,教师可以针对家长所给出的家庭教育方案,尝试在对应的教育理念中吸取灵感:结合使用范围最广泛、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依靠外界管理经验的不断补充提升管理质量。
总之,“家校协作”是近年来新提出的,被社会广泛关注并接受的教育理念。针对目前初中学校家校协作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学校与家庭互相尊重、理解,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摸索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现状,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因此,家校联合教育,可以共同扬起教育的风帆。
参考文献:
[1]章日红.家校协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J].启迪与智慧(中),2020(11):93.
[2]李潮海,徐文娜,康健.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
[3]王涛,丁薇,张少龙.创建家校合作新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促进成长型家长(家庭)形成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7(01):55-59.
[4]段渝.初中阶段家校沟通的有效方式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02):129-133.